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小編
經由 在 10月 19, 2018
(|)
295 閱讀

(2018-10-19 子木  子木聊房)

 

1

華仔的錯

 

這段時間,香港的論壇上到處都充斥著一些網友對劉德華的人身攻擊和諷刺謾罵。

 

劉德華出身貧寒,是見證了香港騰飛的一代人。

 

他用自己勤奮和堅持敘寫了不老的天王神話,成功之後,依然在秉持著樸質的心態為基層做慈善做好事。

 

那麼,就這麼一位口碑極佳的公眾人物,為什麼還會引發一些香港人的不滿?

 

答案緣於一個短片。

 

 

 

“香港曾經走的很快,但近年外面世界也都越走越快,當全世界都向前走的時候,我們香港又在做什麼?”

 

“買不了房子,租不起樓……”

 

“如果香港能出現一大片全新的土地,我們會多很多空間,這些基層市民改善生活,就不用等那麼久。新的空間可以用來創業,讓更多的年輕人找到就業的機會,一切社會問題都得到瞭解決。”

 

“如果要長遠紓緩住房問題,「東大嶼人工島」看起來比較可取,可能有人說填海造地需要很長時間,但我認為,不應該因為時間問題而猶疑,相反只要值得做,就應該抓緊機會,馬上做,縮短等候的時間。”

 

“我們見過一個朝氣蓬勃的香港,我們也見過一個停滯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見到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從起步到騰飛,再到停滯,劉德華對香港的一世情懷深入靈魂。

 

這次他用自己聲音為香港的基層構建了一個可想像的未來—窮人可以從又破又爛的劏房、鴿子籠裏走進充滿陽光的公屋,年輕人可以卸下房子的重擔,灑脫地為未來努力拼搏。

 

然而,這種畫面對香港一些人來說,卻是「極致罪惡」。他們就是香港的財團和地產商、擁有住房的中產階層、免費獲得土地的新界原住民和所謂的環保主義者。

 

因為東大嶼人工島開發下來,總計會釋放約1700公頃土地,可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

 

根據市場供需,開發島嶼,房屋供給增強就會導致房價下跌。

 

他們著急了,素質一般的開始對劉德華進行人身攻擊,素質稍微高的開始用“人工造島破壞環境”,“政府財力不足”,甚至是“冰川融化會把島嶼淹沒”等藉口進行抨擊。

 

冠冕堂皇的掩飾下,是醜陋的利益心。

 

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發表“應對房價高企、房屋供不應求問題”的施政報告後,傷感地說:“劉先生敢於表達自己意見,值得敬佩,他沒有任何錯誤,我們只不過是想為香港下一代做點事情!”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

 

當然在香港,這種事情已經不再是首例,多年來,凡是有人想提出建造公屋,解決老百姓居住問題的計畫,都會引發大規模反對。既得利益者對房價的深度綁定已經將整個社會推入泥潭,寸步難行。

 

那麼香港究竟為何落到如此地步?房價高真的是因為地少人多嗎?

 

這個還得回到1997年。

 

2

碰不得的利益

 

1997年,香港回歸,舉國歡騰。

 

當時的香港因為常年利率低、按揭比例高,房子已經成為了中產階級的首要投資標的,樓價短短幾年暴漲了5~10倍,回歸時,香港的房價已經達到了10000港元。

 

房價暴漲激發了人性的貪欲,幾乎所有中產紛紛殺入樓市,月薪供房比例達到了74%,也就是香港人平均把74%的薪水拿來供房了。

 

 

樓價連續暴漲近乎透支了一些人一輩子的財富,越來越多的窮人對高漲的房價開始抗議。

 

香港特首董建華知道其中利弊,草擬德政,推出了著名的「八萬五建屋計畫」——就是每年至少推出8萬5千套住宅,其中一部分為政府興建的公房,計畫10年內香港70%的家庭有房可住,這個計畫可謂宏大。1997年,香港總共就落成了6.44萬套住宅,提高了住宅至少35%的供應量。

 

然而,八萬五計畫一實施就碰上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了維護穩定匯率,香港金管局不得不緊縮銀根,香港各大銀行也對房貸收緊了口袋,房價一落千丈。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香港住宅價格下跌了一半,注意,確確實實是一半,完全是自由落體。

 

可是政府不可能及時調整房地產政策,更不可能把已經開工的公屋給炸掉,結果是新增供給源源不斷,房價稍微反彈就被打了回去。

 

2003年,非典入侵,樓市雪上加霜,同年8月香港房價觸底,累計下跌超過70%。

 

一夜之間,香港大量中產階級變成了「負資產階級」,銀行沒收房產,立即流落街頭,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提高,只剩下全家燒炭一條出路。

 

房價暴跌後,上街遊行的負資產階級

 

2003年6月,香港所有按揭貸款的22%是負資產按揭,借款人把房子賣了都還不清按揭,無家可歸的情況下仍然要繼續還款。

 

這時候的香港人悲痛欲絕,幾乎把房價暴跌,傾家蕩產的罪名都指向了董建華,他們認為沒有八萬五計畫,他們就不會一夜破產。當初就連政策利好的基層階級都很少有站出來為董建華髮聲的,因為50%都有公屋住,感覺房價漲跌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殊不知,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到來,新加坡的樓價跌得比香港還凶,就算沒有8萬5也一樣照跌,因為真正使樓價暴跌的元兇是亞洲金融風暴。

 

民怨沸騰下,特區政府從此再也不敢提八萬五計畫,擬議中的數碼港、中藥港也沒了蹤影。要知道特區政府的生命線是土地轉讓金和地產稅,地價持續下跌,港府自己就要破產。怎麼辦?

