楊玉川
經由 在 3月 31, 2021
(|)
824 閱讀

(2021-4-1 稻穗)

國家領導人對世界大勢的判斷是“東升西降”,這個判斷抓住了國際形勢變幻的要害。從這個角度觀察世界,近年世界各種亂象背後的原因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

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美之間的矛盾,中美之間的矛盾為什麼會發展到如此激烈的地步,是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中國繼續‘韜光養晦’,繼續悶頭發展,不要與美國鬥,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呢?

這個問題,如果不從“東升西降”這個角度來理解,很容易會變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把事情弄得糊塗起來。但如果把中美矛盾放在全球力量“東升西降”的背景下,一切就清清楚楚了。

二戰後的全球秩序基本上就是美國為中心的秩序,蘇聯分裂後,美國成為全球超強,龍頭的地位變得更加穩固。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經濟遭到重創後,中國的急起直追快速拉近了雙方力量的差距,令美國的心態越來越焦慮失衡。

最近兩任的美國總統都說了大實話,特朗普說:美國第一,拜登說:在他治下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他們兩人說來說去其實就一個意思:就是美國要永遠第一,不管用什麼辦法,總之要把中國壓在美國之下。

但問題是,中國力量的快速增長是一個客觀現實,中國的實際增長就是要比美國快,不管用什麼方法計算,只要中國快於美國的趨勢不變,中國就必定會在或早或遲的未來某個時間,超過美國登頂世界,美國也將變成世界第二。不管美國願意還是不願意,按照之前的路徑發展下去,中國超過美國差不多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當前美國還無法接受的。

既無法接受中國超過美國,可自身的增長又比不上中國,這個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裂痕就這樣擺在了美國面前。在美國看來,按目前中國的發展勢頭,靠常規的措施已經很難抑制了,要想實現壓制中國、保持美國第一的願望,就只有靠使橫手、出茅招了。這就是近年中美這戰、那戰背後的真正原因,與中國的態度無關而與中國的發展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認為中國應該繼續‘韜光養晦’的人是有些弄錯美國的焦點了。‘韜光養晦’強調的是對外低調的態度,而態度恰恰是美國不關心或者不那麼關心的;‘韜光養晦’希望保留中國發展的實際,而這恰恰是美國不能允許的。所以,‘韜光養晦’解決不了中美之間的問題,只要中國堅持發展,就一定會遇到美國的無理打壓,這是美國為了繼續獨享霸權而必須要做的。而事情的另一面,中國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不可能放棄中國的發展,這也是無法改變的。於是,中美矛盾和美國的無理打壓就在雙方的堅持中變得不可避免。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改變了特朗普政府過往直接單點進攻的策略,而是邀朋喚友,搞大範圍的面進攻。近來,除了用‘種族滅絕’為藉口,試圖組織美歐聯軍,用新疆棉花為著力點攻擊中國外,在金融方面,美國的佈局看來也大體完成。

因為拜登政府推出的1.9萬億美元的救助經濟計畫,以及正在討論的高達數萬億美元的基建計畫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而美國自身又已債臺高築,完全靠美聯儲印鈔解決資金缺口有可能會引發美元的大貶值,導致資金外流、甚至引發美國自身的金融動盪,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所以,美國如意算盤中的上策解決方案,很可能是通過各種手段吸引國際資金流入,用國際資金彌補美國資金需求的缺口,而不是直接訴諸印鈔。當國際資金被吸引到美國,造成新興市場資金不足時,這時候即使美國再開啟印鈔機,市場的負面效果也會小得多。

美國打的小算盤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目前的形勢看,美國大概採取了以下一些手段:

首先,用大量的資金投入,造成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現象,令新的投資機會湧現,吸引國際資金流入美國經濟體系;

其次,大量投入資金拉動的經濟復蘇,可能造成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升溫的效果,使得投資者拋售美國遠期國債,造成美國國債息率急升、美元轉強的結果,同樣起到吸引資金流入美國的效果;

