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Lachel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無論你是哪個行業的,今年以來,感受最深的一個狀態,可能就是:難熬。
隨手列舉幾個近期聽到、看到的消息。
遊戲行業,因為政策原因,多個專案被砍,多家工作室被解散。
有些上海的遊戲公司,裁員比例高達15%~20%;不少小公司倒閉。
滴滴高管年終獎取消,員工年終獎腰斬。(澎湃新聞)
美團點評集團年底裁員30%。
魅族、美圖、拉勾、知乎……均被爆裁員。阿裏、京東、華為等大企業被傳“縮招”“人員調整”。
根據《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來自中國就業研究所和智聯招聘),互聯網行業的CIER指數(就業景氣指數),連續三季度出現下滑;全行業CIER指數也同比降低了18.93%。
……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無論如何,這種現象很可能還會延續到2019年。但更重要的是,它又揭示了一點:過度地依賴公司,一直為公司打工、當一顆螺絲釘,很可能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所以,我一直在強調:未來的趨勢是什麼?
每個人一定會變得更獨立,一定會更加“T型化”,更全面、跨界、自給自足;未來的公司,也會更加傾向於用外包、眾包、合作的形式開展業務,而不是雇傭。像現在已經有一種趨勢:員工成立個人獨資公司,跟公司形成生產合作關係,用合作的形式代替雇傭,讓資源更加高效運轉起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面對這個並不遙遠的時代?
無論你是否足夠幸運,幸運到沒有被經濟寒冬波及,這一點或許都是應該去思考的:
如果我不再以“打工”的形式為一家公司工作,我可以如何養活我自己?
我如何不再依賴於一個“系統”,活下去?
依靠自己生存
我是從2016年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當你在一家公司裏擔任一個職位,無論你能力多麼出色,你所能達到的上限是什麼呢?就是你職位的上限。
更不用說,你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精力,需要耗費在:跟老闆的溝通,跟同事的關係,各種不想做的瑣事,一個個開不完的會議,其他部門的掣肘和約束,不間斷的干擾和打斷……
而且,請誠實地告訴我: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非只是為了謀一份生,下了班就再也不想考慮工作的事,把每天這8個小時(也可能是10~11個小時)過成一種煎熬?
為自己工作,依靠自己生存,跟為公司工作,依賴系統生存,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你的視野和眼界會被無休止地放大,你會看到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仿佛沒有了任何限制,可以延伸生長到各種角落。你會觸碰到無限的可能性,一切機會仿佛都可以去嘗試。
但是,當然,我絕不是鼓吹你出來“創業”。
從我辭職出來,到今天,差不多剛好是兩年。這兩年來的道路,怎麼說呢,並不特別容易。如果是上班是 Normal 難度,偶爾 Hard 一下,那麼自由職業就是自始至終、從頭到尾 Hell 模式。
為什麼?很簡單。上班的時候,你每天可能只需要操心工作 8~10 小時;但創業和自由職業,你需要操心的時間就是 24 小時,包括醒著和睡著。哪怕有片刻浪費了、虛度了,你都會有負罪感。
如同我一個朋友所說:自由職業者,因為其不穩定性,收入除非達到在職工作的2~3倍,才能擁有同等的安全感。
所以,我對你的建議是什麼呢?
你未必要急著“出來”,但是,可以趁這個時候,一方面先在公司裏繼續積累、成長;另一方面,先做一些準備工作,培養自己的敏感度、意識和心態,讓自己慢慢適應“獨立工作”的模式,提高應對各種情形的靈活性,減少對外部系統的依賴性。
這樣,才不至於在機會來臨時,坐視它白白溜走。
那麼,有哪些準備工作,可以從現在開始提上日程,在在職的時候儲備呢?
思考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什麼?
就是資源的有效配置。
每個人都有一些需求,而其他人則擁有相匹配的供給,那麼,如何把這種“供給”和“需求”有效地對接起來?—— 這就是商業需要做的事情,也是這個社會的運轉方式。
簡而言之,它可以被簡化成這麼一個模型:
需求是什麼?(客戶)
提供什麼來滿足這個需求?(產品)
如何提供給這些人?(管道)
你要思考的是:如何搭建一個系統,去把產品和需求對接起來,並從中獲取收益,支撐這個系統繼續運轉下去?
