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小編
經由 在 11月 13, 2018
(|)
138 閱讀

(2018-11-13 CTA基金網)

 

本篇微信中,我們繼續向您分享元盛和元盛掌門人大衛·哈丁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式:將可靠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相結合,從嘈雜的市場數據中提煉出有意義的東西來,並穩定而持續的從中獲利。

 

或者,也可以用大衛·哈丁本人更簡單、直接的話來概括:“通過數學模型賺錢”。

 

誰是最偉大的投資家?

 

大衛•哈丁是投資領域的巨人,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他1997年創立的元盛資產管理(Winton)是全球最大的CTA私募之一,管理資產規模約270億美元,占全球3670億美元CTA資產管理規模的7%。

 

來源:巴克萊對沖,元盛。數據截至2018年3月31日。

 

在2年前被問到他最佩服的“同行”都有哪些人時,哈丁給出了三個名字:巴菲特、索羅斯和西蒙斯。

 

對於巴菲特,哈丁的評價是“最聰明的哲學家”、“完美展示了成功、財富、哲學和智慧之間的聯繫”;索羅斯是“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政治家,對當代世界有著睿智思考的思想家”;西蒙斯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科學投資者”。

 

三個人裏面,哈丁和西蒙斯有著類似的出身(物理學和數學)和類似的投資方法(量化投資),和巴菲特相比則完全不是“同道中人”。

 

巴菲特是典型的價值投資者,用較合適的價格大量買入並長期持有優質公司的股份;哈丁則是典型的量化投資者,從紛雜環境中發現規律並從中獲利。巴菲特關心投資標的(通常是企業)內在價值,不太關心“市場先生”短期內的出價;哈丁則更關心“市場先生”短期內的出價,並嘗試從中發現規律,為我所用。

 

巴菲特是大衛•哈丁最佩服的一位投資人。

 

用哈丁本人的話來說,“巴菲特認為股市長期而言是一臺稱重機,短期則是一臺投票機;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是觀察稱重機,我們的哲學則是研究投票器。”

 

投資者賺錢的三種方式

 

大衛•哈丁在1994年發表於《皇家學會》的論文《通過數學模型賺錢》(Making Money from Mathematical Models)中,總結了從金融市場獲利的三種方式:

 

第一,成為金融衍生產品的供應商。這和從賣菜中賺錢沒什麼兩樣。

 

第二,成為一個掌握各種複雜知識和技巧的套利者。有效市場理論為套利者提供了全球範圍內大量的套利空間,但有效市場理論本身就很可疑。

 

第三,成為一個“投機者”。投資者可以通過學習和觀察,將外部世界現象進行分類,再通過隱喻、類比等方法,形成一個可以被證偽的觀點。投資者將這個觀點運用到金融市場,並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改進甚至是徹底放棄這個觀點(之後形成新的觀點),這個過程就是哈丁所謂的“通過數學模型賺錢”。

 

哈丁和他的元盛,就是利用這種方式來賺錢的——通過科學方法識別金融市場中的有利機會並從中獲利。哈丁認為,有效市場理論在全球金融市場為數學家們製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利用科學方法,數學家們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機會。

來源:Winton

 

正是這樣的原因,元盛雖然是一家金融投資機構,金融背景的員工卻相對較少,而是聘請了大量數學家、統計學家、工程師、生物學家、電腦科學家和物理學家,根據科學研究和分析制定投資策略,並將嚴謹的科學方法與先進的投資技術相結合,投資於金融市場。

 

巴菲特觀察稱重機,他們研究投票器

 

有效市場理論深受主流經濟學家推崇,深受西方國家監管機構信任,屢屢被證偽卻依然屹立不倒。這個理論假設市場永遠理性、市場永遠合理的反應了所有已知資訊、永遠反應了正確的市場價格。

 

這個理論像對待物理學一樣對待經濟學,但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人類——有自己善變的想法,經常會反應過度或者延遲反應,而且時不時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反應。長期觀察資本市場人類行為的巴菲特不得不感歎,“股市長期而言是一臺稱重機,短期則是一臺投票機”。

 

 

 

經濟學和物理學研究的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同樣都是有效市場理論的“叛徒”,巴菲特通過觀察稱重機,忽視短期價格變動,謀求長期均值(價值)回歸後的盈利;哈丁則研究投票器,利用短期(但並不限於短期)價格波動並從中獲利。

