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做到80歲仍要繼續工作,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痛苦,但對他來說卻是享受。工作60年,早已超越退休年齡的他,最近以8 0歲之齡做第五份工,他就是第一代出市代表張天生。
今年12月踏入朝枚之年的張天生,7月底正式離開工作22年的星展唯高達,在8月1日加入由舊同事許照中任主席的六福 金融,繼續其經紀生涯。談到不退不休,張天生接受訪問的時候講出原因,「做緊嘢,唔想休退架,退休日日在屋企無所事事 ,真係悶死多過病死。」
對於離開星展唯高達「最近星展唯高達改銀行制度,咁我覺得自己80歲,銀行又點會請你80歲人做嘢?」張天生如是說。
張天生自80年代開始,30年來不炒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給予客戶意見比較中肯,「你總會有啲私心,譬如話滙豐好定恒 生好,我一定同你講恒生好過滙豐一百倍,但如果你揸咗滙控呢?梗係滙豐好啦!所以保中介者最好唔好炒。」
當然在60-70年代,股市起飛的時侯,張天生都有炒股票,「(70年代炒股)當時贏到好多但輸突晒。」他說:「70 年代,我贏過幾十萬,在天后廟道買咗兩層樓,總共40幾萬。」不過,股市有升自然有跌,「73年尾股市跌到暈,(股票 )我全部平價賣晒,斬晒倉,賣埋兩層樓還錢,嗰時輸到一個仙都無,仲爭銀行少少錢,後來先還返。」
但張天生其後都仍然有炒股票,「到76年個市慢慢好返,嗰持都仲有玩,其後幾年返好多錢,咁如果唔係邊有錢(移民)去 澳洲?」直至84年由澳洲返香港,「為咗瞓得安樂」,他就賣出所持有最後一批股票後,不再炒股。
對於錢,張天生認為,過得安樂才是他所追求,「總之我日日有錢使就得啦…我儲備夠用到100歲。」又說:「我香港層樓 40幾萬買返嚟,依家都升成十倍,澳洲間屋8萬澳紙(元)買返嚟,依家值60萬澳紙(元),唔賣喇,留畀兩個孫。」
對於仔女,他說:「我曾經問大仔,你要唔要錢,我有好多港紙喺度,大仔話唔要,問個女又唔要,咁咪畀最細個仔…但佢多 都唔要,佢話我供埋間屋就夠,咁我咪畀咗10萬澳紙(元)佢供埋間屋囉,最緊要安樂啫。」
80歲之齡最重要仍是身體,對於養生之道,第一要均衡飲食,平時吃得清淡,多吃菜、魚;其次是運動,他每朝會用半小時 游泳,晚上飯後亦會行一小時;他更有一個秘訣,「我星期六日會唱歌,唱3個鐘頭,由一點唱到3點。」
何時才會退下來?「我完全無諗,除非自己隻手痹咗拎唔起電話,咁就退休,依家我仲記性好。」又說:「我仲未諗好退休, 從來都無諗過。」
記者:張活儀
文章來源: 蘋果日報
讚好
2 讚好
施建祖 和 蔡清偉 讚好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稻穗小編注:今日分享信報的一篇好文章,一名33歲的的士司機上月在討論區上稱,自己由22歲開始揸的士,每月死慳死 抵儲錢,全用來買滙控,至今買夠4萬股,每月收息1.3萬元,於是決定退休過自已想過的生活。這位的哥與母親同住「頹 樓」(估計為公屋或自置舊樓),至今未有拍拖,手機用Nokia,興趣是砌模型、打機、打波,每月開銷不多,他的理想生活就是:「做毒L,唔校鬧鐘起身,日日打機,上網,打波 」。
原標題:33歲「的哥」靠滙控退休
(2017-2-22 高天佑 信報)
