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為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願意傾聽、理解、信任 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為,失去自身的權威和引導者的身份。
在學齡前就給孩子立好規矩,這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因為無數熊孩子的新聞已經為我們佐證了一個規律:如果現在縱容娃 以“自由”之名來犯熊,以後再要補“規矩”的課,代價就要高得多。
所以,無論是在成人世界還是兒童世界,有規矩才有自由,規則才是自由的保障。
規則是自由的保證
我剛到美國學習幼稚教育時,立志要成為一個人見人愛、和藹可親的幼稚園老師。
實習時,我臉上總是掛著大大的笑容,對每一個小朋友都態度溫和;和他們說話時,也“唰”地蹲下來,力爭和他們的視線齊 平;此外,我還抓緊每一次機會和他們玩耍打鬧,拉近關係。誰知道,這些孩子非但不聽我的話,還逐漸“蹬鼻子上臉”,對 我提出的要求直接忽視。
不久,我的主班老師找我談話,說我不能這麼縱容孩子,很多“規矩”我都沒有執行好,在該嚴肅的時候還笑容滿面,弄得孩 子沒有界限感,這樣對他的教學也很不利。聽了他的話,我一時懵了,美國老師不是講“自由平等”嗎?
慢慢地,我才發現,美國人所講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確、公正、合理的規則之上的,而規則的樹立,在幼稚園時期就已 經開始,且規則之多之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在美兩年,我換了四個地方實習,無論是幼稚園還是小學,開學之初,我的主班老師們都會鄭重地和我談教室裏的“規矩”— —
大到不許打人、罵人、毀壞東西這樣顯而易見的行為準則,小到洗手的方法、圓圈時間(circle time, 也叫小組時間,指一組人圍坐在一起共同參加的一種活動)的坐姿、餐桌上的禮儀、每個玩具的擺放方式、在樓 道裏怎麼走路等等。
我在記事本上記得滿滿的,心想和中國老師比要求也差不多。但是,美國老師樹立規則的方式卻很不同。
在開學之初,老師會拿出大量時間專門給學生講解、示範行為規則,甚至取消、推遲已經安排好的課堂活動,臨時召開班級會 議,讓學生們討論、反思一些不良的行為。
我在美國公立小學二年級實習時,班主任老師前幾周完全沒有上什麼“正課”,但是,花了很多時間立規矩,她說,“規則是 自由的保證”。
比如,全班練習在樓道裏怎麼走,練到沒有人東張西望、發出怪聲;老師發出一個口號,每個人必須放下手頭的一切活動,安 靜地注視老師......
再比如,每個人都遵守說話的規則,認真傾聽,輪流發言,不打斷、不插話,讓每個人暢所欲言,從而產生真正活躍的課堂並 培育民主精神。
要做到遵守規則,
身教勝於言傳
對於一些細小的行為規則,美國老師會親身示範,到位地講解每一個細節。這點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尤為重要,聽得再多、記得 再牢,也不如切身實踐來得有效。
比如,一位老師曾經用整個circle time時間教孩子怎麼用轉筆刀、怎麼削鉛筆、以及鉛筆削到什麼地步是合適的。
另一位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吃飯,反復親自示範如何禮貌地請求更多的食物:“某某某,請你把沙拉遞給我好嗎?”“謝謝你! ”,並且手把手地教孩子怎麼把果醬均勻地塗抹在麵包片上,怎麼用叉子叉起滑溜溜的煎雞蛋,甚至誇張地表演出因為一邊吃 飯一邊說話而卡住喉嚨的情景。
樹立規則的同時,美國老師非常注意讓孩子明白規則的目的和背後的道理,而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孩子,強迫他們執行。
玩具玩完了要收拾,是因為要保證教室整潔有序,這樣才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其他的活動;打翻在地的牛奶要趕快擦乾淨,否則 別人踩到會滑倒;自習時要保持安靜,因為說話聲可能會打擾其他同學;打噴嚏要把頭埋進一個手肘裏,否則會傳染給他人… …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老師會帶領他們討論“我們的班級需要什麼規則”以及“為什麼要有這些規則”。
比如,一個幼稚園大班的老師首先請孩子們每個人想一條“班級規則”,用筆劃出來,並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全班,然後,大 家集體討論,通過歸納提煉,一起完成班級守則。這樣做,孩子不僅懂得了規則的“合理性”,更因為規則出於他們自身,在 執行時也更為自覺。
違反規則後,
必須承擔相應後果
“後果 ”,不是“懲罰”,是做錯了的事情的自然結果或彌補行為。
到了吃飯時間不吃飯,後果就是過了飯點就沒有飯吃,要挨餓;亂丟亂放玩具找不到,後果就是沒有的玩;圓圈時間隨便插話 、私下說話,後果就是離開圓圈;把書撕壞了,後果就是用膠帶再把書粘好......
