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川
經由 在 5月 29, 2019
(|)
370 閱讀

貿易戰沒有贏家,這一點大約有異議的不多。因為一直打下去,中國的企業自然是受損了,但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也好不到哪裡去。譬如最近的新聞,美國制裁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華為等,限制美國企業和華為等做生意,中國的華為產業鏈相關公司的股票大跌,但賣半導體給華為的美國半導體企業同樣股票大跌,也受害不淺;另外特朗普總統說要給剩下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25%的關稅,稅還沒加已經在美國超市引起中國商品的搶購潮,老百姓紛紛趁尚未加價囤積中國商品,金錢和精力都受損。

 

貿易戰中美國佔有一定優勢,是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方,中國是被動防守的一方,而且貿易戰中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可能較美國更大。這一點一般人也都同意,譬如去年貿易衝突加劇時,中國經濟承受了非常巨大的壓力,股市大幅下跌,而同期的美股表現就要好很多,美國經濟資料也保持得不錯。而今年以來,貿易戰已經有升級為科技戰的模樣,美國動用國家之力封殺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能想到的、能使上勁的地方都在動手,給中國不少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製造了巨大困難甚至生存壓力。

 

所以,事實很清楚,短期而言,貿易戰‘打’,對中國是不利的,當然對美國也是不利的,不過由於美國自認為(事實上也是)在貿易戰中相對佔有一定優勢,設定的目標超越了中國的底線,令中國不得不打;而達成貿易協定,停止貿易戰,則對雙方則都是有利的。但是,對中國來講,如何才能達成協議,取得對中國最有利的結果,卻不是一個那麼容易看清的問題。

 

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有兩個選擇,雖然最終目的都是通向停止貿易戰,達成貿易協定,但手段卻很不同,一個選擇是以戰止戰,用堅持打貿易戰、給美國經濟造成實質傷害的辦法,逼迫美國放棄那些超越中國底線的想法,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上,達成貿易協定;另一個選擇是以‘和’止戰,暫時妥協退讓,接受美國的過分要求,按美國能接受的條件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定,先過眼前這一關,再徐圖後計。

 

表面看起來,兩個選擇都有一定道理,以戰止戰雖然有可能達成更公平合理的協定,但是經濟的短期受損明顯會更大,而且打下去,也不十分肯定就一定能夠達成一個更公平合理的協議,也有可能拖很久,也未必能有理想結果;而以‘和’止戰,雖然接受了一些美國的無理要求,卻可以儘快終止貿易戰,令經濟回復正常狀態,然後可以繼續埋頭發展(理想狀況下),等經濟更強大時,再謀求更公平的條件。

 

聽起來,以‘和’止戰在短期對經濟有十分明顯的好處,雖然不肯定以後會如何變,但起碼眼前一關算是過去了,不過這個辦法真的長遠對中國有利嗎?單憑主觀想像,確實很難回答。

 

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是擁有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我們很多現在遇到的問題,其實在歷史上都有過類似的情形發生,所以,在看不清前景的時候,回顧一下歷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歷史實例一:六國

 

歷史上有類似情況的,遠的有戰國時期,秦國以優勢逐步蠶食吞併六國。當時秦國對六國的主要手段是先蠶食後吞併,先兵臨對方城下,然後要求對方割地賠款,對方割地賠款後退兵;過一段時間,再次製造兵臨城下的狀況,然後再次要求對方割地賠款。一來二去,六國就變得越來越弱,為秦國最後的吞併奠定了基礎。

 

宋朝的大文豪蘇洵(蘇軾之父)寫過一篇名傳千古的名篇«六國論»議論過其中的得失,現簡述如下。蘇洵在開篇就直指六國失敗的核心: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翻譯過來就是:六國破滅失敗,不是兵甲不利,不善戰鬥,缺點在賄賂秦國上,賄賂了秦國,自己力量就小了,這是取敗之道。有人說,六國全部失敗了,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答案是,不賄賂的被賄賂的拖累而失敗,因為失去了強援,沒辦法獨對秦國,所以問題還是出在賄賂秦國上。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這段的意思是:秦國在戰爭之外憑藉威嚇所得,小的得到城鎮,大的得到城市,比較與通過戰爭手段得到的,通過威嚇手段得到的是通過戰爭手段得到的百倍以上,其他國家因害怕而割讓的土地也是戰敗失去的百倍以上。所以秦國所欲求的,六國所害怕的,其實不在戰爭。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這段的意思是:今天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然後得到一夜安穩。結果早晨起來一看邊境,秦兵又來了。然而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欲無限,給的越多,來得越急,所以不需要經過戰鬥勝負其實已經定了。至於後來被吞併,理該如此。古人說:以割地順從秦國,猶如抱著柴去救火,柴不盡,火就不滅。這話有理啊。

 

所以蘇洵的意見很明確:反對以妥協順從的態度對待秦國,原因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妥協開了頭就停不住,直到把一切輸光,因此妥協順從是自取滅亡之道。

 

 

歷史實例一:慈禧國策

 

近的可以看清末民初,自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後,從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開始,中國的割地賠款、出讓利益就沒停過,大約每10年總要簽幾個不平等條約,截至1918年,中國總共和列強簽了22個不平等條約,平均三年半簽一個,確實有些像蘇洵老先生所說“薪不盡,火不滅”,開了頭就停不住,只能一路妥協退讓下去。

 