「大笨象」滙控(00005)昨天股價急挫5%,最震騰騰的相信並非該公司主席范智廉,也不是「青姐」胡孟青,而是一 位年僅33歲的「退休的士司機」。該的哥上月在討論區上宣布,自己由22歲(2006年)開始揸的士,每月死慳死抵儲 錢,全用來買滙控,歷經過金融海嘯、世紀供股等風波也不動搖,至今終於買夠4萬股,每月可收息1.3萬元,達致「財務 自由」,於是決定退休,每日打波打機瞓覺過日辰。這位的哥理財方法有值得致敬之處,但缺點是過於「一注獨贏」,不容易 安枕無憂。
每月買入1.75萬元 11年不間斷
該的哥上月在一個網絡討論區發帖,題為〈我今年33歲,終於成功靠買滙控退休了〉。他坦言自小就很懶惰,既不願讀書, 又沒什麼物質欲望,甚至追女仔拍拖也沒興趣(有點像大前研一形容的「低欲望世代」)。不過直到22歲終於「覺醒」,深 知這樣下去,一是餓死,一是被迫打工捱到七老八十,有違其「懶惰」本性。
於是他拍案而起,入行揸的士,而且「斬斷懶根」,變得非常勤力,「每月開足30日工,每日揸12個鐘」。如此搏命之下 ,月入2萬多元,扣除開支和家用,平均每月可儲蓄1.75萬元。但他坦言,「這麼勤力,只是為了日後可以懶」。
的哥把每月的儲蓄全數用來買滙控,由始至終只買一隻股票,而且不論股價高低,定期每個月買入(未知他是否採用「月供股 票計劃」)。之所以選擇滙控,皆因在他定下此「大計」之時(2006年),滙控仍是香港人心目中非常穩健的「大笨象」 ,被視為「有買貴,冇買錯」,甚至有父母「每年送一手滙控畀仔女做生日禮物」。
不幸的是,在他開始吸納時,滙控股價高企於150元水平,其後遇上金融海嘯、青姐灑淚、世紀供股等風波,股價曾下插至 33元,供股價更低至28元。不過他當時累計投入的本金有限,即使total loss也只是輸掉一兩年儲蓄,心理壓力未致太大。據他透露,在滙控供股前他只持有5200股,市值約20萬元。
他當然有參與供股,並堅持繼續每月買入,令股數愈來愈多,直到上月終於達到4萬股,市值約260萬元;按2015年股 息51美仙計算,每年可收息約16萬港元,平均每月有1.3萬港元落袋。
這位的哥自言生活十分慳儉,與母親同住「頹樓」(估計為公屋或自置舊樓),至今未有拍拖,手機仍在用Nokia,興趣只是砌模型、打機、打波,每月開銷不多。所以他覺得,如果每月可收息1.3萬元,已足以達到其「勤力是為 了懶」大計,不枉辛辛苦苦揸的士11年,今後可以「做毒L,唔校鬧鐘起身,日日打機,上網,打波」。
時下年輕人流行所謂「財務自由」目標,意即憑着儲蓄和投資,令淨資產達到一定水平,每月帶來穩定的被動收入(如租金、 利息或股息等),足以維持生活,之後便可退休去也,逍遙自在生活。這位的哥可謂達到最低門檻之「財務自由」,每月收入 僅夠自己一個人基本溫飽。人各有志,本文無意評論這種生活態度,只想探討他的理財方法。
「一注獨贏」視乎股票是否生性
事實上,其理財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鏡之處,甚至跟畢非德等「股神」所提倡的理念近似。首先,他選定了滙控便全心投入,歷 經狂風暴雨也沒被「震走」,持股長達11年至今,實屬長線投資典範,很多自稱「價值投資者」都未必做得到。其次,他每 月不問股價固定買入,這就是「平均成本法」,好處是股價愈跌,可買得愈多;惟有如此,其持股才可由「世紀供股」前的5 200股增至目前的4萬股。最後,他每月堅持努力工作及慳儉儲蓄,帶來穩定的可投資彈藥,同時沒使用孖展等槓桿,亦值 得追求「財務自由」的打工仔學習。
