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偉
經由 在 11月 3, 2019
(|)
774 閱讀

(2019-11-3)

香港動亂讓我們少了一些朋友,也新認識了一些朋友。

前段時間與一個朋友相識於一個飯局,我們談到香港動亂何時平息,我的看法是,這是一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引發的動亂,從這個角度看,香港動亂何時平息起碼有三個指標可以參考:個個有屋住,人均居住面積與國際標準掛鈎,人均公共空間標準與國際標準掛鈎。

三個指標都有國際標準

第一個指標,個個有樓住,港府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做,剛公布不久的施政報告也聚焦於此。我們都認同這個大方向,惟力度方面遠遠不夠,特首林鄭月娥不止在止暴制亂方面軟手軟腳,土地供應方面同樣有放慢手腳嫌疑。

第二個指標是人均居住面積,這是居住質量的問題,按照國際人均居住面積最低標準,日本、美國及英國分別為199平方呎、150平方呎及70平方呎,這是最低標準,據媒體資料顯示,實際上這三個國家的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220平方呎、800平方呎及355平方呎(詳見表格)。

香港沒有擬定相關標準,香港私樓的人均居住面積約為175平方呎,公屋戶約140平方呎,劏房戶約62.4平方呎。讀者你覺得人均居住面積多少才算合理?個人認為,日本標準勉勉強強可以接受,這樣算來,一個4人家庭要有880平方呎才算勉強與國際標準接軌。

第三個指標是人均公共空間,這個指標對於香港人來講有點奢侈。2016年曾有一份研究指,根據港府規劃準則,香港人均應擁有2平方米公共空間用地(約等於一個廁格);上海有4平方米(約等於兩個廁格);新加坡有7.5平方米(不到四個廁格);紐約有29平方米,約等於一個310平方呎單位。

都是基本的居住尊嚴

上面的指標都是基本的居住尊嚴,對於內地讀者來講可能垂手可得,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講,則可能是畢其一生追求的目標,可能是兩代人努力工作的成果,為了下一代人的自由,這一代人的青春只能不甘地被500呎綁住。

做個小結,從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角度看,香港動亂何時平息起碼有三個指標可以參考,這三個指標,港府規劃土地供應時必須同時考慮,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病醫腳,不然就算撞了狗屎運,動亂暫時平息,風平浪靜下的香港一定還會有另一場更猛烈的動亂在蘊釀。

#社會資源包括經濟及政治, #我們聚焦地產霸權, #表格來源本地媒體

 

 

分類: 12.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