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祖
經由 在 1月 8, 2017
(|)
165 閱讀
(2017.1.7 撲克投資家 )
導讀:
2016年10月14日,彭博報道稱,中國計劃將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合併為一家集團。儘管隨後二者均予以否認,但傳聞的背後依然引人好奇。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知情人士表示,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併談判的主要推動者,就是今年1月告別中糧調任中化集團擔任董事長的寧高寧。如果最終傳聞成真,對於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而言,無疑是一場挫敗。 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 寧高寧將會非常努力推動這一事宜,而任建新則別無選擇,只能接受。
「紅色摩根」寧高寧
寧高寧1958年11月9日生於山東濱州,1987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後進入華潤集團。在華潤,寧高寧利用收購整合,在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制藥、建材多個領域跑馬圈地,如同一個多世紀前橫掃美國金融與實業界的摩根,被外媒譽為「中國紅色摩根」。但他自己說,「我的角色是職業經理人,是央企的‘放牛娃’」。2005年12月28日,寧高寧接替周明臣出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在華潤的操盤成功,讓寧高寧空降到中糧之後,企業操作手法也延續了之前的邏輯:重組新疆屯河,重組中土畜,重組中谷,招納華潤酒精,收購深寶恆,控股豐原生化,接盤五穀道場,入股蒙牛。據媒體統計,中糧11年間發起了50起並購,這不僅讓中糧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巨無霸,還實現了諸多品牌產品與服務組合,擁有福臨門食用油、長城葡萄酒、香雪麵粉、五穀道場方便面、悅活果汁等50多個品牌。寧高寧也被外界譽為「並購之王」。按照寧高寧的說法,中糧的並購貌似「加法」實際是「減法」,並購不是橫向戰略而是縱向戰略,目的是加強板塊協同性。他希望用全產業鏈這根「竹籤」,將整個中糧像糖葫蘆一樣穿起來。公開資料顯示,中糧資產在寧高寧任職前為600億元,如今已超過700億美元,336個分公司和機構覆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擁有超過180家工廠,2014年其營收為1991億元,旗下擁有蒙牛和中糧屯河等8家上市公司。
寧高寧「局」的思維
局面是可以調整的,我覺得這是所謂的「局」帶來的好處。 局勢需要不斷地維護和調整,否則將形成變局、危局、殘局、敗局、僵局,說到企業,各種策略就更多了,因為企業的大部分「局」是設計出來的,是由企業家戰、戰略家設計出來的,是一個戰略方法。要看到整個局里的每個因素,只看某個小因素就可能有問題。「局」是大小戰略的組成,這裡涉及到「局外人」的問題,「局外人」不在局中,看不懂這個局,那麼就看不懂這個系統,因為面對系統沒有認識,沒有用比較完整和系統化的眼光來分析這個事情。「局」是資源整合的結果。對「局」的認識是對未來的準備。
寧高寧素來穩健,可謂深謀遠慮。和寧高寧打過交道的研究集團管控的專家白萬鋼對寧高寧的評價是:"他是個理想主義者,有時候主動跳出來代表一個群體發言,有點堂·吉訶德的氣質。」我們不能天天痴迷於並購之術,也要聆聽和掌握些並購之道,寧高寧的雄文《你的「局」》實數並購大佬的並購之道。今日並購志與各位同仁分享的便是其在週刊上發表的雄文《你的「局」》。
1. 你的「局」
中國有很多漢字,其中有一個字可以代表全世界,而且這個字和領導力也有關,這個字就是「局」,用「局」組成的詞很多,我們該怎麼看這個字?這個字代表了怎樣的思維方式?怎樣的領導力方法?