美國老師要求孩子承擔後果時,很少吼叫,更不會打罵,音量適中,語氣正常,但是態度是異常堅決的,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 就妥協,更不會以“孩子太小,還不懂事”為藉口而一筆帶過。
在另一家美國幼稚園的小班實習時,班裏的孩子都才滿三歲,一個小男孩尤為活潑調皮。
一次吃飯時,他突然把飯盒裏的小動物餅乾都潑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自己不以為錯,也笑得很歡。
我以為主班老師會沖過去嚴厲地訓斥他,沒想到等孩子們笑完,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請你吃完飯用掃把掃乾淨。其他的同 學,走過去的時候注意。”
等到他吃完飯,發現地上的餅乾有的完好無損,很容易撿起來,有的已被踩成碎末。老師則把兒童掃把和簸箕準備好,並為他 示範了一下怎麼打掃。
這個小男孩起初想逃避,但是被告知如果不打掃完,不能進行下麵的活動。於是,在老師的幫助下,他一面跪在地上慢慢地掃 ,一面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孩子去玩別的玩具。
這樣的事情又發生過三四次,這位老師沒有一次罵他、吼他,但也沒有一次縱容,每次都要求他打掃乾淨才能去玩。慢慢地, 他再也不隨便往地上撒東西了。
愛需要智慧,
包容亦需要邊界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非常強調孩子的品格教育,如何為人修身,有很多準則。去美國後,接觸西方文化,尤其是看到美 國人為孩子所立的“種種規矩”後,才慢慢理解“自由平等”的真實含義。
國人看到了西方教育中提倡的平等關係,但是沒有看到西方的成人管教孩子時嚴肅的口氣,極強的規則意識,以及讓孩子彌補 錯誤、承擔責任時的堅定態度。
當下的中國,一旦孩子做錯了事情,很多大人先替孩子道歉、搶著為他們承擔責任,或者乾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用一句“不 要跟小孩子斤斤計較”搪塞他人也敷衍自己。
這樣的行為可能一時回避了矛盾,圖了省事,實際上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從長遠來看,也只會給父母日後的教養帶來更多 的麻煩。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為孩子明確行為的邊界,幫助他們認識行為的好壞對錯,需要家長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 滴的小事抓起。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為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願意傾聽、理解、信任 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為,失去自身的權威和引導者的身份。
無數熊孩子的新聞已經為我們佐證了一個規律:如果現在縱容娃以“自由”之名來犯熊,以後再要補“規矩”的課,代價就要 高得多。所以,無論是在成人世界還是兒童世界,有規矩才有自由,規則才是自由的保障。
作者:張麗倩
來源:公眾號“問對教育”(ID:cdwendui)
讚好
2 讚好
derrick ng 和 稻穗小編 讚好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10月 24, 2017
182 閱讀
如果你不想你的子女成長後樣樣靠「父幹」,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父母們請謹記,要教導子女時勿做以下6件事:
【1、專制的父母】
專制的家長普遍不鼓勵開放溝通,且會利用「大人」的權威去控制孩子的一切。在專制管教下,子女大多數只懂跟從指令,使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同時,忽略子女的意願,最終恐怕損害親子關係。
【2、年紀過小看電視】
有研究發現,讓過於年輕的小孩看電視害處多,例如影響視力及人際交往等。父母應該多帶小孩外出。
【3、大聲呼喝孩子】
父母大聲呼喝、咒罵或侮辱,會對子女的紀律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4、直升機父母】
所謂「直升機父母」是指對子女過分保護,像直升機一樣干預孩子的生活。這樣做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削弱其思考分析能 力,甚至有機會誘發焦慮或抑鬱症。
【5、父母關係冷漠】
別以為你的婚姻狀況對孩子不會造成影響。小孩的行為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父母有甚麼問題,家中的小孩都會「照單全收」。 父母關係差的話,在照顧孩子上意見不合,結果只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衍生出情緒問題。
【6、打罵孩子】
有人認為,父母對孩子動手是教育的過程。不過,用「打」來對待已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會加速「病情」惡化。過度的打罵亦 會導致精神健康及認知困難等。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5月 9, 2017
195 閱讀
例子一:中午在麥當勞吃漢堡,隔壁是對母女。媽媽牛仔布長裙,主婦樣;女兒四五歲吧,藍紗裙,挺漂亮。我剛坐下,就聽 媽媽說:xx(女兒名),一定要記得,動作要快,不然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你看阿姨,動作快,就有位子坐,旁邊的人慢了就要等。… …我強忍內心一萬點傷害,還要沖媽媽敷衍地笑。這種教育邏輯以前聽說過,居然碰見現實版,很震撼,更沒想到自己會成為 正面典型…
例子二: 之前聽到一個爸爸問兒子,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哪座?答喜馬拉雅山。又問,那世界第二高呢?兒子說不知道。爸爸說,你看, 凡事都要做第一,做第二就沒人認識的了。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5月 9, 2017
178 閱讀
文章原載於《新週刊》
陪伴,為何成為現代父母的難題?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而在急之國,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你的孩子了?
我們所處的時代,父母們面臨著最複雜、最不知所措的難題:
他們是飄一代。和父母,和愛人,和孩子,時常演繹著雙城甚至三城故事。
他們是資訊恐慌一代。孩子和大人一樣,每天接收著來自現實生活和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更新的資訊,世界因此快速而多變。
他們是在路上的一代。他們不是在去另一個城市的路上,就是在去另一個國家的路上,不是在去另一個大洲的路上,就是在去 另一個星球的路上。在路上,有無限可能,生活也因此而無限選擇。
他們是“421”一代。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讓教育方式充滿了代際衝突。二胎的開放,也許能緩解 ,但不能解決。
他們是巨嬰一代。身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在被寵愛、被呵護、被關注的環境裡長不大,成為巨嬰,在經濟和精神上雙重依 賴父母。這樣的巨嬰為人父母時,又該如何面對孩子?
