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川
經由 在 3月 29, 2023
(|)
990 閱讀

 

(2023-3-29 香港商報)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學習了美西方大量先進成果,自身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同時為全世界提供了海量的價廉物美商品,一定程度可以說是雙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來自美西方的思想、理論、以及各種各樣的東西,一定程度統治了中國包括香港的思想、理論和輿論領域,束縛了大家的思想,窒礙中國包括香港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近些年,隨著美西方的製度和思想逐漸老化,美西方的發展開始遇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問題,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低,越來越顯示出其本身發展模式和理論的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任由美西方的各種不符合中國實際、連自身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理論繼續統治中國包括香港各個領域,那麼中國包括香港的發展就一定會困難重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示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都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聽真話、察實情,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指示,抓住了阻礙中國包括香港發展的關鍵,就是有時候囿於美西方理論或者輿論的桎梏,沒有將實際放在首位,導致不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各國面對經濟問題均不同

經濟領域踐行一切從實際出發,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中國經濟和美西方經濟的異同,研究其具體情況。就好像中醫給人看病,總要先看看是什麼體質,對同樣的症狀,寒體和熱體的藥方就不同,如果一個中醫不管病人體質,見誰都是同一個藥方,那他就一定是個庸醫。

比如現在美國和歐洲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嚴重通脹,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缺少產能、供應的成本高,需求過剩導致,就與中國根本不同。中國面臨的困難不是缺少產能,而是產能過剩,缺乏需求,所以儘管美西方與中國都面對經濟困難,但困難的成因完全相反,一個在供應,一個在需求。

再如美國的國債已經觸及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借債上限,歐洲各國普遍債務與GDP之比超過百分百,全都屬於債務過高。反觀中國,中央財政2022年的國債餘額不足26萬億人民幣,約為GDP的22%,即使加上地方政府的約35萬億人民幣債務餘額,也僅為GDP的約50%,中央財政仍有充足的債務空間。

美西方過去屢次炒作的中國總體債務過高,每次都失敗,原因就是不加具體分析拿理論硬套。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國企占主導性地位,而國企是國家或地方政府所有,天然具備一定的政府信用,肯定比完全的私營企業更能抵抗風險,可以承受更高的負債率,將國企等同於西方私企顯然錯誤。同樣,中國的金融系統也主要是國有,國有的金融系統當然也具備一定的國家信用,也就當然比美西方的私營金融系統更可靠,能夠承受更高的負債率。因此,簡單拿西方理論用之於中國的國企和金融系統,自然行不通。

中央應對危機能力強

從具體分析的角度看,與美西方相比,當前中國經濟有三大特點:一是產能過剩,二是中央財政有充足財力,三是政府應對危機能力強。形像地說,中國經濟有足夠的商品,也有足夠的錢(只要中央財政願意增加負債),民眾也有潛在的需求,現在遇到的困難是民眾因為疫情期間收入下降、或者對未來預期不佳的因素不願消費,於是潛在的需求無法變成真實的需求。理論上,只要中央財政可以想辦法將其部分財力用於刺激民眾消費,民眾的潛在需求就會變成真實需求,消費也就刺激起來,經濟復甦的動力必定大大增強。

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美西方有根本區別,認清這種區別,並在區別的基礎上建立自身的發展策略,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是中國包括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