然而,其他投資者就算做齊上述三點,也不一定成功,事關「一注獨贏」很視乎所買的股票是否「生性」。舉例說,假若這「 一注」由2006年開始買騰訊(00700),當時股價僅10元,計及後來「一拆五」,現在升至相當於1055元,升 幅逾百倍。如果的哥同樣採取「平均成本法」,每月投入1.75萬元買騰訊,至今約可持有16萬股,市值3376萬元, 比現時身家(約260萬元)高出12倍,足以豪華式退休。當然,若他買的是騰訊,可能早於2011年、淨資產達到30 0萬元時便決定退休,根本食不到之後的升浪。
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位的哥「一注獨贏」買滙控亦未算最差選擇。假設他平均每個月投入1.75萬元,至今本金總額為23 1萬元,較目前市值(260萬元)約有13%利潤,還未計歷年股息。假若他買的是雷曼債券,或者其他大藍籌如利豐(0 0494)和思捷(00330),那就坎坷了,有排都未能退休。
滙控昨瀉5%,這位的哥賬面身家單日蒸發13.8萬元,幸好每股派息維持51美仙不變,他每年仍可收取約16萬港元股 息。綜觀他的理財經歷有很多正確之處,但在上月正式「退休」之後,退休收入講求穩健和多元化,避免食驚風散,今後或需 適度調整「一注獨贏」模式;否則touch wood再來一次金融危機或世紀供股,恐將要無奈「東山復出」,重操故業。
高天佑 tyko@hkej.com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11月 1, 2016
172 閱讀
(2016-11-01 東網)
(原文網址: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61101/bkn-20161101181420259-1101_00842_001.html)
「粗口有五大將軍......」人稱Ben Sir的歐陽偉豪教粗口教得街知巷聞,教書令人拜服,原來投資亦有獨到之處,一路走來「樓換樓」,成功將400方呎單 位「升呢」成半山逾千方呎豪宅;而「生化博士」曹宏威本與投資毫不相干,但因幾次誤聽「貼士」中伏,令他領略到投資還 需依靠分析,始與太太雙劍合壁,重征股海。
----------------------
●Ben Sir:樓換樓住千呎豪宅
「好似外匯、股票咁,係一啲數字,毫無真實感,但樓係見到得、摸得到,仲可以即場去睇。」講起買樓,現任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的Ben Sir迅即眉飛色舞,如數家珍,而他獨愛「磚頭」,其實亦有一段故事。
話說Ben Sir年方24,即被家人催促買樓,惜他硬頸,偏拗父母意,直至他親眼見證樓價於80年代大跌後,竟可反彈兼大升,始 發現家人講話有理,「當時跌到千幾蚊呎,竟然升得番,真係唔講得笑,就發現買樓呢個遊戲玩得過」,於是購入筲箕灣一個 價值90萬元的單位收租。
4年過去,筲箕灣物業升值,加上與女友「拉埋天窗」,Ben Sir將物業售出,扑槌買入柴灣杏花邨一個800方呎單位,樓價逾500萬元,但當時的Ben Sir投資樓市仍屬新手。
直至97年金融風暴,樓價大跌,Ben Sir的杏花邨未能獨善其身,但唯獨某區抗跌力之強令Ben Sir咋舌。「當時見到堅道單幢式物業又舊又殘,冇一樣嘢好過杏花邨,但抗跌力竟然咁勁,於是喺到諗,唔同個區真係咁 重要?」他如夢初醒,把心一橫賣出杏花邨單位,搬與家人同住,日日揭報紙,勢要搬進半山。皇天不負有心人,列拿士地臺 新盤開賣,Ben Sir以不足400萬元購入單幢式物業的單位,一住便是10年。
Ben Sir其後「韜光養晦」,終於一晚--「喂,老婆,買樓喇」。08年金融海嘯,樓價重挫,西半山輝煌臺一個400方呎 單位僅售320萬元,但Ben Sir仍然「漫天殺價」,由320萬元直劈至300萬元以下,他亦由揸一層樓變成揸兩層樓。