他們是滑鼠一代、低頭族一代。人人都有網路和手機依賴症,生活蛻化為網路社交生態,周圍遍佈點贊黨。
世界越來越大,家庭越來越小。網路社交越來越活躍,陪伴家人越來越稀缺。資訊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少。牽著孩子的手, 和孩子一起大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並不只是讓孩子成長,而是飄一代父母們自身的成長 。學會告別巨嬰、啃老,和孩子一起應對生活給予的陰晴冷暖,風霜雨雪。
和孩子一起,和親人一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路越來越開闊,心胸越來越廣闊。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有調查顯示,50%的爸爸每週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 超過6分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親母親都不能缺位 。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2014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幸福家庭系列活動組委會主辦的“好爸爸教室全國公益行”項目針對“家庭中父親角 色的重要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九成孩子希望父親抽出更多時間陪伴自己。44%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導致親子活 動減少;23%的父親苦於孩子總纏著自己;26%的父親則感覺親子活動太單調。
父親們的陪伴方式還經常錯誤,例如將iPad等電子產品長期塞給孩子玩、無底線滿足孩子物質願望以及在陪伴中不停將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對比等。
“我很忙”
每當孩子說:“陪我玩一會好嗎?”家長總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由於工作壓力大或者生活觀念不同,越來越多的“80後”父母將撫養、陪伴孩子 的責任移交給爺爺奶奶等協力廠商。
“我不懂”
常有家長說:“我不懂怎麼教孩子。”於是,把孩子送到社會辦學機構學這學那,以為“投錢”就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我有陪”
只是“陪”在孩子身邊,並沒有用心去關注和參與孩子的活動。
事實上,親子陪伴的價值超過任何教育培訓。對待孩子,僅有物質關懷是不夠的。真誠的陪伴、悉心的關懷更加重要。親子陪 伴的關鍵字包括互動、尊重、對話和理解。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絕大多數父母的最大難題是沒有時間。《窮爸爸、富爸爸》一書裡有句話:“所謂成功,就是有時 間照顧自己的小孩。”《爸爸去哪兒》等親子類節目讓人們普遍關注到爸爸們“陪伴時間不足”,並未真正重視“陪伴品質不 高”。有時間陪,還要注意“隱性失陪”和“心靈陪伴”。
隱性失陪是指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精神上的失陪。具體表現是親情淡漠、缺乏信任 、難以溝通。長期隱形失陪的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最好的陪伴是心靈陪伴,父子之間要建立以感情緊密聯結為基礎的良好關係。通過真正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來交流與溝通,傳 遞愛、信任和安全感,促進瞭解、關愛和信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建立的親密關係比“正確”的技巧更為重要 !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無論爸爸們有著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成為忽略孩子的藉口。
天氣晴朗的時候,請爸爸帶上孩子,開車去野外郊遊;雨過天晴之後,請爸爸帶上孩子尋找遠處的彩虹;孩子有心事的時候, 請爸爸充當孩子的“知心哥哥”;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請爸爸為孩子重新樹立起丟失的自信。即使您因為工作原因,無法 日夜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請用另外的方式來陪伴孩子成長。比如,每天給孩子打一個問候的電話,發一條關心的短信,甚至在 網上留言,交換只屬於你倆的秘密。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爸爸們千萬不要輕易忽略掉陪伴的時光。
當然,能陪在孩子身邊,請儘量陪陪孩子,不論是對孩子還是爸爸,這都是“最快樂的時光”。
80後親子陪伴情況調查
2015年3月2日至3月8日,《新週刊》聯合廣汽豐田逸致進行了80後親子陪伴調查,本次網路調查至少吸引了73. 6萬人關注,其中收到了2072份有效答卷。
•作為獨生子女一代,九成80後只有一個小孩
受訪者中,六成多為女性,三成為男性,這似乎從一個側面反映對親子話題更感興趣的是女性。其中,來自一線城市和二線城 市的分別占三成左右,來自中小城市的占兩成多;與之對應的,是家庭月收入的差異化,接近半數(42.91%)的受訪者 表示每月家庭月收入不到10000元,10000元至14999元的占近三成,而達到30000元以上的只占受訪者的 6.90%。
如今三十而立的80後,不少還是“窮忙族”。《新週刊》曾做過調查:十個80後,四個房奴,三個車奴,還有三個啃老族 。有人說:“80後是尷尬的一代,生活苦不堪言,錢都讓50後、60後掙去了,女人都給70後泡去了。”面臨著各種經 濟壓力的80後,如今又加上了養兒帶來的巨大花銷。
調查發現,91.46%的人只有一個小孩,有兩個小孩的只占7.92%。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嚴格推行計劃生育 政策,直到2013年才開始放開二胎。因此,作為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一代,絕大部分80後也只有一個小孩。
•過半數的80後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
調查中,小孩在3歲以下的占78.23%,3-6歲的占4.2%,7-12歲的占13.08%,12歲以上的占4.4 9%。這說明絕大部分80後的小孩正處於幼兒期或生長發育的學齡時期。3歲後,小孩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進入了一個 更成熟的階段,父母在育兒上也將面臨更複雜問題。
在回答“你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什麼?”時,55.47%的人選擇了“陪伴,與TA一同快樂成長”,14.68%的人 選擇“培養TA一項超越許多人的技能”,其餘的則分別選擇“讓TA享受富足的生活”、“讓TA上最好的學校”及“送T A出國留學”。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80後父母在育兒時更注重與孩子在一起的互動和交流,認同與孩子在一起的“珍貴時 光”(quality time)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儘管也有不到兩成的受訪者仍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希望孩子學得越多越好。
接下來的問題“你認同‘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親子教育’這一觀點嗎?”也體現了上述的分析,61.00%的人完全認同 ,32.05%的人基本認同,6.85%的人部分認同,完全不認同的只有微弱的0.10%。
•近七成的80後因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
雖然許多80後認同陪伴孩子的理念,但根據調查,全職陪伴的只占9.17%,75.92% 的人選擇工作日下班後時間及週末陪伴孩子。平時看
管孩子的,更多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占受訪比例的55.55%,母親看管的有37.31%,父親看管的只有5.55 %,剩下的1.59% 則選擇請育兒嫂或鐘點工阿姨照看孩子。
80後父母似乎也意識到了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席。在回答“當孩子說:能陪我玩一會好嗎?你通常會?”這一問題時,有87 .79%的受訪者稱會積極回應孩子,並問“好呀,你想玩什麼?”,8.16%的人會說“我很忙,正在趕報表,過會再說 ”,只有0.24%的人會置之不理,“低頭玩手機或iPad”。