不妨從“我能提供什麼產品”入手,再去尋找跟產品相對應的需求。
這裏,按照產品的來源,又可以分為三大類:自己的產品,合作的產品,別人的產品。
下麵分點詳談。
自己的產品
最直觀、最容易想到的方式,就是自己去創造產品,來滿足特定受眾的需求。
比如:我幫企業做培訓、諮詢,接策劃、行銷合作,就是如此。它的本質是:通過你的技能積累,出賣你的時間、腦力,來換取收益。
這一類人,現在越來越多了:理財規劃師,獨立保險經紀人,營養師,法律顧問,插畫師,企業外腦,增長專家,獨立編劇,腳本作者……
那麼,在職的你,如果已經具備了某個技能,或是有了某個奮鬥方向,可以如何將其變成“自己的產品”呢?
不妨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我的門檻是什麼?
我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果?
我的方法論和框架是什麼?
別人通過什麼方式知道我?
1. 門檻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需要你的人越多,能達到你水準的人越少,你的技能就越值錢。
因此,要想把技能變成產品,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去思考:
我的技能裏面,有哪些元素,是別人所無法輕易複製的?
硬性的門檻,像考取一個證書,獲取某個認證,取得執業資格和准入資格,這個非常簡單,不贅述。
軟性的門檻是什麼呢?可以考慮,在你擅長的領域,通過一兩個切入點,去垂直深挖,來製造壁壘。
舉個例子:
我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思考過很多種可能性,最終決定從寫“職場”開始切入。但寫職場的人非常多,如何才能跟他們競爭呢?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職場,這就可以篩掉絕大多數的自媒體。但是,寫心理學的人依然非常多,差異點是什麼?我可以閱讀英語文獻,有堅實的理論支撐,這就是我的“壁壘”。
經過這樣的思考,你就可以試著去找到自己的壁壘和競爭優勢,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2. 成果
在茫茫人海之中,別人憑什麼要選擇你?
這時,能夠起到作用的,就是你的成果:你曾經有過什麼經歷,做出過什麼產品,能夠作為你的背書?
我曾經提到過這一點:許多人的工作,看似光鮮,能接觸、調動大量資源,但這背後,其實都是依託公司的平臺和資源而已。說白了,在這個位置上,換一個人,做出來的東西不會差到哪里去。
那麼,你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如果刨除了公司的因素,你還剩下什麼?
這裏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站在公司角度,一定是希望員工更加精細分工,最好每人每天就負責一個環節,雷打不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控性,讓整個流程有條不紊地運轉,省心省力。
但站在個體的角度,這種做法,正在不知不覺地把你毀掉。
如何才能有“自己的成果”?最好要有一個獨立負責的專案,再不濟,也要有一個模組。而不是專注於一兩項任務,去配合別人、對接別人,推動整個系統的運轉。
這是大公司常見的弊病。你可能只是負責系統中某個模組,日復一日地維護、執行、優化,成為“流程”的一部分。
我非常慶倖的一點,就是職場的起步是在外資乙方。因此,我從一開始,就有機會參與到客戶的接觸,前期的溝通,方案的策劃和執行,以及後期的監控、維護上面,得以從“線”的視角去看待全局 —— 這種感覺跟單獨去做一項任務,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定要想辦法,把自己往專案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從“點”到“面”,盡可能參與和涉足整個專案鏈條,這才是你價值的體現。
3. 框架
如果說“成果”,是對你實力和經歷的證明;那麼“框架”和“方法論”,就是你能夠不斷應對新場景、持續地去產出的支撐。
這一點,是你現在就可以開始落實的:
不斷向上去總結、歸納、思考,把你日常的工作,團隊的協作和產出,一起打包整合,輸出成一個整體的框架。
然後,再不斷將其抽象化、模型化,使之成為能適配不同場景、不同條件的方法論。
可參考:《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如果有機會,試著把它應用到實踐中,做出一些成果,對其進行檢驗。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從國外回來後進了IBM,做了幾年,整理了一套戰略分析、體驗優化的框架之後,跳槽到了某大企業,負責某個部門的體驗優化。
他一個人帶著一支小團隊,沒日沒夜地忙了一年,然後就離職了。這一年裏他做了什麼呢?把在IBM總結出的一套框架,放到新公司的環境下,去實踐、嘗試,驗證了自己的方法論,走人。
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一方面,新公司的部門得以改組,升級、優化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這套框架和成果,就會成為他的財富。他憑藉著這些經驗,無論是做諮詢、培訓,還是實踐操作,都可以拿得出手。
4. 品牌
解決了以上三點,下一個問題就是:別人通過什麼方式知道我?—— 這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通過拓展自己的圈子,向他們介紹你的業務和能力,以及通過朋友間的人際傳播、口碑傳播,把你的名氣打出去。這是面向圈子的品牌塑造。
第二種,就是面向大眾的品牌塑造。主要就是做內容輸出,比如寫知乎、做公眾號、做短視頻、在各種平臺開課……
這也是你在現階段,可以去考慮佈局的。具體而言,有不少小技巧,以後的文章會再詳談。
合作的產品
對很多人來說,擁有自己的產品,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那麼,你可以考慮另一個角度:能否通過合作的方式,跟別人“一起”做點東西出來?