後來列拿士地臺單位「升番上幾開心嘅價錢」,Ben Sir決定售出,自租銅鑼灣單位,另一單位繼續收租,但因着「有罪就係身痕,有錢就係罪」。Ben Sir再度心郁,終吼中一個雍景臺千呎單位,價值1,250萬元,超過預算50萬元,他費煞思量,豈料這一想,令他後 悔至今。「只係過咗4日,佢咁就賣咗喇,只係差50萬元,你咁都唔同我講聲,係咁話唔得唔得......」
自此一役,Ben Sir換樓心意更堅,四處格價,更售出輝煌臺單位「All in」,最終以1,300萬元購入雍景臺低層單位,揸兩層樓又變回揸一層。
Ben Sir總結,大跌市時一定要買樓,且要揀啱地區,首選半山物業;建議年輕人早接觸投資,多作準備;而一路走來機會甚多 ,何以金融才俊朋友都捕捉不到時機,自己卻能不斷「升呢」。他表示,「係因為我有時間研究,人哋玩車玩股票,我就將幾 廿年精力都放係樓,機會嚟到就可以最快作出決定。」
---------------------------------
●曹宏威:夫妻合作 緊記三「不」
投資除了「要做」事項,亦有「不做」事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高級講師的曹宏威投資屢次「中伏」,昔日購入息 率奀的儲稅券,遭人訕笑;近年於老友飯局收料後小注某股,不料暴跌,他苦口婆心奉勸一句--「唔好受人影響!」
曹宏威投資作風穩健,年輕時儲錢為上,每月可儲7成月薪,若非公務,絕不旅行。「你話我聽旅行有咩好去先,睇風景,上 網大把,我連新加坡都未去過。」他更笑言,當年與女朋友往美國留學,兩人平日花費不多,偏租房子貴,於是他提議女友「 不如結婚,咁就可以一齊住。」
他「獨沽一味」,主要將財產放在銀行收息,後來受人慫恿,將所有資產購入儲稅券,豈料息率反不及銀行,雖不至蝕錢,但 就被人笑作笨蛋;近年,他於一場老友飯局中,聽到「貼士」,當時雄心壯志,花費唇舌與太太解釋,最終決定入市一試真偽 ,換來的是股價暴跌。
於是他領略到,投資時須緊記三「不」,不要三心兩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受人影響。
現時投資,他與太太分工合作,自己「睇大局」,分析全球政經局勢,閒時與朋友組成的「咖啡黨」分享心得,太太則留意股 票細節、動手操作。以能源股為例,他以前便研究太陽能,雖然知道技術進步有限,但因為太陽能板可鋪置的面積增加,自然 可產生的能量相應增加,加上留意到內地積極發展潔淨能源,故特別看好能源板塊。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2016年8月24日
(原文網址: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60824/mobile/bkn-20160824190414634-0824_00842_001.html?refer=hn2)
【on.cc東網專訊】熱愛砌高達模型的70後S身穿灰色Tee配牛仔褲,打扮與一般打工仔無異。不同的是,他除了隨身帶 備砌模型的工具,家中收藏過百隻高達模型外,其股票戶口亦藏有8位數字的資產,名副其實的千萬隱形富豪。未夠40歲, 每年已有逾50萬股息收入,令人羨慕不已。他卻笑指:「如果可以揀,用身家交換十年青春,返老還童我都願!」
不願上鏡的70後S,現年36歲,大學畢業後投身社會,打工兩年,做過船務文員、銷售員等,2003年有感香港創業成 本低,決定跟朋友一起創業闖天下。「拆夥前收入4萬至5萬元1個月,做到而家one man band月入都有18萬元。」