為什麼不能經常陪伴孩子?對於這個問題,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想,但每天工作忙死了,實在沒有時間陪”,近兩成的人認 為“孩子有自己的事情,TA自己會玩兒,大人不用摻和太多”,一成多的人認為“有媽媽陪就好了,男主外,女主內,男人 只管在外打拼就好了”,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認為“孩子就是麻煩,懶得和TA浪費時間”。
工作忙,忙養家,是大部分80後缺席孩子生活的主要原因。
•80後父母:更注重對孩子的精神培養和情感交流
有時間陪伴孩子時,80後會選擇和孩子一起玩玩具、週末出遊、講睡前故事、樓下活動等。其中,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就占了 受訪者的23.76%。
調查顯示,在參與孩子生活時,80後父母更注重對孩子的精神培養和情感交流。29.07%的人會做帶孩子玩、課外學習 、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等精神性事務,28.60%的人會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25.93的人會做做飯、洗衣、講故事、哄 睡覺等零碎性事務,剩下16. 40%的人只管對家庭和孩子學校的一些溝通性事務。
在培養孩子閱讀愛好上,最受80後父母歡迎的親子圖書種類分別是故事類、益智類、科學類、識字類、健康類和藝體類。其 中,會買故事類圖書的80後父母就占了三成。
當小孩犯錯時,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樣的?41.32%的人表示“媽媽紅臉,爸爸白臉”, 38. 08%的人表示“爸爸紅臉,媽媽白臉”,還有10. 76%的人表示“父母紅臉,爺爺奶奶白臉”。在教育孩子上,80後父母仍然有意無意地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一紅一 白、一嚴一寬、一硬一軟。
當然,對犯錯的孩子,80後父母更多是以講道理的方式處理,這占了受訪者的75.82%,看心情對待的有20.85% ,只有不到2%的人會選擇打罵和體罰。顯然,“重教輕罰”已經成為80後父母的共識。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5月 1, 2017
192 閱讀
文章來源:彩色斑馬
文章作者:斯黛肥
ID:colourfulzebra
吳軍,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著名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2002年, 進入Google,是Google反作弊(Anti Spam)的創始人,參與創建Google中日韓搜索部門,是中日韓搜索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05年起,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系董事會董事。20 10年離開Google,加盟騰訊,任主管搜索業務的副總裁。2012年8月離開騰訊,回到Google。
吳軍申請了多項美國及國際專利,並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和《文明之光》等暢銷書。
與此同時,吳軍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古典音樂迷,喜歡旅行和影視劇,偶爾會從事園藝,甚至做點木匠活。
▲ 吳軍博士
因為女兒吳夢華申請大學的原因,吳軍陪著女兒走遍了英美兩國的名校,包括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耶魯、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賓夕法尼亞、約翰·霍普金斯、衛斯理學院、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這其中既有常春藤名校又有著名 的文理學院。
考察過程中的發現、感觸,加上吳軍本人求學、從事教育的經歷、思考,促使他寫成了一本書《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 大學》,並出版。
▲ 吳軍博士與女兒
1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輸贏不由起跑線決定
吳軍的弟弟吳子寧也是清華畢業,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工作後的十幾年中,獲得了140多項美國發明專利, 目前是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導體公司的CTO。
於是,經常有人向吳軍的父母求教育兒經,但吳軍的爸媽並沒有什麼“秘笈”,給出的答案通常令人失望——全是中國家長早 就知道、已經在做的那套,比如“教孩子好好讀書”之類的。
吳軍和弟弟也是很多年之後才想明白了爸媽的“教育秘方”。
吳軍的父親因為家境問題,沒能上一個全日制的正式大學,只能利用在大學工作之便,一門一門地補習大學課程。他學習了一 輩子,非常努力地做科研,得了很多國家發明和科技進步獎,最後,居然在一個極為看重文憑的大學裏被升為教授級研究員。
在吳軍的印象裏,父母晚上從不應酬,也不看什麼電視,總是非常有規律地學習。現在,吳軍的媽媽快80歲了,依然每天堅 持學習。 吳軍兄弟認為,父母的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讓他們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而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吳軍看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非常擁擠的,但跑完1/4以後,選手們的距離就拉開了,起跑時占 得的一點點先機此時已蕩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盡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並不 像想像得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 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
吳軍和弟弟都把他們今日的成就歸功於不斷學習。回顧過去,他們發現中學、大學時期,有很多很有競爭力的同學,但到了博 士畢業以後,還能堅持學新東西的人就不多了。“一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 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
2 、名校為啥奉行通識教育,因為它能讓你有能量一直跑下去
吳軍提到,美國名校普遍認為大學教育分兩個階段: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業教育為主的研究生階段。而本科階 段,學生們應該學“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蟲小技(Skills)”。
正如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所說的:“先生們,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 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 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 相交流,瞭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要比中國學生少,但知識面卻要廣很多,社會經驗也更豐富,綜合能力(寫作及表達 能力、科學素養)更強,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和好處——讓學生瞭解世界、擁有應付複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 ,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美國曾統計過各大學畢業生的入職年薪,前10名,除了工科較強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見長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綜合性大學之外 ,其餘清一色是理工大學,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佐治亞理工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名校都不在其列。但對 比15年後的薪資情況時,那些以通識教育見長的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就擠進了前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為主的大 學。收入雖然並不是衡量畢業生價值及大學好壞的唯一標準,但至少可以說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裏,耶魯尤其強調文科和藝術對學生一生的影響。在耶魯,本科生 三年級以後才選專業,而且只要選夠36門課就可以畢業,不做畢業論文。因為,學校不想讓學生用全部時間來準備考試,以 至於耽誤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耶魯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和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 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魯上學,卻沒學到這些,就失去 了在那裏讀書的意義。
