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小編
經由 在 9月 13, 2018
(|)
138 閱讀
兩年前,一篇名為《中信建投證券年終獎簽發!超500萬的比比皆是!》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金融圈成為人們眼中“高富帥”的代名詞。
寒冬驟至。
進入2018年,IPO、債券承銷、並購重組、再融資這幾大主要業務全線受挫。業務腰斬,降薪、裁員、跳槽成為金融圈的熱門詞。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
中證君(ID:xhszzb)採訪了幾位投行、行研、資管、營業部人士,聽他們講關於中年危機、消費降級、房貸斷供的故事。
李明
34歲/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
這幾年,我們公司一直在降薪裁員。
我以前的部門原有30個人,最後砍到就剩下4個,然後又招了幾個成立了一個新部門。
去年,公司把一些40多歲、沒有專案的保代裁掉了,那都是我們國家第一、第二批保代,頭髮都花白了,卻直接被裁掉了。
早些年,保代除了每月能拿到固定津貼,每單IPO成功了還有80萬~100萬元的簽字費。現在簽字費早就沒了。要拿到固定津貼,需要有已報到會裏的專案,這個太難了。
每次大家聚會,最後都成了訴苦大會。中金、中信的兄弟專案確實多,但中小券商投行就很慘,平時都閑著。
公司獎金是筆糊塗賬,不知道什麼時候發,費用卻卡得特別嚴,有的團隊甚至連報銷出差費用都要排很長時間。
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剛生二胎,壓力確實很大。而且三十四五歲的年紀也比較尷尬,跳槽到前臺業務部門,天天熬夜加班,根本幹不動。只能勒緊褲腰帶,熬過超長寒冬。
劉賓
30歲/某小型券商投行人士
 我之前在山東省做了幾年律師,不甘現狀辭職到了北京。先去了一家P2P公司,加班熬夜考取了CPA,今年終於得償所願,去了一家小券商做IPO業務。
然而,並沒有什麼專案。
一直都在瞎跑,接觸各種所謂新專案,但都不靠譜,也不知能不能賺點飯錢。本來就是小券商,團隊也不給力,今年到現在還沒有做成一單,除了基本保底工資,收入為零。
最近老老實實幫一些可能退市或者已經退市的公司,處理各種債務重組、股權重組問題。
每個月發了工資,把螞蟻花唄、借唄的錢一還,再交了房租,基本就不剩錢了。
王蕾
27歲/某券商分析師
研究所這塊,我所知道的,有幾個首席都降薪了。普通研究員沒有降薪,但是加大了業績考核力度,我們去年的獎金到現在還沒發。
感覺券商現在挺難過的。
前幾年有些小券商大規模擴張,現在行情不好,競爭激烈,大多入不敷出,所以只能從小弟開始裁。一個組從6個人精簡到3個,不給你加薪、不發年終獎,變相逼你走。
行情不好的話,投研部門會相對清閒一點。作為賣方,推薦的股票客戶也不感興趣。行情好時趕上好的券商,年終獎是平時工資的好幾倍,現在就什麼都沒有了。對我們收入影響最大的是獎金部分。
杜文
29歲/某資產管理公司員工
 
公司的資管業務在行業內有優勢,但今年行情不好,再加上之前太激進了,很多專案出現風險,導致上半年基本沒有投放新業務。所以公司要求全員降薪,降幅將近20%。
跳槽也沒那麼容易。我從5月份開始提離職,一直拖了4個月,工資也降了很多。先是讓我簽一個離職承諾書,承諾若經手專案出現風險要承擔經濟及其他相應責任,後來又出了一個離職制度。
更慘的是,我在2017年3月最高點時咬牙買了房,月供2萬元,家底都砸進首付了。現在工資降了,資金鏈都要斷了。
範江
31歲/某券商營業部員工
 
今年行情不好,個人經紀業務難做。公司通過降薪變相裁員,行情差的時候創收標準也不降。我們的創收達標任務是,轉正後第一年創收8萬元以上,第二年25萬元。現在創收達標是很難的事情。
比如,我是研究生新人5檔,基本工資稅前6600元,創收不達標至少降1檔,1檔就是1000元。本來工資就不高,再一降就更低了。
收入越來越低,房租卻越來越高。我在常營新天地租了個62平米的自如房子,租金要5700元一個月。
現在都沒錢約女生吃飯,所以還一直單身。
也很少打車了,一般都坐地鐵。經常煮泡面吃,基本不去ktv了。
金融寒冬整體什麼情況?
讓我們來看幾組數據
券商營收和淨利雙雙跳水。券商8月月報顯示,32家A股上市券商8月共實現營收93.31億元、環比下降48.57%,實現淨利潤18.07億元、環比下滑73.89%。其中,8成券商淨利下滑超50%,太平洋、光大證券、東北證券等9家券商8月淨利潤虧損。
投行業務則成為本輪受衝擊較大的業務。今年以來,A股市場IPO數量達83家,較去年同期的304家減少了76%。
中小投行的處境更為艱難。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今年以來,財通證券有1家擬IPO企業上會,無一過會;愛建證券、信達證券、華西證券、長城國瑞證券和新時代證券均有1個專案上會,但均未成功;光大證券有5個專案上會,僅有1個過會;民生證券共有7個專案上會,僅有2個獲通過。
從上會專案數量上看,中信建投證券上會專案最多,共有26個專案上會,其中19個過會。其次是中信證券,共有25個專案上會,其中有15個過會。
作者: 歐陽春香 趙中昊
來源: 中國證券報 
分類: 14.其他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