 

因此,元盛的投資策略是利用科學方法從嘈雜的市場數據中提煉出有意義的東西來。他們並不需要去假設市場應該如何運行,也不必去預測市場的漲跌。

 

例如,元盛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齊全的天氣資料庫,在全球近200個地點每半小時收集一次天氣資料,包括溫度、濕度等共36 個指標。當氣溫變低時,油的消費增加,油價可能上漲,因而會對其他農作物的產量帶來影響,並最終會影響到價格。

 

來源:Winton

 

元盛相信,運用從實證中取得的統計參照進行投資決策,要比用經濟原理進行演繹推理更可靠,因為人腦很難通過天氣數據捕捉到上述聯繫,更難以將這種聯繫運用到交易中去。但電腦就不同了。電腦模型大量的統計分析可以找出這種規律,並將其有效應用。

 

因此,元盛集中大部分精力用於研究信號的統計顯著性,並設立適當的風險和成本控制。

 

元盛何以元盛

創業第一年就遭遇史上最大崩盤

1987年10月19日晚上8點半,在倫敦一家裝修時髦的酒吧裏,年輕的大衛·哈丁一邊品嘗著香檳,一邊回顧著白天資本市場裏的血雨腥風,一邊盤算著這一天不菲的收益。

 

這一天是星期一,美股道瓊斯指數(DJIA)在上周五下跌4.6%、一周累計下跌近10%後,再度大跌22.61%,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稍早之前,香港股市大跌逾10%,亞太股市全面下泄;稍晚之後,英國富時指數(FTSE)也大跌了10.84%。

 

這一天也在日後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大衛·哈丁在這一天並沒有遭遇任何損失。恰恰相反,由於幾個月前就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類似1929年的全球股市大崩盤有可能會很快重演,他早早就押注全球股市會下跌。

 

因此,在黑色星期一這天,他在不到一年之前聯合創立的公司——AHL,收穫頗豐。

預期到了股市崩盤,並做好了準備

 

哈丁1962年8月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普通家庭。1982年,哈丁從劍橋大學畢業,並獲得了理論物理學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哈丁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了一家名為伍德·麥肯齊(Wood Mackenzie)的券商。兩年後,由於對期貨的濃厚興趣,他加入了華萊士期貨公司(Matthey & Wallace),成為一名大宗商品交易員。

 

一年後的1985年,他又跳槽至Sabre資產管理——英國最早的一家期貨管理基金(CTA),成為一名期貨交易員。在這裏,他開始將在劍橋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於期貨交易的模型設計上。

 

兩年後,26歲的哈丁認識了邁克爾·亞當(Michael Adam)和馬丁·盧埃克(Martin Lueck)。亞當和盧埃克兩人合夥,從2萬5千英鎊起步,投資於可哥、咖啡豆、白糖、鋁、銅、鋅,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商品期貨交易組合。

 

哈丁加入了他們兩人的團隊,三人合夥,以10萬美元起步,合夥創立了被稱為AHL的期貨管理基金。他們的商業模式很簡單,為倫敦金融城的銀行和券商客戶提供商品期貨交易的策略和服務,並從盈利中分成。這也是如今市場規模超過3300億美元的CTA市場的雛形。

 

在創業的第一年,AHL不斷的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用哈丁本人的話來說,“(三人的)合夥團隊很快就變成了一家公司,在柴契爾主義治下的英國乘風破浪”。

 

黑色星期一前後英國富時指數的表現。來源:wikipedia

 

所以,在1987年10月19日的那個晚上,哈丁在結束一天的交易後去了酒吧,品嘗著勝利的滋味——他們單單在那一天裏就為客戶賺取了數十萬英鎊的利潤。

 

對於一個成立不到1年的小公司來說,這個成績還不賴。

但沒有預料到美聯儲的強力救市……

 

黑色星期一,對於哈丁來說,並不像對其他人那樣讓人感到震驚和意外。

 

一方面,哈丁和AHL在當時的股票市場是空頭,如果股市下跌,他們以及他們的客戶能夠從中大獲其利;另一方面,幾個月前,哈丁在研究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過程中發現,有明顯跡象顯示一場股市大崩盤會重演。

 

但是,預期到了大崩盤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大崩盤,則是另外一回事。

 