哈佛強調其本科教育是“非職業專科”(Not Pre-professional),也就是說,一名本科生可以對商業和金融感興趣並修很多這方面的課,但哈佛並沒有一個所謂商業或金融的本科學 位授予TA。
▲哈佛大學校門上的校徽——“真理”的拉丁文
和耶魯一樣,哈佛也不強調考試成績,會給大部分學生A,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們透露一個資訊——你們的學業已經足夠優秀 了,你們應該關注課程以外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學生無論最後獲得哪一種學位,都需要修足夠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課程。
即使在盛產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實行的也是通識教育,學生必須在9個領域完成必修課,包括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 與實用科學、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學科與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國名校的畢業生,雖然本科畢業時只拿了一個或兩個學位,卻因為通識教育,擅長很多領域。書中,吳軍舉了他 Google同事科恩博士的例子,科恩博士本科學習音樂,博士時改學電機工程,做了多年研究後,又跟同事一起創辦了著名的語 音識別公司Nuance,把公司賣掉後才進了Google,從Google退休後,又到樂隊演奏去了(他平時的演奏一直沒有中斷)。這類例子在美國非常多,但在中國卻很少見。
3 、教育就是“引出”,讓熱忱與興趣適配、鏈接
促成吳軍寫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的亞裔高中生以及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高中生,申請美國最優秀的高校正變得越 來越難。吳軍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不同,或者說對教育的意義認知不同。
書中,吳軍舉了一個例子:1998年,著名花樣滑冰選手關穎珊和美國一名新秀——15歲的高一學生塔拉·李賓斯基(T era Lipinski)爭奪奧運會女子單人滑冠軍。決賽中,經驗豐富的關穎珊因為緊張而失誤,最後屈居亞軍,李賓斯基毫無壓力、 正常發揮,獲得了冠軍。賽後,兩人都接受了採訪。李賓斯基說,我當時就想著轉呀轉呀,結果完全發揮了水準。關穎珊說, 我想到了父母、奶奶……為了報答他們,我要好好發揮。
吳軍認為,這兩段話就折射出了中美教育的差異:亞裔家長給了孩子太多壓力,很多中國學生並非出於興趣,而是因為現實的 利益而學習。不少人上大學是為了拿文憑,拿到畢業證就意味著考試生涯結束了,接下來一輩子再也不用學習了。
但事實上,想進入哈佛這樣的學校,最重要的是愛學習,有非常強的學習動力和自覺性,同時有志於成為各學科最優秀的人士 。哈佛希望網羅全世界各領域最頂尖的人才,比如:馬友友、林書豪、娜塔莉·波特曼(美國著名演員)等等,無論哪個領域 的頂尖高中生,只要學習不太差,哈佛肯定錄取。
正如吳軍在書中所寫,為了進哈佛而進哈佛和因為對知識的渴望進哈佛是兩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離開哈佛的一瞬間就結束 了,而後者的人生在離開哈佛後才剛剛開始
在書中,吳軍說,有了通識教育的基礎,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兩點:1、服務社會的意願;2、對所從事的事業的喜愛程 度。這兩點其實都提供了一種東西:熱忱。
還記得《虎媽戰歌》中的“虎媽”蔡美兒嗎?她成功地將女兒索菲亞送進了哈佛,索菲亞畢業之後決定參軍,蔡美兒也十分支 持女兒服務社會的想法。
▲ 蔡美兒和兩個女兒
事實上,英美名校在提供通識教育的同時,還以相當的自由度、包容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找到適配的方向和興趣。
美國學生對成功的定義非常多元化,一些在亞裔眼裏吃力不討好的職業,如:新聞記者(美國大部分新聞工作者收入很低)、 低級地方官(收入也很低)、衛生、工會、參軍,恰恰是很多哈佛畢業生的職業選擇。
每年都會有很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哥倫比亞大學做演講,有一年學校邀請了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引起了很多爭議 ,連當時的紐約市長都不太樂意。哥倫比亞大學為什麼堅持這麼做呢?因為學校認為要把今天的學生培養成明日的世界領袖, 就應該讓年輕人更全面地瞭解世界,傾聽不同的聲音。
耶魯大學是美國大學中最崇尚自由的學校,越戰期間,很多年輕人因為反戰而逃兵役,美國政府要求各大學不收這些學生,但 耶魯大學以學術特權為名堅決抵制政府的要求,於是,耶魯有了一位逃避越戰兵役的總統——克林頓。耶魯很清楚自己培養的 是未來的領袖,不能用老人的觀點禁錮年輕人的思想。
▲ 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耶魯圖書館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於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實,所謂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一旦學生擁有了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他人的教育 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4月 6, 2017
163 閱讀
(2017-02-13 12:13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原文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281481?from=udn-relatednews_ch1012)
「1/2除以3/7,跟生活怎麼扯上關係?」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直言,「數學生活化」害死了我們的學生。現在小學 生的數學題目,題目有5行之多,為了要出生活化的題目,講一個故事,結果孩子看得頭都昏掉了,「連我自己看到一個題目 這麼多文字,都會害怕。」
確實,近年會考、指考考題文字敘述多。104年指考數乙非選題題目整整1頁,光是題幹就多達400多字。
李家同舉例,孩子可能原本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可是一看到題目就昏頭,不曉得題目的意思,或是害怕、緊張,就愈來 愈害怕數學。
如何看待時下最流行的「翻轉教育」?李家同反問,「1/2+1/3,要孩子怎麼討論?」他直言,「美國傳到台灣來的教 學方式沒有一個成功的,建構式數學搞到後來是國家的大災難」。國家一天到晚喜歡盲目地聽從外國人的講法,跟隨美國的教 育方式,「美國這些都是胡扯的。」
李家同說,「叫國中生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根本不懂要怎麼討論」,到了博士班再來談翻轉教育才對。
107課綱講求「探究式教學」,對此,李家同也直言,對於那些沒有數學天分的孩子,要他們怎麼探究?「教育部根本不知 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一大堆孩子對數學沒有興趣,學校卻又教得這麼難,現在還要他們去探究?
