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
經由 在 6月 20, 2018
(|)
152 閱讀
一隻神奇的貝殼,一夜之間,惹了眾怒,一波波人開始跟進,從模式質疑,對手眾多,前途不明,個人經歷與感受,到最新的「掏空鏈家」指控。
前面的討論,雖然立場不一,但十分有價值。但是,最後面的指控就不一樣了,因為它遠離了常識,專業與規則,讓辯論失去了可能。
這個時候,如果說還有什麼能夠反駁的辦法,一勺言覺得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請鏈家的「利益攸關者」站出來,開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聞發佈會,主題是:控訴左暉:你為什麼要這麼幹?
這個控訴人名單,可以非常豪華:
孫宏斌,融創中國主席;
郁亮,萬科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馬化騰,騰訊控股主席;
......
這個名單還可以很長。
鏈家的出資人股東裡有一些有限合夥企業,背後的小小股東更是數以百計。假如他們都站出來,抗議的地址完全可以考慮放在北京工體。
然而,貝殼找房橫空出世,從2月28日至今,已經接近4個月了。這120天裡,一勺言確認了一件事情:這些行業大佬,沒有一個人因此給左暉打一個長長的抗議電話。
當然,他們就更不會選擇開一個以控訴為主題的新聞發佈會了。
因為,這些大佬,都是相信常識與專業的。在他們投資鏈家的故事裡,最大的常識就是,不管是法律規則,還是個人情操,都強有力地制約著一件事情:一個大股東,去幹一件掏空自身、同時也損壞了其他所有人利益的壞事。
我們依據常識來判斷,你會在世界盃的黃金時段打出廣告,告訴全部出資人,「我從公司偷東西了」麼?
是的,你不會。因為,你尊重自己,更尊重常識。
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這種掏空的指控呢?!
過去兩年,一勺言是鏈家引入戰略投資新聞的獨家爆料者,一共寫了兩條獨家新聞,每一條都很轟動。
獨家 | 孫宏斌又出手,融創30億元入股鏈家
內情 | 買入一個昂貴的觀察席位,萬科30億元入股鏈家
當時,有人說寫錯了,應該是26億元。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這30億元裡,有26億元是投向鏈家,剩餘的4億元投向鏈家的金融平臺。
那兩筆交易後,鏈家足足估值500億元。這麼大一個生意,就是一塊肥肉,大家都在盯著。沒有想到,一年多後,突然有人跳出來說,看,有人想把它轉到自己的碗裡去。
你覺得可能麼?你該相信常識還是外人的指控。當然是你的常識與專業!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
真相就是,貝殼找房、鏈家(鏈家網與鏈家經紀),都是在之前大佬們投資的鏈家大池子裡,公司名字不同,法人權屬不同,但是最終都隸屬於同一個實際控制平臺。比如,萬科、融創對鏈家金融的持股權益,最終都會對等平移到貝殼金控中。
這個新的實際控制平臺正在辦理工商流程中。註冊公司需要先核名,這時候,如果分別簽訂股東投資協議,會因為股東眾多程式複雜,導致延誤註冊。一般通行的辦法是,先註冊一家公司,這樣可以迅速開展業務,同步告知所有原股東,新的公司權益將按照原有股份比例平移給所有股東,然後,再收集股東資料簽訂協定後,辦理工商變更,現在正在辦理中。
用一個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鏈家的股東與貝殼找房的股東,二者是一個鏡像的關係。
不久前,有媒體發現,貝殼找房隸屬于一個由左暉控股的天津公司名下。然後隨即得出結論,鏈家另起爐灶,A款之外有B款。一周多後,左暉掏空鏈家的新聞就出來了,大家還轉發的不亦樂乎。
總之,與其說這是新聞故事,不如說這是新聞事故。它先後大面積檢驗了兩件事情:首先,常識是缺乏的;其次,專業是不足的。
我花了很多篇幅來鋪陳這兩件事情的重要性,是因為,它伴隨了一勺言的成長。
過去四年,一勺言經歷了至少四場新聞論戰,每一場,常識與專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2014年,因為我們相信,來自業主的大面積反抗,會讓一場婚姻無法得到祝福,因此,融綠大戰中,一勺言總體站隊綠城。
2015年,因為我們相信,公權力過於任性,制裁手段太粗暴,不僅對民營公司會構成極大殺傷,也會傷及大面積的業主,必有反思與反復,因此,佳兆業速凍時刻,一勺言偏向佳兆業。
2016年,萬科股權爭奪戰,在管理層的反抗最被人看衰的時刻,一勺言高調支援萬科管理層,因為我們相信,歷史經驗亦顯示,沒有管理層的配合,資本再強大, 也無法真正把握一個明星公司的航向。一勺言期間不斷瞭解到的深層內幕與常識資訊,讓我瞠目結舌之餘,更加堅定了獨立判斷。
2017年,萬達遭遇黑天鵝事件,以及一系列並不公平的對待,一勺言為萬達呼籲,批評民間的仇富心理,並用資料與邏輯,證明這樣一個公司在主動降杠杆過程中的能力與底蘊。期間,常識與專業是我最好的體檢工具。
這四年下來,不客氣地說,每一場論戰的結局,一勺言都判斷正確。這些就是一勺言此前說的「與贏家站在一起」的底氣。而它的底層邏輯就是,相信情懷,常識與專業合而為一的力量。
一勺言會贏下又一場論戰麼?是的,我非常肯定。
我大膽猜測,也許不久之後,當走完工商程式,上面點名的這些大佬,鏈家的股東或董事,說不定會各自擇時公開對外發出公告、聲明呢。
如果那樣,還有什麼比這種論據更有效呢?!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很早就想寫一寫這些方面的資訊了。作為一個前媒體人,當你熟悉了用常識與專業作為工具去判斷問題,你就很難再忍受大面積存在的事實謬誤與新聞事故。
比如,鏈家與貝殼的故事,就這樣眼睜睜、脫離常識,變成了一個價值500億元的新聞事故。悲哀的是,幾乎沒有多少人真的對此抱有足夠的警惕與反思。
再比如,鏈家與自如,就是大鏈家系裡一個平行的公司,從來不是隸屬關係。鏈家(鏈家經紀+鏈家網)的融資,並不包含自如。可是,在現在的媒體報導裡,自如走上單獨融資發展,居然也成為了左暉掏空鏈家的明確例證。
難道大股東沒事情天天琢磨掏空自己麼?你讓那麼多的自如投資人情何以堪?
再提一個小故事。
左暉有個秘書叫做權明,很有闖勁,離職後自己創辦南魚,左暉私人支持了幾十萬元,他的本意是私人支持,並非入股。但是,權明堅持讓左暉入股。
南魚與鏈家、萬科的合資平臺萬鏈,都在同一個家裝大市場中,但是玩法與業務邏輯完全不同,體量更是不能比,南魚的業務規模不及萬鏈的十分之一。
但是,即使如此,左暉要求此事明確通報給萬鏈董事長劉肖。據中間人稱,劉肖對此的回答是,這種事情不需要講的,完全信任老左。
你看,同一個事實,可以被解讀成不一樣的答案。難道,非要北京萬科區首、萬鏈董事長劉肖,也站出來開個新聞發佈會澄清一下麼?
相信我,如果真的需要,他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