他工作數年後累積到一筆資金,於是開始投資,「2005年?陣用十萬元買股票短炒,例如?控(00005)、思捷環球(00330)、載通(00062)(前身為九巴)都買過。之後又玩期權金,去到2010年尾資產大約升到去500幾萬元,當中100萬元係股票賺返?,其餘都工作儲?。」
身家短短五年間由10萬元滾到500萬元,重點不再於他炒股功夫了得,而是努力工作的回報。事實上,他曾一舖輸掉60 萬期權金,「2011年的資產愈來愈高,再玩期權風險太高,所以開始留意高息股。由2012年開始就投資高息股,只買 兩隻:交通銀行(03328)同埋建設銀行(00939)。」
他表示,當年以500萬元投資交行,價位於8元左右買入,以股息率5厘計算,一年已收27.8萬元股息。雖然股息回報 可觀,但回望2012年至2014年中的交行,股價一直徘徊在4至6元,價位近乎跌了一半,惟他見跌就買,且本著長線 收息的想法,與股價「鬥長命」。
直至2014年,他將部分交行沽出,並轉移資金於5.01元買入建行,當時其投資金額已近乎1,000萬元。「沽交行 買建行有三大原因,首先當年交行股價高於建行一成;建行走勢跟大市同步,且交行波幅大,擔心突然急跌;建行股息亦比交 行多。」
隨?港股大時代及後期股災,70後S的身家急漲又急跌,戶口帳面一度蒸發300萬元。不過,他愛食息的投資策略從未改變。 今年年初,再用300萬元買入建行,現時建行的股票資產已達到1,150萬元。回顧過去4年投資高息股,他總共收了1 70.8萬元股息。
他稱:「當投資係一個project,而財務自由就係project?終點。例如建行2015年度的股息有58萬元,平均一個月4.8萬元,慳?洗而家都可以退休。」他解釋,每月住屋租金1.5萬元、父母家用1.3萬元、小朋友開支8,000元,每月都有1.2 萬元盈餘,當中尚未計算其太太做生意,每年儲蓄達70萬元。
為免令自己生活「??緊」,他計劃未來3年額外儲蓄300萬現金,另最近向證券行進行股票抵押,借貸300萬元買入價值250萬元的美國公 司債及60萬元黃金ETF的勒束式組合。他表示,借貸利息為1.5厘,債券孳息率高達6至8厘,違約風險亦只是3%,故認為借貸投資美國公司債 博得過。
然而,70後S從未考慮買樓收租做到財務自由,現時仍租樓住。他解釋,「從自住角度睇,兩公婆每月有近30萬現金流, 買樓睇需要,但唔急住入市;從投資角度睇,物業投資回報低。再者,道義上,物業係生活必需品,唔好用?蝦人。」
70後s未夠40歲已成為千萬富豪,並寫網誌《70後與80後,兩個小小生意人》,記錄自己踏入財務自由之路。他猶如 《陀飛輪》一歌的主人翁,「用我尚有,換我沒有,其實已用盡所擁有。」他坦言,願意用身家換取十年光陰,再一次青春過 ,可惜光陰一去不復返。
----------
●高資產人士要睇風險
70後S投放千萬元在內銀股,計劃全力收息渡過下半世。不過,投資難免遇上風險,專家提醒,要懂得分散資產才能做好防 風措施。
凱基證券執行董事及研究部主管鄺民彬表示,雖然港股估值不高,然而環球市場存在波動性,不能將所有資產單一放在股票上 。他指,投資前要先留意個人的風險偏好,股票比重可以較大,但亦須投資商品,如黃金作對沖之用。
至於選股準則方面,他建議買入指數成分股或資產折讓較大的地產股,高息股及科技股亦是心水之一。他認為,70後S只投 資內銀股,取態較高風險,「內銀股跟經濟周期好密切,大家都擔心國內經濟放緩;且內銀?壞帳問題仍係另一隱憂。所以買高息股無妨,但最好買商品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