「局」可以組成局面、局限、局部、局促,局內(外)、局勢、局器;棋局、飯局、騙局、佈局、格局、全局、開局、做局、結局、 破局、 僵局、時局、政局、賭局、戰局、危局、殘局、變局、設局、勝局、敗局等等這樣一些詞。
這個世界是由大大小小、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的各種「局」組成的。「局」到底是什麼?「局」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的是一種多元素組合的、經過設計的、進行中的一種工作的方法和思維的態度;它是一種社會活動、一種事物存在的多元素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一種系統性。比如飯局一定是和事情有關係,一定有人組織、有目的、有參與者,這裡面一定有設計,怎麼請、請誰來、誰接、誰送、送什麼東西,這是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標的活動。
從中國近代開始,中國人所有的行動,基本上是被局勢所逼追的,無論是辛亥革命、戊戌變法、抗日戰爭,還是改革開放。每一次犯錯都是因為我們對局勢作出了錯誤理解,不瞭解所在的局勢發生了什麼。現在世界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當你觀察其進展、態勢以及牽扯到多方面因素的時候,會發現它是一個互為因果、相互作用,被系統地梳理、設計和維護了的局面。
局還有很多例子。比如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它的範圍和規模以及對意識形態的衝擊小過歐洲,因為他基本還是公司性質的,是公司設的一個「局」。你沒錢我借錢給你,沒錢裝修我借錢給你,沒車我也借錢給你,為什麼?因為這是個「局」,公司借出錢後,就會把這些次級貸款打個包賣給別人,同時在這些貸款評級還不錯的條件下,這些貸款就會不斷循環下去。但這個「局」到最後做不住了就會變成問題。「局」自身是多因素、多系統相互作用的,這種觀察和理解「局」的方法,對於領導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國成功所必須的三個要素:第一個是中國話哪兒的人都會說,第二個是人民幣哪兒都能兌換,第三個是中國人哪兒都能去。到目前為止還一個都沒做到,反倒是英文哪兒都能說、美元哪兒都能換、美國人基本上哪兒都能去的局面。這裡面是個經濟的「局」,這個美元的局基本上沒有人破。很多人想破,但破不來,為什麼?這是一個國家、法律、軍事、文化的「局」。進一步深究,在宏觀上,這個「局」很多是設定的,是一些偉大的思想家設定的;但在微觀上,企業的成功可能是被特定的企業環境和市場經營規則引導的,不是設定的。
再說中國,中國的經濟更是一個大「局」。很多老外都看不懂中國經濟,因為他們是用西方比較成型的、被公眾所認可的一種經濟理論來套中國,比如中國加息了,老外認為明天中國借款的人一定會減少,但是,明天卻多了,怎麼會多了?因為中國借不借款某種程度上不在於那零點幾個百分點的調息,而在於銀行放不放款。
這裡說的「局」,除了騙局外都不是貶義詞,事實上它是一個多因素、多元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事物和社會運行的方式,可以看到中國從建國以來,儘管走過彎路,但中國的成就舉世囑目,經濟快速成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自身的地位,這個局從哪兒來的?這就涉及到體制改革、經濟開放、外資進入、大量出口、農民進城,還有私有企業和整個經濟業態的活躍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是相互制約和聯繫的。
現在對國有企業的質疑比較多,如果從批評企業運作效率不高這一點來看,是有其合理成分的,實際上,一定是越私有化的企業效率越高,大街上賣冰棍的老太太效率最高,因為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應收款,不需要經過各種複雜的手續。但反過來講,在現在中國這個大局之下,不能沒有國有企業,因為國有企業是整個經濟架構運作板塊的一部分,沒有它,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如果要改變現狀,那就要設計一個方法,設計一個新「局」出來。
當然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GDP增長、通貨膨脹、就業指數、銀行放貸、利率市場化、產業政策等等,這些和中國的政治、人文、人口的大局放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局勢。這個「局」怎麼產生出來的?我覺得大體上是設計出來的,同時也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摸索出來的。目前,有人質疑中國GDP增長速度能不能維持住?我說,如果要想就一定能做到,在大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下,這些數字只是手段,這個局裡面,地方政策、產業政策等隨時都可以變化,中國政府相比美國和歐洲國家有很多牌可以打,歐美因為堅守政府不干預的經濟原則,政府能調整的只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貿易政策。局面是可以調整的,我覺得這是所謂的「局」帶來的好處。
反過來也有不好的地方,局勢需要不斷地維護和調整,否則將形成變局、危局、殘局、敗局、僵局,說到企業,各種策略就更多了,因為企業的大部分「局」是設計出來的,是由企業家戰、戰略家設計出來的,是一個戰略方法。比如,GE過去30年的歷史,局面変化非常大,這個「局」就是韋爾奇設計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韋爾奇一步步把GE帶領到全球最大市值,成為全球最好的工業企業,而且每年部能實現既定的業績指標,但即使這樣一個聰明的人,這樣一個成功的企業,也抵擋不了整個大局的變化。金融危機之前,GE買了很多所謂的次貸,因為資本量大,他們追求2%的回報就可以了,總量2%的回報回到ROE上就很高,但是,金融危機一來,GE馬上就受到影響。GE這個局的存在和大的金融形勢密切相關,GE之前的蓬勃發展也是與美國繁榮的金融市場分不開的。要看到整個局里的每個因素,只看某個小因素就可能有問題。
