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y
經由 在 5月 4, 2022
(|)
767 閱讀

2015上市的品牌中國,2019改名為BC科技(863)業務為虛擬資產,其實,品牌中國主要股東2016早已出售股份、隨即在2017發盈警,而證監竟「網開一面」,容許後來發生的全面收購、改名、轉型⋯⋯

 

到底虛擬資產、數字貨幣早在全球遍地開花,沒人會反對證監更開放;實際上有關機構宜將之納入監管,再由各地政府公布數字貨幣並非合法,否則會交法律處理。

 

可是本港證監既不用「禁」、也不用其他國家地區的「放」或「隨」,反而用「點」,可圈可點的點,欽點的點。但若由市場選擇的話,那麼某安、某幣等等理應更具備條件啦。

 

由上市公司經營虛擬資產本質複雜,因其涉及股票和虛擬資產兩大類投資產品,俱屬資產掛鈎,BC科技如何在客戶與股東之間取得平衡?答案可能是兩者皆非,最重要是股價先「反應未來價值」,而的確BC科技集團股價曾經一度力破百億,但過去一年股價卻已經由最高22港元(近100億市值)輾轉「回調」至近日約20億港元,跌近8成!

 

品牌中國上市後,業績一直虧損至今,即使轉型虛擬資產交易似乎也無補於事:

2016虧蝕約2.08億元人民幣、2017蝕約5800萬元、2018蝕約1.63億元、2019蝕約2.48億元、2020蝕約、2.47億元、2021年虧損創上市新高,達3.65億港元。

 

諷刺的是BC科技旗下OSL,竟是唯一獲證監發牌「在港首次推出受監管的數字證券及數字資產交易」的實體(2021年報)。無奈在數字資產圈或幣圈之內,社群對OSL所知甚少,卻無阻BC科技聲稱OSL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並被認定為監管合規、安全及透明的領導者」。

 

概念上,品牌中國2019起已稱為BC科技,所以品牌中國上市後一直虧損,改名BC科技後業績並無明顯改善,畢竟股民眼睛還是雪亮的。

 

證監會條例的「保障投資人權益」該不是一紙空文吧?獲得證監發牌經營數字證券及數字資產交易的公司,一年股價插水八成,連續虧損6年,當局可有檢討過如此發牌是否適合、深思熟慮、公平而無排他性呢?

 

只知道一般上市公司如果連續6年虧損,在內地早已ST,而BC科技無損在香港上市地位引人矚目。

 

當香港人、海外華人大部份早在某安、某幣、某EX交易所開戶交易,證監會要作「監管的領導者」,也應主動邀請市場真正家傳戶喻品牌來港開業、上市,以及接受SFC優質的監管。否則,一直以來的香港優勢就會在這種不作為的「躺平」氣氛下煙消雲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