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哥
經由 在 10月 10, 2018
(|)
206 閱讀

(2018-10-10 財經韜略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新聞網、北美留學生日報等)

 

保密制度終結!

瑞士銀行破300年傳統,

不再為客戶保密了!

 

1713年,日內瓦大理事會頒佈了瑞士第一部銀行保密法,從此有了瑞士銀行業為客戶堅守秘密的形象。在1987年之前,瑞士銀行甚至允許開設匿名帳戶,就連銀行客服人員也不知道客戶的具體身份。不過,這項持續三百多年的傳統,正在走向尾聲……

 

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FTA)官網105日發佈公告,稱按照金融帳戶涉稅資訊自動交換(AEOI)標準,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已於9月底同部分國家(或地區)稅務機關交換了金融帳戶資訊。此舉為史上首次。

 

 

瑞士首次與他國交換金融帳戶資訊

 

根據經濟日報和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FTA)於104日發佈公告,稱已在9月底,按照金融帳戶涉稅資訊自動交換標準(AEOI),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稅務機關交換了部分金融帳戶資訊。

 

首批交換資訊的國家除了歐盟國家之外,還有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挪威,韓國等9個國家。作為中立國家,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的這次客戶資訊交換行為堪稱歷史第一次。

 

包括瑞士聯合銀行在內的瑞士多家銀行,都向需要按照規定向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提交客戶資訊,用以進行資訊交換。包括帳戶持有人姓名,地址,國籍,稅號,稅務申報機構,帳戶餘額和資本利得等。

 

圖片來源: cnbc

 

目前,瑞士稅務管理局已經向合作的國家和地區相關部門共用了大約200萬條帳戶資訊。這次被共用的很多為 “非本國居民帳戶”,即在瑞士的銀行開戶的非瑞士籍戶主的帳戶。

 

雖然中國目前尚未於瑞士進行資訊交換,不過報導稱,瑞士已將中國列為意向交換國之一,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進行銀行帳戶資訊交換。

 

圖片來源: WSJ

 

就是這麼一條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不多相關的金融圈消息,卻火速躥上了微博熱搜榜第六。

 

 

為何大家偏偏對瑞士銀行抱有這麼大的興趣?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瑞銀到底厲害在哪兒。

 

首批與瑞士交換資訊的國家有哪些?

 

據公告,首批按照AEOI標準與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進行資訊交換的國家為歐盟國家(除賽普勒斯和羅馬尼亞),以及其他9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加拿大、根西島、冰島、馬恩島、日本、澤西島、挪威以及韓國。

 

公告強調,在歐盟成員國中,賽普勒斯和羅馬尼亞暫時被排除在外,原因在於這兩個國家的金融保密性,以及數據安全方面尚未達到國際標準。此外,瑞士向澳大利亞和法國的數據傳送暫時延遲,主要因為上述兩國由於技術原因尚未向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傳送數據。

 

公告稱,目前瑞士稅務管理局已向合作方共用了約200萬條金融帳戶資訊,同時也收到了相關國家傳送的數以百萬計的資訊。資訊內容主要包括,銀行帳戶持有者姓名、住址、國籍、納稅識別資訊、稅務申報機構、帳戶餘額等相關資料。

 

到目前為止,瑞士境內包括銀行、信託和保險公司在內7000多家金融機構,已經在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登記,並開始進行金融帳戶資訊共用。

 

值得注意的是,瑞士公民在本土銀行資訊不在共用之列,金融機構向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共用的銀行帳戶資訊,均為外國公民在瑞士的帳戶資訊。瑞士當局目前受該國法律制約,依然無法獲取本國公民在境內金融機構帳戶資料。

 

中、瑞未來也將交換資訊

 

據國家稅務總局網站資訊,在G20的大力推動下,截至2017630日,已有101個國家(地區)承諾實施AEOI標準。經國務院批准,我國已向G20承諾實施這一標準。此外,已有96個國家(地區)簽署實施AEOI標準的多邊主管當局協議或者雙邊主管當局協議,中國和瑞士都位列其中。

 

一位註冊稅務師向記者表示,雖然中國不在此次瑞士公佈的第一批交換國家之列,但瑞士已經將中國列為資訊交換的意向國之一,未來還是會交換的,只是時間或批次的問題。

 

不少擁有海外帳戶的中國居民擔心,此舉會增加自身稅負。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金融帳戶涉稅資訊自動交換是各國(地區)之間加強跨境稅源管理的一種手段,不會增加納稅人本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交換的資訊是來源於境外的第三方資訊,主要用於各國開展風險評估,並非直接用於徵稅。

 

中一只蒼蠅也進不來,一只蚊子也出不去

 

瑞士銀行系統由多家銀行組成。其中最大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瑞銀集團瑞士聯合銀行(UBS)。大家口中的 “瑞士銀行” 也多指瑞銀集團瑞士聯合銀行。

 

圖片來源:finews

 

除了瑞銀集團瑞士聯合銀行之外,瑞士信貸銀行,蘇黎世銀行等等瑞士的銀行,也管理著大量資產。除此之外,瑞士的銀行系統還有很多小型的私人銀行,用於服務私人客戶。

 

圖片來源:google

 

在16世紀,因為宗教原因,一些其他歐洲國家的新教徒攜帶了大量現金逃到瑞士日內瓦,為了對他們和財產進行保護,瑞士的銀行家們聯合制定了行業內最初的保密制度,也就是後來瑞士銀行保密法的雛形。

 

