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錦鉉
經由 在 7月 2, 2018
(|)
139 閱讀
(2018-7-2 洪錦鉉 稻穗)
小巴的座位數目法定上限自2017年7月7日起已由16個增至19個。為何只有零星的19座的小巴在行走?小巴營辦商將16座小巴轉為19座小巴的意欲並沒有如預期踴躍?市民雖然極希望小巴公司增加19座小巴,加快疏導等候人流,卻對19座小巴的一個小設計感到不明白,也感到是多餘,從而阻礙他們訴求和施壓的動力。
有街坊反映不滿:「每次落車,我都好驚踩錯腳!落車門無端端多咗一級,又窄又細,好容易跣低。」「有好多人仆低過。」「遲早跌死人,尤其係老人家更危。」投訴之聲此起彼落。簡而言之,居民的投訴是「冇嗰樣,整嗰樣。」網上輿論的反應,對加多一梯級也是罵聲一片,形容此一級為「鞋盒」、「絆腳石」、「蠱惑梯級」。
多人跌倒惹爭議
為此,筆者向小巴業界了解「為何要加多一級?」小巴業界的反應也和居民差不多,一片批評之聲,司機不斷提醒要小心,仍不斷有乘客「踩錯腳」。小巴業界根本上不願意加多一梯級。原因:1. 加一梯級,小巴生產商要加收數千元。2. 無論男女老幼,因此而跌倒的有增無減。「乘客跌親,小巴營運商要賠錢,保險費會增加,司機甚至會有不小心駕駛的罪責。」3. 意外增加,車停駛的次數增加,對小巴營運商、司機和居民都有壞的影響。小巴業界朋友估計,至今起碼有數百人因此「仆倒」,雖然多數是「無乜事,而不了了之」,但是也有「流血」入院。「我哋最驚係老人家,年紀大骨頭脆,萬一有乜三長兩短,點算?」
運輸署隨後暫停安裝安排,但後來推出改良方案,聲稱業界和長者基本上認同新設計,可更方便乘客上落,並要求新登記及過往暫緩安裝的19座小巴需重新加裝中間梯級,方可通過年檢。實況是業界表示無奈要接受。居民反映:加多一梯級,中間一級很窄,最下一級也縮窄,容易踩到邊位跣腳;對於長者反而帶來不便,因為兩個梯級時,長者可以拉着扶手,先慢慢地到一級,站穩後,再踩另一級。現在梯級變窄,僅夠腳位,企唔穩,上下時容易踩錯腳或跣腳,如果有枴杖,更無地方放。
「大石砸死蟹」模式
筆者相信運輸署是出於好意,才有此策。然而,「大石砸死蟹」並不是解決問題辦法。敬盼運輸署要認真聽取業界意見,和乘客的心聲,應改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