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川
經由 在 11月 30, 2022
(|)
593 閱讀

 

(2022-11-30 香港商報)

近日內地當局刺激經濟的力度和節奏都明顯加強,去年以來困擾股市的科網平台整頓問題,已經基本過去,一些大國企紛紛與各大科網平台建立業務合作,充分說明政府對科網平台發展的支持,國家網信辦也表示鼓勵和支援科網平台健康規範持續發展;在政府出台多項協助內房融資政策後,部分內房企業的資金困難也有所緩解,近期內房股債都普遍出現大幅反彈的好現象;疫情防控方面也有進展,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令人看到逐漸放寬防控措施的希望。

不過,近期的經濟數據仍然較為低迷。例如內地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48,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49。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降1、0.8和2.6個百分點,均低於臨界點。從分類指數看,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均低於臨界點。生產指數降至47.8,比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反映製造業生產活動繼續放緩。

部分民營企業主也對經濟前景較為悲觀,認為政府更多地強調「共同富裕」會打擊民營企業。雖然政府已經反復說明「共同富裕」是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不是「殺富濟貧」,但在經濟增長較為乏力的情況下,悲觀情緒還是揮之不去。

刺激經濟政策方向須更精準

看起來,經濟面對的困難依然嚴重,破局之道還是要實實在在把經濟搞起來,正面宣傳只能起輔助作用。讓經濟加速前進,讓更多的人得益、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用經濟蓬勃發展的事實去證明悲觀主義者的錯誤,才是吸引更多認同的王道。

從近來刺激經濟的各項措施看,力度和節奏都能給市場驚喜,如果方向上能更精準一些,必定可以給市場更大的提振。

比如說,目前對房地產的政策支援集中在支援內房企業融資方面,但真正阻礙房地產市場恢復的病根其實是市場需求不足,內房融資困難只是銷售困難的表象,如果內房企業造好的房子無法順利銷售,即使融資困難一時獲得解決,最後也無非是拖延時間而已。

所以,不解決房地產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房地產業就很難恢復正常。政策可能需要更聚焦在解決需求不足上,才能事半功倍。

解決需求不足,大致有三個思考方向,一是刺激民眾需求,通過降低民眾購房門檻、降息等手段刺激需求,不過由於市場不景氣,人口增長下降、投資性購房需求基本消失等原因,民眾買房的興趣低迷,刺激效果不好;二是由中央政府出資,大量收購開發商庫存轉做保障房,增加市場需求;三是由發展商直接申請大規模將市場難以消化的庫存房產改為保障房,政府批准後由銀行發出長期貸款支持,不計入公司受管制的負債,減少市場供應。

發消費券可扭轉需求不足局面

這裏的關鍵是,不論政府收購內房庫存轉做保障房還是內房企業自行將積壓的庫存房屋轉做保障房,最重要的是規模要夠大。如果規模不夠、蜻蜓點水,面對龐大的房地產市場,政策就不易有明顯效果。只要房地產供需平衡了,市場自然可以恢復信心和穩定。

再如經濟壓力較大、企業對前景悲觀的根本原因是市場需求不足,不針對性地刺激需求,花費大量資源在保障企業即保障供應上,刺激經濟效果難免不理想。如果可以大規模給民眾發放消費券,例如每人1000元人民幣,總規模約1.4萬億元,假定每次消費只可使用20%至30%,將帶來3至5倍的乘數效應,即總消費金額可達4至7萬億人民幣,約等於GDP的3%至5%,必定可以完全扭轉需求不足的現狀,為經濟帶來巨大推動力。

相對來講,放鬆防疫措施雖也能帶來較大的為經濟鬆綁效果,但由於民眾對於如何平衡安全與逐步放開之間的度尚有不同看法,政府對於放鬆防控帶來的疫情反彈如何管控也在摸索之中,很難在短期有重大進展,不易作為刺激經濟的主力。

總之,近期的刺激措施相當振奮市場人心,效果較好。但是如果不能迅速改善經濟的基本面,市場的信心就可能逐步減退,無法形成刺激措施、市場信心、刺激效果之間互相加強的正面迴圈,對刺激經濟不利。更精準發力,解決制約經濟的痛點,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情緒悲觀的局面。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