「教育一定要搞清楚,一般人和天才是不一樣的。」李家同表示,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如果這個學生天生就對數學反應比 較慢,那就應該學得比較基本,考試也要考得簡單一點,「把聰明和不聰明的孩子放在一起教,相同的進度和考試,後段班的 孩子怎麼可能對數學有興趣?」
李家同表示,國中會考應該有一些比較基本的題目,使得一些程度不好的孩子,也能有一點成就感,但政府就是不肯做,題目 甚至愈來愈難,這樣小孩怎麼可能會對數學產生興趣、信心?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新課綱的「探究實作」是希望讓孩子學得更有趣,而不只是死背公式。有些偏鄉孩子學習速度確 實比較慢,但會利用很多方式讓孩子跟上來。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1月 24, 2017
239 閱讀
如果你覺得「龜」、「鱉」、「鼇」、「鼴」難寫,那你恐怕還沒看過這個字!筆劃多達57劃,勇奪「世界最難寫的字」第 一,但它代表的意思卻相當美味,讓人吃了永生難忘。
台灣有一名網友在「爆笑公社」分享了一則影片,笑稱這是「世上最難寫的字,世界紀錄一直第一,你認識這是什麼字嗎?」 只見影片中,撰寫者一筆一劃的慢慢寫,從「寶蓋頭」再到最後的「⻍」部,總共57劃,共花了1分半才寫完。
內地知名傳統麵食「ㄅㄧㄤˇㄅㄧㄤˇ麵」,又稱彪彪麵、冰冰麵。(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網友解答,其實這個字念做「BIANG」、「ㄅㄧㄤˇ」,是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知名傳統風味麵食「ㄅㄧㄤˇㄅㄧ ㄤˇ麵」,麵寬而厚,調味時加入各色臊子或油潑辣子,在大陸秦始皇博物館旁邊麵館有賣,相當美味。網友笑稱:「如果給 小孩取這個字寫到哭出來,一輩子恨父母」、「誰發明的字,那麼難寫」、「打字打不出來」、「到底寫完了沒啦」、「一次 要1分半真的太超過」、「罰寫寫到崩潰!」
附:「ㄅㄧㄤˇ」字撰寫過程原影片:https://goo.gl/6XQWbV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1月 16, 2017
159 閱讀
讓家長真正崩潰的絕不是成績單:
父親發現15歲的女兒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我和蘭迪私奔了。蘭迪是個很有個性的人, 身上刺了各種花紋,只有42歲,並不老,對不對?我將和他住到森林裏去,當然,不只是我和他兩個人,蘭迪還有另外幾個 女人,可是我並不介意。我們將會種植大麻,除了自己抽,還可以賣給朋友。我還希望我們在那個地方生很多孩子。在這個過 程裏,也希望醫學技術可以有很大的進步,這樣蘭迪的愛滋病可以治好。”
父親讀到這裏,已經崩潰了。
然而,他發現最下面還有一句話:“未完,請看背面。”
背面是這樣寫的:“爸爸,那一頁所說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學家裏,期中考試的試卷放在抽屜裏,你打開後簽上 字。我之所以寫這封信,就是告訴你,世界上有比試卷沒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現在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嗎。”
父親當即淚奔大哭
一一致只關注成績的家長
稻穗小編注:現在的小朋友越來越狡滑了。當年我的請假條很簡單:我家門口倒了棵大樹,家裏要祭天^_*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12月 11, 2016
242 閱讀
(2016-12-08 綜合 VC/PE/MA金融圈)
都說這是一個階層固化的年代,但這也是一個只要努力就可以有回報的年代。而奮鬥的真正意義在於:你終於過上了一種獨立 自主的生活,再也不需要去依附於人。
富可敵國的李嘉誠,家庭用餐原來是這樣的!