再回到中國,中國企業很有意思,做大了規模,做出了利潤區,越搞毛利越低、銷售利潤越低、ROE回報率也越低。美其名曰「先做出規模,做出市場份額」,這也可能是對的,但反過來講,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著力看在這個格局或佈局里我們競爭力在哪兒,最終的利潤區在哪兒。
想通過單純的提價獲得利潤是行不通的,為什麼?第一,消費者的認知是很難改變的,第二,這個局面不是簡單形成的,而是從整個商業理念、市場認知、內部產品研發和生產、銷售渠道的選擇開始的,問時還涉及到品牌的推廣和定位,以及整個團隊自身的經營水平。這又是個「局」。我強調這個「局」是多種複雜因素放在一起,我們要看到一個全體,看到一個系統,看到這裡面的互相制約,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以系統思維方法設計一個方案,而不能只簡單地提價。
這個局面怎麼解開?怎麼樣才能使我們所有的產品在整個大的競爭格局下贏得優勢?是通過佈局?還是製造一種變局或者是戰局?投資一樣,成本一樣,質量一樣,服務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什麼樣的元素至少使我們和競爭對手毛利一樣?在產品上能不能逐步移到利潤區去,能不能移到引領市場的利潤區域里,這需要什麼要素?是需要做研發還是做廣告,是需要提高產品質量還是要降低成本?這是一個商業模式的設計,我把它也叫成一個「局」。
之所以說「局」字,是因為我覺得用了這個字以後,使得我們對很多形勢、很多事情,看了更加理解,更容易抓住本质。“局”类似于系统思维,不过它更有能动性,更有设计性,更鲜活。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说能不能让“局”变成我们所能具备的一种思维。
2. 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
領導要能把握大局,看清局面,製造一種局勢,做好佈局。領導力要求是非常均衡、非常綜合的。有人做領導是通過職務任命,別人服從於這種權力,聽從領導,但心裡不服,這種局勢能維持一二十年。這些人就是職務型的沒有別的影響力。有人是通過親情關係,認為大家是一伙的,一塊兒乾,也行得通。有人通過紀律,也能維持,當然還有很多人通過戰略、通過方法、通過自已的能力領導別人千活,但這些都不是把屋了大局。把提了大局的領導一定是在一個相對複雜和動態的環境下,能夠根據團隊成員個性的不同賦予工作,又根據其共性來提升每個人對組織認可和貢獻的人。每個人的個性、能力各有不同,要賦予的職能也就不一樣。人也有共性,也就是人性方面的共同需求,你能在找到員工共性的基礎上,把這種共性和組織的目標連接起來嗎?連.不起來就不是領導。
在領導力裡面,你必須能夠把握「局」,然後運用到企業里,看任何事情用一個比較系統、全局、大局和局器的眼光。「局器」,也叫局氣,原來是指人很講義氣、很爽快。擴展一下,每個企業家,每個經理人應該是很「局器」的人,必須把前面提到的「局」都認識了,必須把大系統認識了,並能動地把握全局。因為未來上下游之間的合作、各區域之間的合作、區域和線條管理的合作會成為常態。
「局」本身不是單一現象,而是一個綜合現象,我希望我們能把每個因素都分開。細分因素、細分層次的方法是企業管理里非常重要的方法,籠統的方法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領導力往往很大很籠統,最後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為什麼?你沒有把矛盾細分開。只有把「局」裡面所有的因素和起作用的元素一個一個細分了、定義了,把它們互相之間的作用理解了,你才能把握這個大的格局。每個公司里一定有從大到小、互相重疊、交叉的不同的局面。你們把裡面每個元素都分析過嗎?分析以後按照輕重緩急排列過嗎?分析過他們各自的作用嗎?只有把以上問題都弄清楚了,才能設計下一步怎麼做,才能比較主動。
認識局部比較容易,而從我們思維來講,沒有積累就沒有深刻的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大局觀,由此就不會有領導力,因為你不能給組織帶來方向性、全局性。當然影響領導力還有很多方面,比如性格特點、身體、學歷、家庭等等,是很均衡的要求。
「局」到底是什麼?看「局」是一種方法,是領導力的一部分。第一,「局」是多元素的整合,不是單一的。第二,「局」是複雜機構的相互依存。第三,「局」是元素之間系統關係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此消彼長、共同成長。第四,「局」是大小戰略的組成,這裡涉及到「局外人」的問題,「局外人」不在局中,看不懂這個局,那麼就看不懂這個系統,因為面對系統沒有認識,沒有用比較完整和系統化的眼光來分析這個事情。第五,「局」要求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第六,「局」是動態的,「局」中各項元素是動態發展、不斷變化的。第七,「局」是資源整合的結果。第八,對「局」的認識是對未來的準備。最後,領導人是設計「局」、認識「局」、識破「局」、整合「局」的關鍵,提供一個「局」的方案是一個領導人的能力。
從「局」講起,可能角度多了一些。但從「局」的概念,看東西的角度就會不太一樣。世界是「局」構成的,社會是由不同元素所形成的,由相互關聯的大局小局構成的,說起來比較抽象,但認識「局」對我們分析企業,從戰略到產品以及分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形勢,有一定啓發。當然可以更深入,把「局」打開,把裡面元素劃分開,劃分為主動的、被動的、主要的、次要的、起因性的、結果性的,還可以把哲學的東西放進去,這樣你就會形成一種思維。但最主要的是要通過不斷重復,把這種方法變成習慣性思維,並運用到實踐中去。
分類: 11.人物特寫
楊清清
拜讀
苏晓
局勢需要不斷地維護和調整
稻穗小編
讚成方向需要不斷微調。方向固然重要,掌舵人更重要,此為把握方 向與微調方向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