“黑色星期一”的第二天,1987年10月20日星期二,全球股市似乎依然在大崩盤的餘震中驚魂未定。香港宣佈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都會休市;英國富時指數在跌了10.84%後又跌了12.22%;美股當日開局不利,看起來似乎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當天早上,哈丁在公司會議室裏和一位拜訪來的美國客人召開一個“重要會議”,兩位合夥人和其他人則在正常工作。

 

據哈丁後來回憶稱,會議剛開始不久,合夥人還告訴他,債券市場和利率市場表現良好。但在一個小時以後,會議室的門就不斷被合夥人推開,告訴他一個又一個的壞消息,“債券強勢反彈”、“金屬強勢反彈”、“利率期貨又下跌了100個基點”……

 

這意味著,他們的盈利正在不斷縮減,他們的虧損正在不斷擴大。

 

黑色星期一前後美國道瓊斯指數的表現。來源:wikipedia

 

到那個“重要會議”結束時,他們當月10%的收益已經變成了15%的虧損。在一天前還顯得潛力無限的AHL,此時連生存都已經顯得岌岌可危了。

 

後來他們才知道,是美聯儲的強力救市,阻止了股票市場的進一步下跌。但正是由於美聯儲強力救市、大幅放鬆銀根,導致了美元匯率的大幅下跌,進而使AHL的美元空頭頭寸得以彌補10月20日的虧損,並以正收益結束了1987年的第四季度。

 

這一方面得益於哈丁和AHL在杠杆使用上的謹慎態度,使10月20日的虧損不至於更加致命;另一方面則得益於CTA策略的多元化、分散化特點,使得一個頭寸上的虧損能夠被另一個頭寸上的盈利彌補甚至覆蓋。

 

大衛·哈丁從“黑色星期一”學到了什麼

 

從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以及一天之後的“黑色星期二”,大衛·哈丁獲得(或強化)的經驗和教訓中,兩個無疑是最重要的。

 

第一個獲得和強化的經驗就是,有效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是無效的。

 

如果有效市場理論真的只是一種“理論”而不是信仰的話,黑色星期一這樣的市場波動,會讓這樣的理論自動崩潰。在任何一個趨勢跟蹤者的模型中,1987年10月19日都是最賺錢的一天,而一天之後的10月20日則是最虧錢的一天。

 

在這兩天裏,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波動達到了10個標準差(如果收益分佈是正態的,且標準差是一個有“用”的統計數據)——換句話說,永遠不會發生。

 

1987年10月22日,大衛·哈丁投稿英國《泰晤士報》,指出黑色星期一源於人心變動,而不是組合保險。來源:Winton

 

在有效市場理論的支持下,人們為黑色星期一這樣的股市下跌尋找各種理由:大國糟糕的貿易數據、重要國家央行行長的講話、組合保險的氾濫、程式化交易的流行等等。但實際上,崩潰可能僅僅只是對市場過熱、估價過高的股票市場的一次糾偏。

 

市場絕非完美,有效市場理論也並不有效,市場上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定價錯誤,甚至是非常明顯、非常顯著的錯誤。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成熟的投資者可以持續性的從這些定價錯誤中獲利。

 

哈丁從1987年學到的第二個經驗就是對杠杆的謹慎使用。

 

出於對有效市場理論的深度懷疑,以及對類似黑色星期一事件重演的擔憂,無論是在AHL,還是在之後的元盛(Winton),哈丁對杠杆的使用都極度謹慎。

 

無論歷史收益有多高,在使用較大杠杆的情況下,只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本金虧損,所有本金和收益都有可能瞬間化為烏有。黑色星期一11年之後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事件(LTCM),就是最鮮活而耀眼的例證。

 

正是在這樣的謹慎態度之下,無論是在AHL,還是在元盛(Winton),哈丁都安全的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市場危機:1987年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倒閉、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及2007-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如哈丁本人所言,被有效市場理論支持者輕巧的稱為“肥尾”(fat tails)的類似黑色星期一這樣的市場波動,擁有動搖世界金融體系基礎的威力。哈丁和元盛(Winton)的目標,就是確保這樣的一系列事件,不會成為其客戶將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結語

 

今年6月,元盛在中國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正式啟動其在華私募基金管理人業務。

 

元盛的目標是發掘和組織多元化的投資策略,為投資者提供與其他主要資產類別低關聯的、經風險調整後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