第三,打壓最大對手中國的上市企業,限制它們獲得金融資源。例如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佈通告稱,已通過臨時修正,以執行《外國公司責任法案》(HFCA Act)對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的要求。意味著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將面臨更大的退市壓力,令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普遍大跌。

第四,通過對香港和大陸的各種制裁和輿論引導,希望達到誘使資金離開中港金融市場的效果。例如去年以來,反復出現的有關香港資金外流的報導,就未必完全沒有博弈考量。

簡單來說,目前美國在金融領域主要有兩手,一手是通過經濟好、利率高,提升自身對國際資金的吸引力;另一手是通過打壓、制裁、輿論引導等手段,打擊最大對手中國對國際資金的吸引力。

中國反制手段

對中國而言,要反制美國的金融攻勢,也要準備兩手,一手是保持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給進入中國的國際資金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增加中國對國際金融資源的吸引力;二是支援中港金融市場,保持中港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吸引資金流入中港金融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對中國而言,考慮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不能僅僅關注中國自己的經濟和金融狀況,還必須增加一個維度,加入中美的金融和經貿博弈考量,否則,就很可能迷失焦點,造成損失。

舉例來說,如果單純考慮中國自身的經濟和金融狀況,由於去年疫情期間的大幅貨幣寬鬆造成的負債率上升以及考慮到2021年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前景,宏觀政策從寬鬆轉向正常和貨幣政策的傾向收緊無疑是有道理的。但是,考慮到中美之間的金融博弈,以及美國試圖通過打壓中港金融市場來達到自身吸引國際金融資源的目的,宏觀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轉向就必須謹慎,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有可能形成美國在努力打壓中港金融市場,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因為收緊過急造成對中港金融市場的較大打擊,客觀上變成中國的貨幣政策在幫美國打壓的忙,完全偏離了中國貨幣政策服務於國家利益的目的。

中國的金融政策,除了關注國內的經濟和金融狀況,同樣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可以更好地吸引國際金融資源。在這方面,可以參考美國的經驗,近年來,美國的金融市場牛氣沖天,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金,如果按照傳統的估值體系,美國股市的估值大約處於歷史最高水準,照說應該也有不少泡沫,但美國政府似乎並沒有像中國的專家學者對中國股市的泡沫那麼著急,沒見他們有為美國股市擠擠泡沫的想法,反而看到美聯儲不斷地呵護美股牛市。由此可見,股市是否存在泡沫、負債是否嚴重並非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唯一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國際金融資源的爭奪更加重要。

對中國而言,如果中港金融市場能夠走出與美國不一樣的節奏,穩定發展,就可以為國際資金提供一個很好的分散風險的場所。過去中國金融市場經常被人詬病的地方,一是風險較高,不夠穩定;二是開放程度不夠。如果中港金融市場可以提高穩定性,走出自己的節奏,不隨著美國金融市場起舞,並提高對國際資金的開放程度,必定對國際資金有巨大吸引力。因為隨著美國在無限制印鈔的路上越走越遠,其蘊含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有遠見的國際資金必定需要尋找新的可以對沖美國印鈔風險的投資市場。

綜上所述,在美國試圖打壓中港金融市場的當下,中國自身的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不應產生客觀上幫助美國打壓的效果,而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盡力保持中港金融市場的穩定,並以自身的健康發展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資源流入。

 

derrick ng
中美爭到了這個階段,美國暫時落後是現實問題,但美國不會輕易認 輸的。美國會加大力度打壓中國,並大印銀紙去刺激經濟。中國應付 美國的方法是加大中國的市場,利益市場話語權去美元化,加大人民 幣的國際化,不用美元結算等,衝擊美元的霸權地位(因為美元亂印 銀紙及亂把貿易戰,已使全世界不滿)。另外,中國最重要還是繼續 自強,拋離美國才是勝出的硬道理。...閱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