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經由 在 8月 3, 2018
(|)
1k+ 閱讀
大家樂與大快活均是香港人常吃的連鎖快餐店,全港18區,總有一間在你的附近。在外人眼中,這兩家快餐店的定位和經營方式相似,認定彼此屬「敵對」關係。然而,兩間公司的創辦人是親生兄弟。而且即使企業已經傳至第二代,仍然維持這個「敵對」關係。
大家樂創中式快餐自助文化
大家樂和大快活的創辦人分吃是羅騰祥及羅芳祥,兩人都是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的弟弟。一開始,其實是大家樂先成立,開啟香港自助點餐及取餐的潮流。大家樂創辦人羅騰祥曾說:「當時冰室、茶樓、涼茶鋪,甚至大排檔,進去坐下就有夥計招呼;大家樂則要客人先排隊買票,再自己拿個托盤取食物,初期很多市民不接受,不過隨着經濟起飛,白領打工族大量增加,這種自助式飲食文化也開始風行。」
這樣創新的做法,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也吸引了原本在家族企業-香港荳品公司工作已久的羅芳祥注視。因此羅芳祥選擇在1972年於家族企業「退休」,連同兒子羅開彌和羅開福等開辦快餐店「大快活」。他們除了模仿大家樂的自助餐飲方式,同時也跟足對方的行銷方法。大家樂是香港史上首家做電視廣告的飲食公司,一看到大家樂門市人流急增,大快活也開始投放電視廣告。
兩間公司的競爭使廣大市民更快接受創新的自助餐飲文化,迅速擴大市場。現時香港三大中式快餐市場,羅氏家族佔領兩大席位。兩間公司先後在港交所上市,進軍內地市場。讓原本的家族企業主骨幹-香港荳品公司也計劃上市。1990年9月將公司易名為「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並於1994年3月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以上市的進程而言,維他奶比大家樂晚了8年,比大快活晚了3年。然而這看似是三房人的家族爭鬥,卻同時是給公司之間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
大快活曾現危機 品牌年輕化轉虧為盈
雖然大快活的發展大方向跟足大家樂,但打造馬里奧品牌,及進軍內地市場的大舉投資,兩者在同步推進時波折重重,使大快活一度出現財政危機。同時,食品質素下降,無法掌握客人口味等因素,使大快活在1990年代錄得連續5年虧損。而大快活二代-羅開揚就在此時正式接手這個「爛攤子」。他由改變食品質量到餐廳裝橫、品牌LOGO設計全面改革,將品牌全面年輕化。
而羅開揚的哥哥羅開彌則開設陽光一代,主攻飯盒市場。由學生飯盒到後來的叮叮品牌均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在1996年開始經營學校午餐,1998年更投資6000萬元在將軍澳設立新廠房,顯示其生意愈做愈旺。到了2002年,公司取得為全港140間學校提供午餐的合約。這也讓其日後獲得了「飯盒大王」的稱號。
這樣的二代局面,又出現羅氏家族的新企業,看似均在攻打香港大眾的飲食市場,但又有不同的定位,讓羅氏家族全面攻下香港的大眾飲食市場,建立其飲食王國。
文章來源:Business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