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樑
經由 在 9月 23, 2016
(|)
241 閱讀
2016-09-23
事先聲明,筆者並非末日論者。
「先洗未來錢」、喜歡帳面上數字攀升-炒作是人類天性的一部份-對股市過熱、快要崩盤的「末日論」,筆者不會太過熱衷,但覺得仍可以理性的態度去理解。
當然,我們可以利用各經濟模型去計算資產的所謂理論價格。不過,在這訊息發達、高度互動,且炒作資金充足的年代,傳統模型未必能立即有效地解釋市場波動。很多時候,「市場行為心理學」反而更能給予我們更貼切的解釋和先讀。今日我們就由聯儲局的思路開始探討:
自2008年起,由美國帶動,全球央行進入了大舉印鈔的年代。經過數輪QE,美股由金融海嘯低位翻了差不多3倍至今天的歷史高位。數據上,美國復甦態勢不錯,有說是其已把泡沫成功輸出了。事實上,各大經濟體系爭相仿效印鈔,幾乎所有種類的投資都受貨幣供應上升的浪潮提振。然而,從航運、貿易及各客觀數據上來說,實體經濟增長仍然乏力,在發達國家中的不少地區,需求持續疲軟,甚至籠罩著通縮的陰影。
美聯儲作為市場調控者?
由格林斯潘時代開始,「出口術」已是美聯儲的「官方動作」,目的是製造市場預期。預期也有真假,核心在於發布言論者希望把市場預期調控至哪個方向。好像早前有鴿派官員突然放出「應及早加息」的言論,市場應聲從高位大幅回調,明顯是要為市場降溫,而背後目的可能是希望延緩股市升勢。
然而,在這資訊科技發達的年頭,更多「口術」和調控,只會令市場更快地適應,邊際效益也大減。經歷多次「狼來了」(例如:上年聯儲局主席耶倫曾指今年會加息四次,結果至今只剩兩次議息機會,且一次未加)美聯儲信譽所剩無幾,市場間也發展出一套共識:沒有短期負面消息 / 負面消息減退 = 好消息
實體經濟仍然一片悶局,多餘的資金成了炒作燃料,相信聯儲局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會越來越低。
美聯儲為誰服務?
首先,讓我們看看「美聯儲」是什麼:根據1931年的聯邦儲備法案,美聯儲是一個由各會員銀行聯合組成的獨立機構,獨立於美國政府及國會,具體體現在:
1)美聯儲的股東是3000多家會員銀行
2)美聯儲不是政府組成部分,政治上獨立於白宮
3)美聯儲財政獨立於國會
4)美聯儲委員任期長達14年,橫跨數屆總統及國會議員任期
簡單來說,雖然職能方面美聯儲類似政府機構,但也不能抹煞其私人機構本質,這一直最為人垢病。
這一背景下,金融巨擘、銀行家們對美聯儲的影響力十分巨大:不單經常與聯儲局官員打交道,觀察一些地區聯儲股份披露(只為推論,因為實質數字並不公開)也不難看到各大金融家族的影子。
這樣便解釋了為何近期各大金融機構雖然在報告裏預測不加息,但卻逐步地減持各項資產。事實上,如果按大局着想,筆者相信美聯儲已錯過了加息的最好時機。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強調個別政經事件,專注短期變化而忽略整體格局,並非是儲局猶豫不決,而是刻意繼續保持市場熱度,為大戶大開逃生門,讓他們能靜悄悄逃生的聲東擊西策略。
雖然以上只是一些胡亂猜測,但現實卻不難令我們作如此聯想。更可怕的是,在這「零息」時代,不參與遊戲基本上等同任由通脹蠶食財產。年輕人好像只有盡早進入資產市場才能避免陷入窘局,然而,究竟在這遊戲下誰才能成為真正的終極贏家呢?
待續…
稻穗小編
圍觀
derrick ng
以現時的歐美的經濟情況,其實亦很難話經濟好好,只是沒有惡化, 而好似慢慢好轉中。如果經濟不幸再進入衰退,聯儲局現時的彈藥有 限,加息是增加聯儲局的對抗衰退武器而已。
稻穗小編
我是反美國加息死硬派。美國哪裏有條件加息呀
derrick ng
derrick ng因為息口已非常低,再減都沒什麼效果,所以趁經濟有起色時 ,一定要加的。因為再不加息,萬一經濟再衰退,息率可再減的空間 有限 ,亦沒有效果。因此,為了增加聯儲局的對抗衰退的空間,十二月加 息的機會很高。 一秒以前 讚好...閱覽更多
施建祖
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