慈禧太后當時奉行的國策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毫無疑問是一個以妥協求全為最高訴求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只要別打我,一切好商量,我有的可以儘量給你。只是妥協雖然妥協了,求全卻不是想求就能求到的。到清朝末年,中國土地上,租界林立,外國士兵縱橫,中國的海關完全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經濟凋敝、農民小手工業者大量破產,國家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哪裡還有一點‘全’的樣子。

 

所以,從遠近兩個歷史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妥協退讓最大的問題就是:妥協開始了就可能停不住,優勢一方會不斷地重複威脅手段,逼迫弱勢一方不斷地犧牲利益,直至弱勢方的徹底失敗。

 

 

歷史實例三:臥薪嚐膽

 

也許會有人說,歷史上的越王勾踐不是韜光養晦成功,最後覆滅了吳國嗎?確實如此。在吳國和越國戰爭中失敗,被看押在吳國做奴隸的越王勾踐,靠著順從、小心伺候吳王夫差而獲取了吳王信任,三年後被放回越國,他臥薪嚐膽、艱苦奮鬥、暗練精兵,最後成功滅亡了吳國。可見,韜光養晦,暗自發展也並非就是行不通的。

 

不過,越王能夠成功欺騙並最終覆滅吳國的關鍵或者說前提條件,其實是靠吳王的信任和不防備,現在美國主流精英的共識是美國過去被中國騙了,所以現在要加緊抑制中國,或者如前美國總統顧問班農那一派的想法,趁著美國對中國還有優勢,趕緊徹底打垮中國,否則以後就沒機會了。試想,在這樣警惕的氛圍之下,中國繼續韜光養晦的前提條件還是否存在呢。

 

所以,從歷史的經驗看,中國採取以‘和’止戰策略的長遠的效果恐怕不易太好,可能會更接近六國或者清朝,而不是越王勾踐,中國利益有更大的可能被美國逐步蠶食。

 

 

歷史實例四:抗美授朝

 

而以戰止戰,最鮮活的例子就是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後的抗美援朝之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南韓節節敗退,美國為了抑制親共產黨勢力在半島的擴張,糾集了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協助南韓打擊北朝鮮。為了避免被敵對力量直接壓到中國邊境,中國多次要求聯合國軍不得越過北緯38度線,但以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新中國的話美國是不放在心上的,於是聯合國軍照樣越過38線進入北朝鮮,前鋒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入朝鮮的。

 

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一年,飽經戰火的中國亟需休養生息,缺乏最起碼的工業能力,但是為了保衛國家有一個安寧的環境,拿著萬國造武器(因為中國沒有工業能力,無法大規模製造武器,志願軍初期的武器都是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是從日本軍隊、國民黨和地方軍閥手裡繳獲而來,品類複雜)的志願軍義無反顧地在朝鮮直面美軍的現代化武器,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中美雙方終於在38線附近穩定了戰線,經過兩年的時打時談,美國終於認識到無法用武力奪取更多的利益,只能放棄了談判開始時的一些過分的要求,與中朝達成了相對公平的停戰協定。

 

新中國成立以前,列強的軍隊常年在中國土地上自由穿行,而中國也常年處在戰爭狀態之中。抗美援朝戰爭之後,中國的土地上基本沒有了戰爭,中國說的話也有了信譽(越南戰爭中,中國說美國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美國就記得很牢,飛機接近17度線時就會發出警報),這是抗美援朝一戰給新中國的最大貢獻。

 

抗美援朝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美國自我感覺還能拿到更大好處的時候,和平是無法達成的,只有當美國用盡全力卻發現再也無法得到更多時,和平的時機才能成熟。另一條經驗就是,如果美國付出了很大代價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下一次他們就會謹慎很多。

 

所以,拿這個經驗看現在的中美貿易戰,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貿易協定最終是會達成的,但達成前需要讓美國把手裡的牌全打出來,當打出王牌也無法得到更多的東西時,美國人心裡才會舒服,才願意公平地達成協議;另一點就是,當美國用盡全力之後還是無法突破中國的底線後,中美關係的長期平穩發展才較為可能。

 

有一部分中國人擔心美國的制裁壓力,希望中國儘快妥協與美國達成協議,這種想法不用說在策略上存在很大漏洞,在政治上其實也是完全不可行。因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基本廢除了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除個別特殊情況外),現在如果按美國開出的條件:“停止《中國製造2025》中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接受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產業的潛在進口限制;實施“直接的、可驗證的措施”,阻止網路間諜入侵美國商業網絡;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接受美國對中國的敏感技術投資的限制,並不進行報復;”,達成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人民能答應嗎?

derrick ng
在我看來貿易中國勝面高過美國,美國的民主製度不太適合持久戰, 因為每個總統都要面對連任的壓力,老特在選舉前和中國打貿易戰(中國不是蘇聯和美國有很大的衝突,所以全美國很難齊心抗敵),是他的政治豪賭。如果經濟急促下滑的話,就和美國對伊朗的狀況 一樣,佔不到便宜,使他十分焦慮。因為在現的美國人來說,影響他 們的利益會影響他們的選擇。當然如果能迫使中國讓步,老特會邀功 ,對他的選情很有利。隨著老特的選舉接近,相信他十分高的機會會 在G20嘗試和習主席了結貿易戰的。不過中國和美國達成的協議最 好給不實際的虛榮老特好了,以免老特以為中國是水魚,任人按水。 ...閱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