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憤青
經由 在 4月 17, 2017
(|)
213 閱讀
(2017-04-14 江南憤青 扯淡堂)
人工智慧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大爆發,如今正面臨重大考驗。
4月13日,證監會網站掛出山西證監局發佈的一則消息,震驚了整個理財銷售市場!
“智能投顧銷售基金涉嫌違規,證監會嚴查!”文章提到智能投顧銷售基金當中,互聯網平臺在沒有取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情況下,就對外開展公募基金銷售活動,並且舉出兩個典型——理財魔方和拿鐵理財。
國內整個理財銷售市場,炸開了鍋,這是不是第三方引流模式已經違規?牌照外掛還能不能繼續操作?這已經成了智能投顧市場的核心話題。
以下是江南憤青在半年前對智能投顧的預見,文章節選2016.10.6《江南憤青|監管辦法之後,網貸一地雞毛》(點擊下方閱讀全文查看完整文章)。
轉型做線上理財公司,會不會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難!
所謂的理財類公司分線下線上,線下理財公司,就不說了,我從來沒有看好過,成規模的連鎖式的基本都是騙子,我寫過好多篇,過幾天還有一篇財富管理的文章,將還會更加詳細闡述理財的邏輯。
核心就是一點,風險是個性化的,跟人的預期和承受能力相匹配,而個性化的東西是無法規模化的,要讓無法規模化的東西快速起規模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兜底,你去承擔信用風險,從而把他變成標準化的產品,但是世界上是沒有人可以承擔信用風險的,神仙也兜不住。最終就是淪落為騙子公司,所以任何信誓旦旦跟你說,保本保收益的人,你都可以把他當騙子。
那麼之前的線上理財公司怎麼看呢?
我認為線上理財有一些合理的邏輯,的確互聯網改造了一些風險定價的問題,但是短期來看,我個人感覺這次監管意見的出臺,基本意味著全面嚴格監管思路的確立,這種思路下,就是寧願犧牲短時間的效率,也不太會鬆動口子,最樂觀的其實是先緊後松,先收後放,所以短時間內,理財類公司也會面臨極為嚴格的監管的現實可能。很多合理邏輯下,都可能不太能被支持,全面嚴格監管,會在很多地方體現出來。這個在當下或許是對的,在相對不明朗的情況下,監管從嚴是合理推測。
那麼從這個思路出發,P2P轉型成理財類公司的可能性也變得很困難,很多機構說自己不是P2P,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你可以不是P2P,但是你必須告訴我你是誰,按照監管邏輯,凡是從事金融相關的互聯網公司,都必須備案管理,也就是你必須去備案,然後告訴別人你是誰,最後還是要找到你媽來管你,政策不太會允許野孩子出現了。所以政策真空地帶的可能性很小。
現在如果你說,你是理財類公司,那其實很簡單,理財公司的資產無非就是對接非標資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銀行理財,其實還真沒什麼好對接了,那麼很簡單,你對接的每個產品都必須接受監管,公募、私募都有明確嚴格的銷售管理辦法,銀行理財更是嚴格,以前很多機構對接的是非標資產,一直採用的是個人債權轉讓的形式操作的P2P資產,現在監管從源頭上下功夫,對P2P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單筆資產不得超過20萬,而且還不能打包的形式去接受轉讓,那麼大的流量類理財公司短期內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前面闡述過了P2P的資產會在一年內消失大概在8成左右的規模,那麼流量平臺面臨無資產可接的尷尬境地,過去所積累起來的大量用戶就會喪失,如何保證持續有資產可接入會是很麻煩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長期來看,都被限制在一定額度之內,理財類公司轉型就是必然的情況。
那怎麼轉呢?
肯定是轉成一攬子的財富管理公司,但是這個問題就很尷尬了,目前銀監會規定了P2P不准兼營各類業務,因為混業監管,導致財富管理公司的監管細則還不是很明確。
但是總體個人來看,限制於地方金融管理水準,基本上是套用P2P的管理辦法的,所以肯定把理財類公司也套用成相應的監管辦法,因為這樣最省事也最不容易出問題,所以這個轉型就成了偽命題,於是你轉型成財富管理公司,如果接了P2P資產,那麼就不讓你接公募基金等產品,如果你接了公募基金產品,那麼OK,就不能接P2P資產,雖然這個有點操蛋,但是實際上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本來其實從財富管理角度來看,人的財富管理一定是全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放銀行,一部分放股市,一部分買基金,一部分換美元,還有一些消費的錢,或者買銀行理財或者買P2P,所以,單獨的要求割裂這種理財行為,從體驗角度來看,的確不是很合理的事情,但是監管短期來看,還不太可能顧及這方面的問題,應該也是如同P2P一樣一刀切,到時候,可能就是前面說的,幾類資產的業務不允許重疊,那麼我們再來看,財富管理的互聯網金融化這條路就非常難走了。
財富管理接入P2P資產,這個不用說了,絕對大面積的衰退,那麼接入公募基金的模式會如何呢?
其實這個案例就不用說了,按照目前證監會的監管要求,公募基金銷售必須持有公募基金代銷牌照才可以,目前全國也就不到120張牌照,而按照這個代銷牌照的一系列要求來看,基本上每年固定成本至少在數百萬級別,所以市場上基本上這種模式都是不賺錢的模式。
東方財富網當年依賴基金代銷這個概念,股價上賺了很多,但是實際利潤是很低的,但是即使如此,也就是東方財富網盈利而已,後來數米網並給了阿裏,然後才實現盈利,除了這兩家,基本上都是不賺錢的。
所有如果不是大公司,且是大的流量公司,做公募基金代銷基本上就是扯淡玩,不可能盈利的事情,目前一種模式是大量的有牌照公司把通道開放給大量的沒有牌照的公司,然後接入流量,這種玩法不知道證監會怎麼看,估計從嚴格監管四個字來看,基本上是幹掉的命。那帶來的結果就是沒有牌照的公司就做不了基金代銷業務,而基金代銷業務又不賺錢,那怎麼玩呢?
然後私募基金代銷的模式又出來了,但是說實話,私募基金代銷的模式跟互聯網關係並不大。為什麼?因為門檻很高,大額交易線上化的現實難度是很大的,一方面是支付體系的不支持,另外一方面線上購買的現實難度的確也很大,很少有人線上就隨隨便便購買幾百萬的私募產品,這種可能性也不大,而且收益也並不高,這個問題可以看我很多年前寫的關於財富管理公司文章,我覺得大額交易的互聯網化,至少在看得到的三五年內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市面上最典型的財富管理公司類公司諾亞、钜派、好買、眾祿都在互聯網的過程中表現很一般,而剛拿到C輪融資的金斧子,其實也開始不斷往線下的趨勢,已經很難用互聯網公司來闡述了,同樣在深圳的高搜易旗下的掌富寶也差不多邏輯。
當然,我的邏輯不是說不互聯網化就沒有價值。財富管理公司本身在中國而言隨著資產收益越來越低,大量資金無處可去,違約不斷爆發,我感覺趨勢性機會應該出現了,無論線下,還是線上,如果給予一定的時間慢慢走,我感覺是有機會的。
關於財富管理的機會的文章,還是參考我之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寫了三個多月了,應該快好了。這裏就不多扯淡了,核心就是一點,流量公司如果轉型到理財類,所面臨的監管問題,很可能只會更加嚴格,而不是更加寬鬆,至少值錢的所謂活期的各種寶寶模式可能都不一定能夠能玩的下去,但是更可怕的我個人感覺還是資產萎縮帶來流量的風險壓力陡增,這個問題可以單獨開一個章節去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