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錦鉉
經由 在 4月 7, 2019
(|)
285 閱讀

洪錦鉉:平常人講平生事 平生事見不平凡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對我來說書中的一些名詞和生活環境並不陌生,還透著對一絲絲的熟悉感。或許因為我從出生到十五歲﹝農村算虛歲﹞時才離開農村,移居香港。還依稀記得一些歷史的痕跡,有糧票,有公社,有大隊,等等。至今,大隊觀念還影響著鄉親們的聯繫,曾有老鄉親對我說:「我和你的父親是同一個生產大隊的」。對於父母來說,同屬一個大隊的鄉親是更有親切感,也是現在還聯繫著的紐帶。

我出生在「貧下中農」的家庭,母親常對我說:「你是吃醎菜長大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要出去撿樹枝和掃樹葉回家,自己燒柴禾灶煮食;幫忙下田和種莊稼;摘草喂養牲畜……記憶中的福建農村的生活艱辛,環境沒有陝北農村那般差,也比習近平主席插隊的梁家河好得多。習近平主席心懷「三農」問題,致力讓農民脫貧致富。我絕對認同,也當盡可及之力,做我可做之事。

成長過程中,我聽父母和長輩們講述過那一段日子的種種遭遇,還有生活上的苦困,知道有知青上山下鄉的這麼一回事,從書籍上了解一些,在擔任香港觀塘區議員時從居民的口中也得知一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提及有不少的知青因為受不了農村的苦生活,千方百計早點離開上山下鄉的地方。農村生活的艱辛,並不是短期的生活體驗就能感受到的。外來的知青,若没有產生鄉土情結,絕不可能在艱辛的環境生活下去,更不可能從中磨練出堅韌的意志。

中國的一大國情問題是「三農」。自古以來,中國以農立國,農民更是各朝代重要的革命力量。毛主席帶領共產黨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農村穩定是中國穩定的重要基礎。農民有著純樸和真摰的情感,農村具有簡樸和包容的特質,發展農業令農民有安穩生活有安家和定國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在15歲時主動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到陝西延川縣插隊,接受農民的再教育,歷經7年之久,完全融入黃土地,視自己是黃土地的兒子。對於「三農」問題必然有深刻的了解。

1969年1月,習近平因為父親習仲勲被無辜地冠以「反黨份子」,他也因此頂著「黑幫子弟」的帽子。如果說別人是從零開始,少年的習近平就是從負數開始他到陝西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梁家河插隊落戶,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與習近平同住一個窯洞的知青雷平生憶述,習近平沒有自稱「知青」,而是自稱「普通農民」,可見「他已經完全把自己融入農民之中了」。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各位受訪者所講述的關於習近平的生活軼事,呈現出習近平對基層群眾、對農民的感情非常深厚。

2002年,習近平曾公開發表過一篇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中他改寫了鄭板橋的名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幾個字,作為他上山下鄉的最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群眾觀深深烙在習近平主席的心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告訴從政者要一心為民。2002年,我剛好是到香港觀塘一個基層社區服務,扎根社區,服務群眾已有15年了,議員辦事處張貼的「民生在我心」是我服務的理念。

習近平主席來自群眾,服務群眾,無論到哪為民服務,都會得到人民的擁戴。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面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如果不真切瞭解基層群眾的疾貧困地區群眾生活的艱難,就無法真正站穩群眾立場。」習近平把自己當成農民,在最艱苦的農村長期體驗農民過的苦日子,自然知道中國基層「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夠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平常人還有很多很多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努力的一代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訪問了與習近平插隊時接觸過的各界人士,有的是當時他的領導。習近平插隊有「三最」,他是「老三屆」﹝在校的1966屆、1967屆、1968屆三屆初、高中學生﹞中年紀最小的知青,插隊的陝北是全國最艱苦的地方之一,插隊時間最長。千里馬必須要以行動證明自己是千里馬,千里馬也要有伯樂。習近平插隊展現了他的「三敢」的領導風格,「敢說、敢做、敢擔當」,只要是村民需要,對集體有利,他都領導村民堅定地幹,並且「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幹一件事,成一件。伯樂的眼睛是雪亮的,習近平的伯樂有村民們、有知青同伴們、也有他的領導們。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以平常人說平生事的呈現,既是他們生活裡的平生事,也在描述習近平的生平事,在延川縣插隊7年的點點滴滴。7年的點點滴滴彰顯出習近平主席的不平凡品性,自小有著滴水穿石的毅力和韌性。該書也是對《我是黃土地的兒子》裡習近平當知青7年的人生回憶的印證。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和習近平主席一起插隊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插隊的知青們講述他們插隊的平生事,從離開北京的知識青年,落戶成為陝北的普通農民。此間所遭遇的種種落差莫過於要過「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民來說,生活雖是苦,但他們沒有心理障礙。

以當時陝北的生活的條件和環境,衡量是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民?就看能不能通過這四關的考驗。不少知青確實熬不過這四關,早早離開農村。他們熬不過「四關」,首先就是心理關通不過。只要過得了心理關,其他關就只是解決辦法而已。如同習近平主席所說:「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自古英雄出少年。當年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習近平,一步一步通過四關的考驗,並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7年時間之久。每一個人都不自己的成長和歷練過程,習近平可以在困境中實現精神的升華,必有其從小就有不平凡的心態。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憶述,「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平常人有習近平主席口中的「鄉親」。習近平插隊7年裡,身體力行帶領村農幹了不少的好事,很多還是創新猷。例如:不懼天冷,親自下坑,帶頭打井,解決村民吃水和澆地的問題;親訪四川學辦沼氣技術,辦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解決了村民照明和做飯的問題;搞代銷店,便利村民買東西;辧鐵業社,生產勞動工具,給村裡創收;辧縫紉社,解放婦女勞動力;帶頭打垻地,增加耕地,等等,都是習近平「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寫照。「擼起袖子加油幹」出自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發表的新年賀詞,這是一句很鄉土的話,因為他有切身的經歷,才能講出這樣接地氣的話。

習近平主席所記得的,「是他們﹝村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薰陶著我的心靈。」7年的酸甜苦辣,習近平主席已把村民當成親人,在離開梁家河村民對他依依不捨,他實際上也是,上山下鄉以來他第一次當眾哭了。「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在2017年10月19日上午參加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要求幹部要「走遍基層才能心裡有數,才能心有靈犀一點通。」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中不斷強調「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所訪問的人講述的是他們的平生事,他們見證習近平與人民心心相印的生平事蹟,告訴所有人民公僕:只要我們心里裝有人民,人民心里就裝有我們。

在2017年10月1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報告就再次體現他不忘初心:「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洪錦鉉 議員

城市智庫召集人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
民建聯副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港台青年創意聯會主席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derrick ng
習近平是一個實幹的人,知青經歷對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