隨後在二戰時期,許多歐洲人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將大筆財產轉移到作為中立國的瑞士,然而納粹又強迫一些德國人和猶太人將財產轉移回德國的銀行。此事更是催生了瑞士《銀行保密法》的完善。

 

瑞士銀行前身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得不說,瑞士擁有全世界最嚴格的銀行保護法案。在很多富豪眼中,只要把錢存在這裏,別人再難查到具體的資產資訊和金額,甚至一些政府機構也無權過問。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然而這個管理著全世界近1/4財富的地方,除了資訊保密之外,財產安全也是客戶們關注的重中重。

 

據一位前金庫保管員透露,瑞士銀行的私密金庫往往藏在山裏,有些私人客戶儲藏室甚至在湖底。而且這些金庫常年有大批武裝的保安人員進行不間斷巡邏。內部的大門通常重達5噸,且配有多重極為複雜的高科技門禁系統。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一些地下室的儲物箱都是用鋼和黃銅打造而成,防火防爆。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當然,想要得到這麼全方位的保護,瑞士銀行的管理費用自然是不低的。和別的銀行不同,瑞士銀行的利率為負數。有網友就調侃道:

 

“億萬富翁進去,百萬富翁出來。百萬富翁進去,萬元戶出來。萬元戶進去就出不來了,麻煩你先把欠費補上!”

 

所以,瑞士銀行的大部分客戶都是非瑞士籍的富豪們,因為很多瑞士人也覺得自己沒必要去當那麼冤大頭...

 

但是外國富豪們捨近求遠,支付著高昂的管理費用,為的就是無敵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因為存放在這裏的很多財產,並沒有那麼簡單。

 

貪污腐敗的溫床,黑幫組織的庇護傘

 

電影《老炮兒》裏面,簡簡單單的一張瑞士銀行對帳單,就讓身居高位的小飛父親因為貪污腐敗被依法查辦。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寒戰》中,高層們和大佬們也總是在瑞士銀行存放著大量的資產,動輒就上億的你來我往,全都是瑞士銀行的功勞。

 

圖片來源:微博

 

瑞士銀行的保密系統,也成為了大量貪官污吏和貴族巨富們非法財產的庇護所。很多國家的政要領導,或者商業大鱷都有存有大筆資產在瑞士銀行,用以躲避國家法律部門和稅務部門的審查,也能幫助他們在“窮途末路時”也能繼續生活。

 

澎湃新聞曾報導,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就曾將674萬美元,折合約2億元新台幣的貪污贓款匯往瑞士。直到2014年,臺檢方特偵組才獲得瑞士聯邦政府檢察官的同意,將這筆不法資金返還給臺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新華社曾報導伊拉克前總理薩達姆就在瑞士銀行擁有過賬戶,據說在海灣戰爭爆發前,這個帳戶內的總額曾超過320億美元。後來薩達姆陸續將這筆錢轉移到其他地方,在美國要求瑞士凍結這個銀行帳戶的時候,剩餘的資金還剩6億多美元。而美國政府就曾因為該帳戶,向瑞士銀行系統發難,指責其存在包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菲律賓曾經的領導人費迪南德·馬科斯也在瑞士銀行擁有私密帳戶,且存有大量資金,用於投資海外資產和轉移財產。據報導稱,馬科斯還與其他國家領導人和王室家族,包括布希家族,沙特王室,伊朗王室等,通過瑞銀集團瑞士聯合銀行形成了利益集團。

 

圖片來源:Home

 

還有報導稱,在瑞聯銀行開帳戶 “賺錢” 的辦法,還是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給他介紹的...而布希家族本身,早在多年前就成為了瑞士銀行相關利益集團的重要成員。

 

圖片來源:搜狐

 

CNN也曾報導,前尼日利亞總統山迪·阿巴查及其家族也曾將高達3.31億美元,約為21億人民幣的非法資金,作為合法存款存放於瑞士信貸銀行。然而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阿巴查在其總統的任職期間大肆貪污腐敗,而瑞士幾家銀行接受其存款卻有洗錢之嫌。

 

圖片來源:CNN

 

瑞士私營銀行韋格林銀行曾承認利用秘密帳戶幫助美國一些富商逃稅共計超過12億美元,並幫他們虛報申稅單。最終韋格林銀行同意向繳納5780萬美元的罰款,並永久停業。

 

 

除了包庇洗錢和逃稅,在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還指出瑞士銀行的金融系統存在包庇黑社會和恐怖組織的行為。美國政府稱一些非法組織可以通過瑞士銀行的帳戶進行軍火和毒品交易,還可以進行管道分贓。

 

瑞士銀行的種種“包庇”行為早已引起了各國政府的不滿,各國也想盡辦法想要突破這個“鐵桶”,讓這些不向被見光的秘密公之於眾。

 

 

而在這個數位化的金融時代,瑞士銀行也不再是那麼“牢不可破”。在多國的協力下,瑞士銀行的資訊大門,正逐漸向世界打開。

 

寫在最後

 

誠然,對一家企業來說,保護客戶的隱私是應盡的職責。例如穀歌和臉書這類科技巨頭,就應該關注資訊洩露和隱私保護的問題。

 

然而,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比如瑞士銀行系統就成了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過度保護客戶資訊而成了貪污犯罪的庇護傘,對國家造成極大的損失。

 

無論任何個人和任何組織,都不能讓 “保護隱私” 成為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帶,為貪官污吏和不法人群所用。

 

所有的隱私和秘密,從來都不能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

分類: 6A.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