李嘉誠定下規矩:雖然工作忙碌,但是星期一晚上,一家人一定會一起吃飯。
通過這個細節我看到了一種范兒。
什麼是酷?懂得尊重家人、關愛家人的男人才是真的酷。對待家人的態度,顯示一個人真實的人品。
經常在一些飯局或公共場合看到一些人接到家人的電話,口氣非常不耐煩:“不正忙著嘛,吃完就回。”未說兩句,就匆匆掛 掉。
忙什麼呢?忙著喝酒,說些無關緊要的話,卻沒有耐心聽家人多說兩句。
一頓飯,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李嘉誠和家人在飯局上,對傭人都是彬彬有禮。他對端湯的傭人連聲說謝謝。
看一個人的有無修養,從言行就可能知道。中國人大多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聯絡感情,考驗對方。一個人的吃相,反映了這個家 庭的家教。
飯桌見人品,很多細節早已暴露了你的真相。比如,怎麼對待服務員,反映的不僅是禮貌和教養,還有情商。
一頓飯,看出一個家庭的教養。
李嘉誠的飯局,也讓人看到了他的家教。兩個兒子,這麼優秀,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
我們總在說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來彌補,只要稍微有點忽略,孩子的成長變化會很明顯。有些毛病一 旦養成,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甚至根本無法糾正。
所以不管掙了多少錢,事業發展有多順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當,將來老了會後悔。
李嘉誠充分詮釋了:父母是孩子最好、最重要的老師!
............................................
延伸閱讀:
............................................
李嘉誠如何教育兒子?
亞洲首富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女?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很多有錢人面臨“富二代”的種種問題,以及“富不過二代”的悲哀結局?與此同時,李嘉誠的兒子能夠成為“小超人”?父母是孩子最好、最重要的老師。
李嘉誠教子之道,成功原來很簡單!
1、帶兒子擠巴士,富豪甘作“小氣”爸爸
不要以為富豪的兒子就可以做溫室裡的花朵,享受榮華富貴,李嘉誠從來都不嬌慣兒子,他堅信,教孩子學會自立自強,學會 做人處世,比給他金山銀山要強百倍,所以,兩個兒子從小就被要求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李澤钜和李澤鍇雖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卻很少有機會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們小的時候,李嘉誠很少讓他們坐私家車,卻常常帶 他們坐電車、巴士。有一次,李嘉誠看到在路邊擺報攤的小女孩邊賣報紙邊捧著課本學習,就特意帶兩個兒子經過這個報攤, 讓他們學習小女孩認真學習的態度。
李家兄弟在香港聖保羅男女小學上學,在這所頂級名校裡,許多孩子都是車接車送,滿身名牌,可他們卻經常和爸爸一起擠電 車上下學。以至兩個孩子經常悶悶不樂地向父親發問:“為什麼別的同學都有私家車專程接送,而您卻不讓家裡的司機接送我 們呢?”每次聽到兄弟倆的質疑,李嘉誠都會笑著解釋:“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夠看到最平凡 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於是,兩個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在擁擠的電車裡一天天長大。
和學校裡那些大手大腳花錢的同學們相比,李澤钜和李澤鍇甚至懷疑自己的父親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富有。因為小氣爸 爸不僅很少給他們零花錢,常常鼓勵李澤钜和李澤鍇勤工儉學,自己掙零用錢。所以李澤钜和李澤鍇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雜 工、侍應生。李澤鍇每個星期日都到高爾夫球場做球童,看著小小的兒子背著大大的皮袋跑來跑去,李嘉誠甚是開心。
而當李澤鍇告訴他,把掙來的錢拿去資助有困難的孩子時,他更是笑顏逐開。懂得了勤勞和獨立、懂得助人即是助己的兒子, 是他想要的好兒子。他開心地對妻子莊月明說:“月明,好!孩子像這樣發展下去,將來准有出息。”
李嘉誠不只是單純的在思想上為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美德,還言傳身教,在嚴格要求兒子們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 。雖然在對社會捐贈方面他始終都是大手筆,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卻是十分平淡、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直到今天,他戴的只是廉價的只值二十六美元的日本手錶,穿的仍舊是十年前的西裝,居住的是三十年前的房子。李嘉誠說: “如今我賺錢不是為了我自己,我已不再需要更多錢。”這些話與行為,深深地刻在了李澤钜和李澤鍇的心中。
2、教孩子學會做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李嘉誠曾說過:對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們成人後,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 ,三分之一才是教他們如何做生意。所以李澤钜和李澤鍇從小就接受父親這樣的教育——要真正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 ,然後才是做一個成功的人。做正直的人必須不貪圖小利,多為別人著想,而做一個成功的人,必須勤奮努力,誠實守信。
李嘉誠自幼家境窘困,連小學都沒讀完,所以為了能夠做一個更加成功的人,他積極學習,勤奮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李澤钜 和李澤鍇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學習也很自覺勤奮。
在李家兄弟的童年時期,每天晚上,辛苦了一天的李嘉誠都會坐在書桌前閱讀、自學外語。每逢星期日,李嘉誠就會帶兄弟倆 一起出海游泳,而遊完泳後,必定要給他們上一堂嚴肅的國學大課。他會拿出隨身帶著的《老子》《莊子》等書,一句一句讀 ,然後再一個字一個字解釋給兒子聽。時間一長,李澤钜和李澤鍇記住了那些傳統的做人準則,比如誠實,比如信義。
有一次,香港刮颱風,李嘉誠家門前的大樹被刮倒了,李嘉誠看到兩個菲律賓工人在風雨中鋸樹,馬上把兒子從床上喊了起來 ,指著窗外的工人說:“他們背井離鄉從菲律賓來到香港工作,多辛苦,你們去幫幫他們吧。”李澤钜和李澤鍇馬上穿上衣服 走進了風雨,而這時的李嘉誠在他們身後綻開了笑容。
3、做成功的人,必須學會正確的處世哲學
小兒子李澤鍇曾說:“我從家父那裡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夥人的關係 。”
只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是不夠的,就如同所有的中國父母一樣,李嘉誠作為一個成功的大企業家、大富豪,當然也希望自己的 兩個兒子是一個成功的人。而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教會孩子正確的處世哲學。
李嘉誠常常教育兩個兒子,要想成功,在其他所有基礎條件齊備的時候,就必須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為了讓兒子們真正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李嘉誠對這方面的教育很早。
當李澤钜和李澤鍇長大一些,李嘉誠召開董事會,就讓兒子坐在專門設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
開始兄弟倆覺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認真聽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吹鬍子瞪眼睛,兄弟倆嚇得 哇哇直哭,李嘉誠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正常現象,木不鑽不透,理不辯不明嘛!”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他說:“我們公司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公正的,拿百分之十一也可以 ,但是我主張只拿百分之九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钜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拿百分之十一的股份 ,能多賺錢啊。”弟弟李澤鍇也急忙說:“對只有傻瓜才拿百分之九的股份呢!”