 

只有縮減土地供應。

 

董建華黯然下臺的同時,港府提出“孫九招”護盤樓市:取消土地拍賣一年;停止公屋新建計畫;停止私人建屋與混合所有制建屋計畫;取消限購政策;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特別按揭貸款,等等。

 

這些政策本來是為了救急,影響卻極其深遠,說白了就是兩大原則:減少土地供應,減少公屋興建。2003年,香港樓市總算觸底反彈,2010年收復歷史最高點,背後的最大原因仍然是供給:2010年,香港落成的住宅只有19800套,不足八萬五計畫的四分之一,不足回歸當年的三分之一,從此房價一路飆升。

 

至於公屋,本來是控制房價、讓底層人民有居住權的工具,可是港府不但不大量增加公屋,反而把已有的公屋賣給REIT,公屋居民也失去了政府的低房租保護,而當年八萬五時期興建的一部分公房,在房價暴跌時期居然被廉價賣給地產公司改建成豪宅。

 

1997年之後,鑒於八萬五計畫的慘痛教訓,再也沒有一屆港府敢於搞什麼“居者有其屋”的計畫,對於房地產行業都只敢在外圍敲敲打打。而越來越多的港人把自身利益和房價綁定,對提高房屋供應,誓死抵抗。

 

在今天,劉德華說,我們見證了一個騰飛的香港,同時也見證了一個停滯的香港,其實還不如說是被高房價脅迫,日漸衰退的香港。

 

3

香港的明天

 

現在的香港,房價貴絕全球。

 

全境住宅用地不足18%,人均居住面積全世界倒數。三代人住40、50平米房屋很普遍,大量商品房供應面積30多平米,過50平米就是豪宅了。

 

擁擠程度苦不堪言,毫無尊嚴。

 

我有一個朋友,50平米房子裏住著一家六口,有兩張雙層床,兩個老人一張,兩個小孩在另一張的上層,主人夫妻睡的下層是特別設計的,晚上拉出是雙人床,白天收回去,床前支起飯桌。但就是這樣的50平米,價值四五百萬港元!

 

而香港傢俱店賣的床,一般不超過1米5寬,較多的雙人床是1米37。有人說:“我有兩個夢想,一是世界和平,二是可以從三邊下床”。

 

香港劏房

 

諷刺的是,就在這擁擠不堪的籠屋、劏屋旁邊是萬年不變,占比香港全境70%的郊野公園和麵積千畝的豪華高爾夫球場。

 

當然這也是不能碰的「風水寶地」。最頂尖的1%富人怕房價下跌,影響自身利益,既反對住房供應增量,也不希望把良好的自然環境與窮人分享。

 

陸地不讓用,政府要想讓港人住上房子,就只能選擇造價奇高的填海造地。而現在填海造地也不順利,往哪兒填,都有大量人反對,環保組織上街遊行,附近海景房居民拉橫幅抗議。

 

歷史滾滾風塵,善惡終有時。

 

香港房價不斷上漲,讓階級固化的鴻溝越來越寬,經濟像老人一樣越走越慢

 

香港街頭拾荒的老人

 

香港樂施會最近發表了一份《香港不平等報告》,引述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香港2016年最新的基尼係數為0.539,較10年前上升0.006,創45年新高。

 

目前香港貧窮家庭數目高達53萬戶,當中30萬戶屬於在職貧窮家庭,貧窮人口超過130萬人,而目前香港的總人口是740多萬。

 

香港最富的10%住戶的每月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傭工),是最窮10%住戶的43.9倍,這意味著,最貧窮的10%家庭需要工作3.7年,才能換取最富裕10%家庭的一個月的收入!而在十年前的2006年,這個差距只有33.9倍。

 

收入增長慢、房租上升快,進一步加劇香港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報告稱,2007年至2017年間,香港小型單位樓價及租金分別上升了273.9%及100.01%,但同一時期香港家庭的收入中位數只上漲了54.8%。

 

不斷上漲的房價和租金,讓貧窮的住戶別無選擇,因此只能繼續擠在環境惡劣的劏房之中。

 

 

被房價榨幹了靈魂的年輕人,逐漸失去了向上的動力,整個香港死氣沉沉。而富人到頭來也不明白,這個社會並不是富人的社會,如果沒有基層老百姓向上努力,創造價值,再高的房價也是風雨飄搖的空中樓閣。

 

上次金融危機,樓價大跌,香港人把罪責指向了董建華,現在美國加息,樓市下跌,是否又會把罪責指向劉德華呢?而在未來,空中樓閣再次坍塌的那一刻,他們又還能怪誰?

 

對了,好像在中國大陸,也有一群因房價下跌而打砸銷售處的人,他們和香港的這群既得利益者,真的很像。

分類: 10.地產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