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川
經由 在 8月 5, 2020
(|)
1.2k+ 閱讀

(2020-8-5 稻穗)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內容中有幾句話對未來有深遠影響,必須認真領會。

一句是:“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這句話的宏觀含義就是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以往的經濟運行方式,可能都面臨一些根本性的改變,不能用臨時應付一下,期望困難很快過去的心態來應對,例如對中國外部環境有重大影響的中美關係,恐怕困難就不是短期可以克服的,不管誰當總統,中美之間的對立、鬥爭都將較長時間存在。過去全球化順利發展時形成的經濟運行模式,可能也要考慮做出相應改變,以應對發生了根本變化的國際環境。

另一句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句話裡有兩個概念,國內和國際迴圈。

國際大循環基本是改革開放以來實際奉行的主要經濟發展戰略,1987年, 中國計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建, 在新華社內部刊物《動態清樣》上發表文章《走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王建所提出的國際大循環戰略, 其目的是通過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為重工業發展取得必要的資金和技術, 再用重工業發展積累的資金返回來支援農業, 從而通過國際市場的轉換機制,溝通中國農業與重工業的迴圈關係。這個戰略隨後迅速被官方認同, 進而成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觀念基礎。

不過,不管現在中國主觀上是否仍想繼續推行國際大循環這個以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客觀上隨著抑制中國成為美國最重要長期戰略的逐漸清晰,以及美國在全球範圍打壓中國的努力,中國繼續進行國際大循環的客觀環境已經迅速惡化,中國必須要考慮較少地依賴國際市場以發展自身經濟。

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中美關係惡化背景下的產物,為了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平穩發展,有必要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使得國際環境惡化不至於對中國經濟構成嚴重的負面衝擊。當然,國內大循環為主,並不是排斥國際大循環,中國的對外開放要繼續擴大,要在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基礎上,把國際大循環搞得更好,讓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經濟上的含義就是,要擴大內需,讓更多的企業直接面對國內的消費市場而不是國際市場,用廣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國內企業和外資,通過內資外資的良性競爭,促進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所以,順利實施國內大循環戰略的關鍵是擴大內需,建立一個擁有巨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吸引力;對資本市場的含義就是,內需概念將會受益。

第三句是:“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

按照政府的思路,成功實施國內大循環戰略,其路徑不是傳統的‘舊基建’,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限制低技術、過剩的傳統產業發展,更多依賴科技創新帶動經濟。也就是說,新經濟、互聯網、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醫療養老等,將是帶動內需、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主力。

宏觀來看,這是一次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是一次從‘外向型經濟’向以‘內向型經濟’為主運行模式的轉變,在這個新戰略下,出口的重要性將會相對下降,內需的重要性將會大大上升,對資本市場來說,新戰略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出口概念的衰落和內需概念的崛起,而內需概念的核心又是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經濟。

derrick ng
中國有14億人,我們應有效地鼓勵內需,增加工作的穩定性,再加 上一帶一路等國際貿易,相信應對美國打壓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