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
經由 在 10月 22, 2018
(|)
180 閱讀

(2018-10-21 董小姐 一勺言)

 

先聲明下,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董小姐想要表達這樣一種感覺:

 

1,廣州限價令優化事件,主要是一場樓市裏的「拆雷」行動。

 

2,昨天的限價令,今天結出了業主價格維權的惡果。如果我們把業主維權視作樓市裏的不穩定因素的話,那優化限價機制,就有助於撇清自己在這一波業主維權中的角色,並減少這一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3,優化限價機制與樓市調控鬆動,本身沒有太本質的關聯。但外界容易擴大聯想,並推及己身。

 

———

 

股票持有人,買家,賣家,兄弟城市,都在等待廣州限價鬆動的進一步消息。

 

 

然而,在廣州增城、南沙、花都等都傳出「限價放開」傳聞後,廣州住建委連夜加急回應,一錘定音:

 

1、要對新建商品住房的預售和網簽價格指導機制進行優化,嚴禁開發企業拆分價格報備。

 

2、會繼續嚴格對新建商品住房開展價格指導,保持調控連續性和穩定性。

 

這個回應,用的是優化而不是取消的字眼,在調控連續20多個月後,它被多方視為一個鬆動信號。

 

消息滿天飛。昨天,董小姐隱隱感覺到,消息傳出後,三個一線城市,不少熱點二線城市,似乎都沉浸在一種奇妙的情緒裏。

 

身處其中的開發商們,嘴角邊仿佛都浮現出了蜜汁微笑,一種翹首以盼等待開獎,卻又不敢說破的心情夾雜其中。也有投資客開始蠢蠢欲動,以為這是一個各地調控放鬆的前奏。

 

董小姐的看法是,先別高興太早。

 

在各方角力終於達成樓市調控不鬆動的大共識下,廣州為什麼要突然跳出來,有可能打破這小心翼翼的平衡?

 

談幾點感想。

 

一、為什麼是廣州最先站出來?

 

董小姐發現,這和廣州的財政邏輯有關。

 

本輪調控,一線城市力度最大。但是,在四個一線城市陣營裏,廣州的財政壓力又更大。

 

廣州是唯一一個既需要向廣東省繳稅,也需要向中央政府繳稅的一線城市。

 

兩邊繳稅,財力被轉移出去更多,廣州就像是一線陣營裏的「二線城市」,它的城市建設水準和力度也明顯弱於其他三個一線城市。

 

在這個局面下,廣州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必然超過其他三城。當地政府需要通過賣地掙回更多的錢,去充實地方財政。

 

當市場冷卻,調控嚴厲之際,各地開發商在廣州的拿地熱情也會受影響,而這也導致廣州對限價取消的訴求,遠逾其他三城。

 

廣州的財政基本面,是這次限價傳聞被製造出來的大背景,但是它未必是直接目的。

 

 

二、潛規則

 

這次傳出限價鬆動的地方,都是廣州幾個週邊郊區。

 

廣州原來的市區並不大。增城、南沙、從化等這些地方原本並不是廣州的直屬地區,是縣級市,城鎮化水準並不高。

 

瞭解廣州的朋友都知道,過去,這些週邊地區和廣州市區的城市環境相差很大,簡直會讓你懷疑到底是不是一個城市。

 

週邊地區的房價和市區自然也沒法比了,房價落差一直很大。2015年以前,廣州遠郊這幾個區根本不是房地產發展熱點,土地供應量也有限。

 

而2015年房地產熱潮來臨後,廣州市區大量樓盤消化很快,政府在市區征地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因此,廣州市政府隨後大力發展周邊郊區。那裏土地多,比市區拆遷量小,容易做新產業。

 

在這個過程中,廣州遭遇了中央推行的嚴厲調控節點。

 

而地方跟進中央房地產調控指令,是一種政治正確,廣州沒有不跟進的道理。

 

不過,廣州跟進調控的動作看起來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像其他一線城市一上來就全市限購、限價,廣州曾經對增城、從化、南沙等等週邊地區不限購。

 

留了調控的安全地帶,一度吸引了珠三角投資客,一時間炒房熱度大漲。開發商們也為了規避調控,紛紛去這些地區拿地,樓板價創新高。

 

廣州市郊區房價有了一輪明顯漲幅後,也拉高了整個城市的房價均價漲幅。

 

因此,2017年,廣州出臺進一步調控政策,週邊地區也進入限價限購邏輯,不再享受免調控紅利。這個政策延續至今。

 

可是,一旦調控整體加碼,限價、限購等政策全部亮相,開發商陷入利潤困境,拿地動力消減,廣州就等於全方位扼住了土地財政的來源。

 

怎麼辦呢?

