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
經由 在 7月 4, 2022
(|)
543 閱讀

(2022-07-04 劉瀾昌)

2020年的“十月臺海危機”,美國軍方當了刹車皮。事後,美國防部長埃斯珀被特朗普炒了。2021年底和2022年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將軍兩次直接電話給中國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表明“美國絕不會與中國開戰”。近日,米利在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說,“目前沒有任何迫在眉睫的跡象或者警示說明,北京將攻擊臺灣”。另一方面,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公開批評當下的日本岸田政府,過分煽動所謂的“臺灣有事”論。他直指,日本聯合美國不斷炒作台海問題的行徑是不對的;日本政府和政界人士不應該像美國那樣採取可能助長“台獨”勢力和“台獨”分裂的言行。


米利和鳩山的言論,不是偶然的,個別的,應該說代表了美日務實潮流的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實力穩步增長,中國崛起不可阻擋,已經在美日這兩個西方世界最強經濟體,為越來越多人認識。

對於如今台海形勢的瞭解,美國軍方無疑是首屈一指。米利的話,其實主要是說給自己人聽,既說給美國會的兩黨政客聽,也說給臺灣島內不斷在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人聽。米利表示,美國軍方天天都在“非常、非常密切地觀察局勢。”他在回答英國廣播公司BBC有關是否認為中國將攻擊臺灣時表示,“可能會、應該會、或許會,這些是描述此事的關鍵字”,但是北京對臺灣的攻擊並非迫在眉睫。很明顯,北京正在發展“某一時刻”在攻擊臺灣的能力,但是,決定攻台將是一個政治選擇,是一個政策選擇。那,將基於北京如何評估屆時的成本風險收益。米利將軍最後再強調:“目前沒有任何迫在眉睫的跡象或者警示。”


對此,BBC的解讀,美國其實不情願被捲入一場在亞洲的代價高昂的軍事衝突。美國已經有很多人多次表明不希望發生台海戰爭。因為,台海戰爭對全球來說都將會是代價高昂和災難性的。BBC也強調,北京一直謀求和平統一臺灣,如果在面對挑釁時才會訴諸武力。所謂的挑釁可能是指臺灣正式宣佈“獨立”。但是,臺灣的蔡英文一直也極力避免做這樣的宣佈。

美國之音在引述相關新聞時說,多數臺灣人都希望“維持現狀”。事實上,美國長期以來的台海戰略,也是以“維持現狀” 最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自然以為兩岸統一,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實力,對美國的霸權地位形成極大的挑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統計數字,去年美國的GDP為22.9萬億美元,中國大陸為 17.7萬億美元,加上香港的0.369萬億美元,以及臺灣的0.785萬億美元,帳面數字已可達18.854萬億美元,即為美國的82.33%,遠遠超過美國霸權的“可容忍線”。更為重要的是,臺灣的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失去臺灣,第一島鏈反成為中國印太的“防禦線”。所以,美國絕不會讓中國舒舒服服實現完全統一。


但是,另一方面,美國也不能承受台海戰爭對其帶來的不可預測的高昂代價。俄烏戰事,美國原來以為“全賺不賠”,不料越打美國越知道丟分,國內的高通脹固然“刺眼”,美國在國際格局的“領導地位”嚴重下滑更是戰略性的,影響深遠。所以,一度曾有美國政客鼓吹一種陰謀論,就是挑動台海戰爭而使美國不但可坐山觀虎鬥,而且藉全面制裁中國大陸而鞏固霸主地位。可是,很快就銷聲匿跡,因為“西線”美國已經撈不到便宜,再加“東線”,美國已經顯露崩塌之勢的大廈可能迅速被“這根稻草壓垮” ,美國30萬億美元債務被“引爆” 。所以,“維持現狀”重新成為美國的國策。白宮安全顧問沙利文,一再重複拜登的“四不一沒有”。


至於米利,更是經過“沙盤推演”,明白“美國對台海不可戰,也打不贏”,所以,他以較為務實低調的角色出現,既回擊美國會那些無知的“反華”議員,還有就是警告島內的台獨分子不可輕舉妄動。

至於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應該說是近年來最懂日本利益的政治家。他厭惡美國對日本的控制,明白日本綁在美國的戰車上,永遠不可能成為“正常國家”,就連東京都市圈的領空權都不可能從美軍手裡要回來。同時,他也清楚,只有深刻反省日本二戰的侵華罪行,求得中國和亞洲人們的原諒,日本才能完全擺脫歷史包袱,重新立國。所以,他在第十屆世界和平論壇大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能夠明確說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中明確“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大原則非常重要。日本政府應不忘初心,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不應過分煽動“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論調。


針對日本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稍早前提到的“今日烏克蘭,也許就是明日東亞”言論,鳩山也明確反駁,認為言論與現實相去甚遠。他認為,這一方面助長“台獨”勢力,另一方面借此獲得美國武器援助及保護傘,實際使到日本進一步喪失獨立性。他還表示,在日本和美國,不少人將中國視為當前國際秩序的挑戰者,這種想法“荒謬至極”。

如果說米利是較為務實,那麼,鳩山由紀夫則是明瞭當今歷史潮動的“清流政治家”。筆者認為,他們不是孤立的,也為我們觀察百年大變局提供了有益的視角。

 

分類: 12.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