我們的能力,大體上講,可以分成兩類:對事的能力,以及對人的能力。
前者很簡單,包括創作、執行、策劃……就是“從無到有做出一樣東西的能力”。而後者呢,則涉及管理、溝通、協調、拓展……亦即“結識和對接人的能力”。
許多人的能力圖譜是落在後者的。比如:
旺盛的好奇心,對各行各業都有興趣;
很強的共情能力,能體會到對方的情緒,選擇適當的反應;
時常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無論面對什麼人都能談得來;
……
那麼,這樣的人,其實就很適合做什麼呢?擔任商業鏈條和社交網路的“節點”。
具體來說,可以考慮這麼幾種可能性:
1. 投資
我一向不談投資理財(因為涉及到錢,為了避嫌),這裏簡單提兩句:其實投資,並沒有大家想的門檻那麼高,有很多模式是我們普通人都可以去做的。
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幾個朋友合夥,開一家門店,啟動資金需要50萬。那麼,成立一家專案公司,每人投入一部分資金,按所占比例分得一部分股權。各自承擔一定風險,獲取分紅。再一起雇傭一個人來管理,配一只團隊,分一點股權激勵 —— 這是很常見的合夥模式。
另一種模式,是做眾籌和共創。比如,需要50萬,那麼公開發起眾籌,承諾給予固定比例的分紅,封閉一定年限後歸還本金。只要事先做好財務測算,控制好風險,也是一種可行的模式。
比如有朋友之前做的專案,300萬啟動資金,5萬1份認購,三年後歸還本金,每年按投資額分紅8%~10%(相當高了)。一出來就被搶光。
當然,這相當於一個理財產品了,背後涉及比較複雜的法律、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知識,也需要一定的行銷推廣能力。具體不詳述,大家可以自行去研究。
2. 組局
這是最常見的做法。通過舉辦聚會,策劃活動,把不同的人整合起來,通過這種整合產生勢能,去創造和發揮價值。
像我幾位朋友,分別在做讀書沙龍、社群、行業聚會,都是一樣的思路:把生活中各種具備“創造性技能”的人才聚攏起來,彼此碰撞,產生火花,找到新的合作機會,產出新的內容、認知和行為 —— 這本身就是一個“產品”。
而你要做的,就是擔任舵手,建立起一個系統,維持這種整合和聚攏的持存,並把它跟商業鏈條對接起來。
我在智識營的課上,經常會鼓勵大家自己組織活動、拉小群,做一些讀書會、打卡群、辯論群,也是一樣的:
這些社群可能短時間內不會為你產生效益,但他們本質上是有益的 —— 它們會促進彼此間的交流,讓志同道合的人連接起來,提升彼此福利的總和。
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成為你的資源、財富和強大的助力。
不妨試一試:去做“連接”,讓自己位於連接的節點,慢慢的,日積月累,你會從零締造出一張網路。
3. 對接
什麼是對接?簡而言之:找到商業鏈條中的“不對稱”,自己去抹平這種不對稱,把資源協調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環節:它們並非核心瓶頸,又確實影響著結果。處理吧,要花很多時間精力,但完全置之不理又不行。這裏,就存在資源調配的“不對稱”,也就是你可以去協調的地方。
有沒有什麼可能性,可以為這些環節鬆綁、緩解、消除,而又不需要耗費太多成本的?如果這裏有需求,你能不能再找到相應的供給?
