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
經由 在 9月 24, 2016
(|)
395 閱讀
昨天,与女儿谈到有关南京云锦的“诗云锦绣”项目策划,女儿没有言及其他,而是建议我亲自去日本和韩国考察,让我从设计中感悟文化,从文化中体会设计,从设计中学习日本和韩国的匠心精神。人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更缺少对美的执着。前年春节,女儿从日本旅游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辞职学习用户界面(UI)设计。目前女儿虽然是公司总经理的助理,但更多的把用户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交互运用到工作中,类似于产品的设计把控、宣传资料。即使女儿只是初入门槛,但毕竟系统地学习了设计理念与规则,女儿在审美和鉴赏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
如今,消费者追求有人情味、参与感的设计,与时俱进的设计不仅要体现风格上的独特个性化,设计中体现的文化底蕴更让人们着迷,实质上大家是在拥抱经设计师精心雕琢的美。“将文化揉进设计里,让设计成为精神领袖”,女儿的话提醒了我。向日韩设计师学习,将时尚与传统相结合。不管是文化产品还是日常用品,都要与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贴近,在这方面,日韩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日韩设计师非常注重从文化身份挖掘灵感,以打造产品的独特性。
韩国现代与起亚汽车(Hyundai and Kia)副总裁金永一,以“现代与起亚”首席设计师的角度诠释韩国文化,认东西文化差异在于东方文化更讲究崇尚自然和性灵的感性特质。金永一认为,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正是灵感泉源。
韩国人让人觉得他们很强悍,其实强悍外表底下是温柔与情感洋溢。在设计汽车时,注入民族服饰的柔和线条及蕴含情感的强烈色彩。即使在将韩国文化用现代设计语言表达,以满足世界公民的普世需求时,他们也致力探讨个别民族文化特色,希望掌握个别市场需求。文化不仅表现在设计上,销售上也是如此,从1999年只卖80万辆,到2005年创下375万辆的销售佳绩。
如果说韩国设计师是从东方人外刚内柔的文化特色中获得创意,日本设计师的敏锐感性则是从精神层次捕捉设计灵感。就像善用第六感(sixth sense)设计的新锐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无印良品的挂墙唱机,设计灵感来自晃动的风扇。深泽直人感觉美好的设计,线条洁净简约、实用至上,代表了日本人融汇生活文化和西方现代风格的创意。又比如人气设计师Kenmei Nagaoka,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设计,而是保存、修复日本60年代的好设计,赋予被遗忘的日用品新生命与现代生活价值。
“无印良品(MUJI)”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1980年,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日本也经历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当时的消费者不仅要求商品有好的品质,也希望价格从优。在这种情况下,“无品牌”概念在日本诞生了。当年,木内正夫创办了“无印良品”公司,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批无品牌产品。这些产品包装简洁,降低了成本,所使用的口号是“物有所值”。
模仿也是创新,而且每一步成长都离开不了向别人的学习和借鉴,设计更是如此。日本长野艺术大学系主任和田义行教授坦言,在产品设计的发展过程上,日本同样走过一段曲折迂回的路。二战后,日本设计没有原创性,多是抄袭美国。50年代末,原创意识抬头。到了60年代,日本设计师为了在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纷纷推出炫目的设计作品,但是品质决定产品寿命,直到80年代才取得内外的平衡。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二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所以在别具匠心的设计中,提到的东方特色,更多的让人联想于日本、韩国。
在日韩设计师看来,所谓感觉,就是潜藏在我们生活记忆里的那份美好记忆。我们生活在其中,无意识地使用,感觉设计的美好。有趣的是,现实正好应证了那句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那份属于日本人的生活记忆,同样打动了其他亚洲人和欧美人。正如和田义行教授所说,设计就是以人为本。没有对“人”的思考,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就是无根之末。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好设计就应该根植于生活。
一位美国好莱坞著名影评人曾盛赞“中国是世界电影发源地”。他指的是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的皮影戏。然而,素有“皮影戏之乡”的陕西华县,2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人看过皮影,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早在上世纪80年代,红学家周汝昌就曾感慨过:“人们对民间艺术,往往是只见其平凡,而忘其神奇。”并断言:不管时代和科技如何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土”为“洋”的。
2004年12月,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行了一场题为“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和融合”展览活动。这次展览最令人炫目的不是大师的作品多么的出位,而是30位法国设计师和30位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全部使用了中国传统工艺,一时间引领国际新时尚。比如,一位法国设计师用蓝色印花布剪裁她的前卫时装,另一位把徽州民居门窗上最具特色的“冰裂纹”和玻璃柜子嫁接到了一起……外国艺术家对这些被中国人自己认为“太土”的东西总是分外敏锐。
传统在时尚中焕发新生,西藏唐卡就是成功一例。唐卡是由西藏民间艺术家们画在丝绢和布帛上的宗教题材画,而南京云锦不同,它是心灵手巧的织女直接在织机上用金线织成。在西藏,唐卡可以说是融会佛教精神、民间工艺和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如今的西藏唐卡更是备受推崇,让并无宗教信仰的人们趋之若鹜。
一个生存于遥远高原上的民间艺术能尚能如此,那拥有1600年历史的南京云锦更应该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文化揉进设计里。用文化创意产业来嫁接民间工艺,把传统激活、改造,让云锦重放光彩,再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多“知识解决”内容:http://gaoyang0755.blog.163.com
分類: 14.其他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