“哈哈,”父親和同事們忍俊不禁,他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麼簡單,你想拿百分之十一發大財 反而發不了,你只拿百分之九,財源才能滾滾而來。”
實踐證明李嘉誠的決策是英明的。公司雖然只拿了百分之九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李嘉誠告訴孩子們:“工商管理方面要學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但在個人為人處世方面,則要學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不斷修 身養性,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勤勞、忍耐和永恆的意志作為進取人生的戰略。”
不僅如此李嘉誠還總結出前人的養生之道來教育孩子怎樣重承諾。他說:“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重承諾,在做出 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的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貫徹到底。
4、愛子不縱子,培養孩子自立就要給他們磨礪的機會
兒子們一天天長大,李嘉誠決定送他們出國上學,讓他們獨立生活。這個決定對於十五歲的李澤钜和十三歲的李澤鍇來說,未 免過於嚴酷,因為這意味著小哥倆要離開父母,告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自己安排學習和生活了 。
除了學習,他們要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飯,雖說李嘉誠教子甚嚴,可小哥倆卻從沒有下過廚房。為了解決一日三餐的問題 ,小哥倆開始跟電視上一個專門教做菜的節目學習,每天跟著主持人學燒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就學會了幾道風味菜的 做法,然後開始生活得像模像樣了。
在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後,小哥倆利用學習之餘積極尋找打工的機會。交通工具就是一人一輛單車。有些熟悉他們的朋友知道他 們在打工,還不開跑車騎單車,不免感到詫異:“你們的父親是亞洲的大富豪,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哥倆相視而笑,聳聳肩回答:“那又怎樣!”
5、畢業了別找靠山,有本事自己創業去
事實證明,李嘉誠的狠心是正確的。
後來,李澤钜和李澤鍇都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然而當他們想進入父親的公司施展才華時,父親卻對兒子們說 :“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兄弟倆愣住了,說:“爸爸,別開玩笑了,您有那麼多公司,就不能安排我們工作?”李嘉誠斬釘截鐵地說:“別說我只有兩個兒子,就是有二十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希望你們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讓 實踐證明你們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兄弟倆再次離開了香港,來到加拿大,白手起家,一切從零做起。
磕磕絆絆之後,終於有所成就,李澤钜成功經營了一家地產開發公司,李澤鍇則成了多倫多投資銀行最年輕的合夥人。在他們 創業過程中,李嘉誠冷酷得不近人情,什麼都不管不問,任憑哥兒倆在商海裡掙扎拼搏。
在李嘉誠的培養下,兩個兒子在獨立處理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舊址的龐大發展規劃,以及策劃收購美國哥頓公司“垃圾債券”等 一系列大動作中,都表現出驚人的膽識和靈敏的商業頭腦,李嘉誠曾自豪地說:“即使我不在,憑著他們個人的才幹和膽識, 都足以各自獨立生活,並且養家糊口,撐起家業。”
正是李嘉誠的不管不問成就了兒子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品格。如今,李澤钜和李澤鍇皆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商界大腕,李澤钜 加入父親的公司,父子合力打造李家更輝煌的未來,而李澤鍇則以九十億的身價成為世人矚目的商界明星。
狠心的小氣爸爸李嘉誠終於為亞洲商界培養出了兩條巨龍。
6、李嘉誠的兒子被綁架,為什麼警方10年後才知道?
李嘉誠的兒子曾經被悍匪張子強綁架,但是10年後才被警方知道,這10年內,李家人從來未向外人談起此事。只到悍匪張 子強在試圖綁架澳門賭王被大陸警方逮捕,在審批張子強的時候,員警問你做得最大的一單是什麼?張回答:10年前,找李 嘉誠要了10億!李嘉誠當場答應了!
為何李嘉誠不報警,記者問李嘉誠,李嘉誠說:當時和張先生談得非常友好,答應不報警,所以就堅決不報警。
李嘉誠說,守信用是我的第二生命!
記者問李嘉誠,你會恨張子強嗎?
李回答:我經常教育孩子,要有獅子一樣的雄心,還要有菩薩一樣的善心。我怎麼會恨張先生呢?
李嘉誠的守信用,不僅救了孩子的命,也完成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教育!
對兒子們,李嘉誠是慈愛的,他的慈愛基於任何一個父親的本性;而對於兒子們的成長與培養,李嘉誠是清醒且絕情的,他的 這種清醒與絕情是掩藏於大愛之下的教育思想的深度與深刻,這種深度與深刻尤其讓人敬佩。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李嘉誠
來源:vcpema綜合自網路、虎嗅網、格上理財、騰訊視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