 

還好「聰明」的開發商總能想出對策,這就催生了廣州大名鼎鼎的「雙合同」現象,「雙合同」開始大行其道。

 

在廣州,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會利用「雙合同」去逃脫限價令,去控制商品房的紙面房價,即合同備案房價。通過和業主簽署裝修合同,把剩餘房款轉移到裝修明目上。最後業主掏出來的還是高房價,但是被調控的紙面房價卻在限價令的區間之內。

 

在市場好的時候,業主也心照不宣,但求買到房。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廣州市對開發商的「雙合同」部分採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

 

但時至今日,廣州「雙合同」模式存在的土壤正在一點點土崩瓦解。

 

也正是這個新變數,導致了這次廣州最先在限價鬆動上亮出了身段。

 

 

三、導火索

 

最近一段時間,「雙合同」讓廣州陷入了沸沸揚揚的“房鬧”運動中。

 

業主們的不滿,正是市場溫度的條件反射。

 

一是,廣州房價在調控重拳下,走出了下滑曲線。當房價下行,限價令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形同虛設。

 

此時業主們發現自己買貴了,過去曾經心照不宣的「雙合同」,也失去了被默認的默契,於是被作為一種堂而皇之的不合規動作,擺上了臺面。

 

業主可以抱怨開發商的所謂「精裝修」貨不對板,根本不值那麼多錢。矛盾激化,底氣在於,開發商的「雙合同」本身就不合規。

 

二是,選擇了「雙合同」的業主們,在資金上承擔了更多的借貸成本,當外部形勢變化,這會反過來加劇不滿。

 

舉個例子,你要在廣州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假設真實單價3萬一平米,總價300萬,首付90萬,可以貸款210萬。

 

但是在「雙合同」模式下,假設合同單價1.5萬,網簽總價150萬,網簽首付45萬,貸款只能貸105萬。但實際上,你還有105萬本來可以靠貸款的錢卻沒有著落。

 

一些人過去選擇了小額貸款,或者消費貸,去覆蓋這筆錢,然而借貸成本高,在房價開始往下走的情形下,不滿會急劇爆發。

 

另一些人會轉嫁壓力給開發商。恰逢現在國家打擊金融創新,打擊首付貸等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上述金融新管道不可能大規模再做,一些業主會選擇拖延分期付款。

 

因此,開發商也在自己品嘗「雙合同」的第二個味道:回款越來越難。於是,只能降價促銷,加大回款。

 

廣州「雙合同」房鬧的出現,說明了維繫「雙合同」的土壤已經動搖:

 

一個就是房價下行,尤其是週邊郊區;一個是金融創新被打壓,沒有充足的民間首付貸了。

 

隨著中央的審查力度在加大,對這種違規現象開始「零容忍」,持續不放鬆調控。發改委正在開展房地產專項整治行動,業主舉報「雙合同」,不可能視而不見,也會導致地方政府如芒在背。

 

總而言之,廣州的「雙合同」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所以,廣州釋放限價鬆動的消息,其實是防止新的「雙合同」再出現,首先要斷增量,規避這類行為,以免後續更大規模的群訴。

 

況且,房鬧鬧到政府那裏越多,矛盾激化越多,也不利於廣州郊區後續繼續賣地。

 

昨天,廣州官方的正式表態也是沖著「雙合同」拆分價格來的,說的是,「要對新建商品住房預售和網簽價格指導機制做優化,嚴禁開發企業拆分價格報備。」

 

因此,這次看上去更像是一次拆雷行動。

 

四、央地博弈小試探

 

董小姐認為,這次廣州幾個郊區鬆動限價的信號,確實也不能排除試探中央的意味。在中央和地方在調控博弈中,確實存在有一定的縫隙地帶,賭的就是中央是否給一點調控鬆動空間。

 

畢竟,少有不愁財政壓力的地方政府,各地都在翹首以盼廣州動作的後果。

 

各地都有取消限價的動力。開發商拿地動力減弱,政府新出讓土地壓力也會加大。各地土地流拍,有地方政府出來辦土地招商會,這兩年聞所未聞的動作都可能出現。

 

一些城市被限價,市場壓抑,只能到人口戶籍上做文章,去拉動需求。比如廈門、杭州放鬆戶籍政策。

 

一旦廣州破局成功,中央給了調控空間,那麼珠三角、其他一二線城市都有可能會跟進,去琢磨放鬆限價。

 

廣州棋已動,中央如何接招?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說來也有意思,不論使用供需理論、金融理論,還是在政策角度去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向,最後都繞不開一個預期的問題。

 

預期這個東西就是千千萬萬人的心態動向構成的,它是理性分析框架裏最感性的部分,也可能是最有用的部分。

 

在中國,預期常常在官方的調控令下,一點點虛弱下去,但是稍微攪動一下,似乎又能捲土重來。

 

預期就像風,風起於青萍之末,而且它來得太快,等你真正感到它的存在時,你可能已經被裹上天了。

 

說到這裏,董小姐忍不住請大家復習下傑倫大哥的《龍捲風》。

 

心態不能崩啊,大家挺住。

分類: 10.地產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