把它們連接起來,這就是一種商業模式。
可以不斷去拓展圈子、擴大交際面,在這個過程中,多跟各行各業的人交流,找到他們的痛點和需求點,找到他們的工作模式中,那些不太順暢、空耗精力的環節。然後,想辦法把這些環節對接起來。
4. 分發
這是一種比較高端的模式了。
怎麼說呢?其實也很簡單。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就是工作室。
我有不少朋友是做編劇的,都是寫了幾年稿子,開始收徒弟、帶新人,然後自己跑合作,接活,給徒弟們寫,自己就擔任指導和總監。
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不會再耗費在“創作”上,而是走向商務、銷售管道。一方面,把自己的能力產品化,分解,教給新人;另一方面,自己去跑新的合作機會,再交給新人去落實。
這也就是我所強調的:從個人到系統的轉變,不斷去推動它更加高效、有力地運轉。
5. 賣水
什麼叫賣水呢?
你一定聽過這個故事:美國淘金熱的時代,數十萬人蜂擁而至,前赴後繼來淘金。這裏面,掙到錢的是什麼人呢?不是淘金的人,而是在金礦邊賣水的人。
同樣,市面上可能有許多牛奶品牌,奮力爭搶市場,但這裏面活得最好的是什麼呢?紙盒生產商。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戰的美國。為什麼美國戰後能夠發跡?靠出口軍事物資。雙方打得越慘烈,美國的生意越好。
這種“輔助性”的產業,就叫做“賣水生意”。它的好處是什麼呢?最明顯的一點,在於它跟市場是捆綁的,一榮俱榮。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一個市場上如果有10個品牌,它們首先會開拓市場,等開拓得差不多了,開始競爭,最終可能只有一兩個會存活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每多一個同類品牌,都是一個競爭對手。
但賣水不同。市場上無論是有10個品牌,還是100個品牌,對它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品牌打得越激烈,它的生意越好。甚至,市場上的品牌,在開拓市場、提升佔有率的同時,也是在幫它拓展了市場。
所以,這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在我熟悉的領域裏面,有沒有哪些輔助性、支撐性的東西,是我可以去彌補的?
舉個例子:我做知識服務,需要的是什麼呢?開課、做作業、互動、社群運營的工具。無論市場上有多少家相似的知識服務、教育產品,這些工具的生意只會越來越好。
比如,許多讀者會給我留言,說:L先生,能不能把您的文章做成音頻?但我自己肯定沒時間、沒精力去做。那麼這裏也是一個可能的空間。
再比如,很多平臺的原創作者,都多少經歷過抄襲、剽竊、洗稿,十分麻煩,那能不能做一個維權的平臺,幫助作者去處理這些瑣事?
諸如此類。
如果你發現一個市場很繁榮,那麼,更好的主意未必是跳進去,而是想辦法去幫助裏面的人,讓這個市場更好地成長。
別人的產品
最後,簡單聊聊:如果是對於別人的產品,你可以做些什麼,來更好地把它“賣出去”呢?
提一個我前陣子剛聽到的模式,很有意思:“破界”。
什麼意思呢?
有位朋友精通此道。他告訴我:許多人其實都有相當強的才能,也有很好的產品,但他們缺乏什麼呢?溝通能力。他們不懂得如何找到受眾,並把他們的東西“傳達”給受眾。
所以,他做的是什麼呢?就是幫助這些人去“破界”,打破領域與領域、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壁壘,讓資訊更好地得到傳遞。
隨便列舉幾個類似的專案:
幫助手工業者策展、推廣、包裝,做美學文化普及;
把藝術家聚攏起來,做一個“線上博物館”的藝術傳播專案;
把不同行業的大咖集中起來,做訪談和對話,錄製成節目;
包括不少同行做科普,把最新的期刊、文獻內容翻譯成中文,也是類似的模式。
這也是一個思路:我能如何幫助別人“溝通”?打破橫亙在他們跟受眾之間那一堵無形的牆?
試一試,也許,你就會從中發現你的價值。
希望以上分享的這些內容,能幫你在這個寒冬裏,找到一些啟發和方向。畢竟,所有的外部系統,都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停擺。而能夠為自己所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脫離系統”而存在。
更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