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高sir, 曾在賣方及買方機構工作過, 對新股及半新股有深入研究
DP 張貼文章
2月 16, 2019
686 閱讀
筆者對上一次寫文預測大市是在去年10月15日,指數在25000點附近,當時標題為 "港股A股已近中長期底部",去年的文章節錄如下 :
"同樣地,筆者去年亦指出,A股的走勢在2017年2020年都不會好,因為正在洗盤築底,在此階段A股並不會有運 行,但過程中亦會有一至兩次大型反彈,而筆者相信這反彈亦將於本季出現。另外,A股現在距離中長期底部並不遠,與年線 BOLLINGER BAND 的中線,即20年平均線,相差大概10%。考慮到目前內地經濟較差和外圍因素不佳,A股有可能要有雙底,甚至三底。 慶幸的是,無論A股或港股市場,目前普遍傳統紙媒,網媒或自媒的觀點都是偏淡,與2008年金融海嘯前頗為不同,當年 除了憧憬大陸北水GOGOGO之外,還有亞洲股神 "四叔"唱好,不久之後就出現10000點的暴跌。筆者非常留意不同媒體/KOL的觀點,當然亦知道內地經濟基調走差,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最大及最長的經濟不景氣,但大市往往不會在經濟轉好的時候 才見底,正如個股亦不會在所有利淡消失時才見底一樣。筆者認為,這次在30000點高位時未有太過一面倒唱好,加上近 期跌至25000點時,又有一些瘋狂唱淡的觀點,例如: 港元與美元將脫鉤,大陸經濟爆炸等,都令筆者感到安全。"
筆者於去年9月底及12月底的講座,都有提及此觀點,當然亦提到筆者最喜歡的本地地產股和內銀股,到目前為止,本地地 產股表現不錯,但內銀股則一般。但筆者是次要作出另一個預測,就是2019港股 先上後落 M形市。
DP 張貼文章
藥明生物在CRO業內,是全球排行第五的明星公司,而且在前五里是增速最快的。未來五年中國市場活力十足,複合增長率預期有34.8% ,藥明超過同行的增速還將持續。
在中國市場藥明生物具有壓倒性優勢,2016年市佔率48%(二至七名合計32.7%)。 2017年,藥明生物又有新動作:
引入了新的生物藥研發及生產技術,加速全人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抗體的發現,助推新藥研發進程。
十二月份,藥明全球最大使用一次性反應器的cGMP生產基地投產,30000升產能是原產能六倍。
藥明生物全方位、一體化的生物藥發現、開發和生產服務平台,對標的是阿里巴巴!做平台旱澇保收,確定性幾乎是100% 。
足以預見的是,藥明生物未來的網絡效應會更強(合作對象越多,平台能力越強大)。
在這個化藥向生物藥換軌的時代,一屁股穩坐在稀缺標藥明生物上,高枕無憂呀。
對於藥明生物是一家優秀公司,甚至偉大的公司,我不否認。但值不值364倍P/E?我覺得值得商榷,理由很簡單:
不談估值,光談稀缺性、確定性就是強!
DP 張貼文章
筆者雖然一向是港股的"長期大好友", 但去年8月曾預測 "2018年大市將在1月初繼續飆升,相信將突破歷史高位32000點,但估計全年高位會在第一季出現,其後三季反 覆向下,但全年指數不會下跌太多",大家在GOOGLE 搜尋 "新股博士" 便可找到筆者去年的預測。筆者今年又提及過,彌明生活百货(8473)上市意味港股會出現暴跌,很多戰友不明白個中原因,筆者亦不便於在文章中道出所有重點,因為這牽涉中港兩地政經代理人 的脈絡關係;當然,出現暴跌的時間點有些微偏差,但這並不影響筆者對自身分析框架的信心。
同樣地,筆者去年亦指出,A股的走勢在2017年2020年都不會好,因為正在洗盤築底,在此階段A股並不會有運行, 但過程中亦會有一至兩次大型反彈,而筆者相信這反彈亦將於本季出現。另外,A股現在距離中長期底部並不遠,與年線BOLLINGER BAND 的中線,即20年平均線,相差大概10%。考慮到目前內地經濟較差和外圍因素不佳,A股有可能要有雙底,甚至三底。慶 幸的是,無論A股或港股市場,目前普遍傳統紙媒,網媒或自媒的觀點都是偏淡,與2008年金融海嘯前頗為不同,當年除 了憧憬大陸北水GOGOGO之外,還有亞洲股神 "四叔"唱好,不久之後就出現10000點的暴跌。筆者非常留意不同媒體/KOL的觀點,當然亦知道內地經濟基調走差,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最大及最長的經濟不景氣,但大市往往不會在經濟轉好的時候 才見底,正如個股亦不會在所有利淡消失時才見底一樣。筆者認為,這次在30000點高位時未有太過一面倒唱好,加上近 期跌至25000點時,又有一些瘋狂唱淡的觀點,例如: 港元與美元將脫鉤,大陸經濟爆炸等,都令筆者感到安全。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牛熊市的轉角點,總會有一些新打手出現,只是近年較常出現在YOUTUBE等平台,只要你能知道他們背後的金主,便知道他們的動機。
DP 張貼文章
筆者上週分享的"倍升股"心水出街後,有些已經爆升,其中春泉產業信託(1426)升了40%,對於REITS股份絕對是十分驚人的升幅,另外文中提及的其他中資股在過去一週表現亦不錯,比如西部水泥 (2233)及中國飛機租賃(1848),當然筆者是看中線的,所以各位讀者在未來一兩年便知道筆者的準確度。上週的文章提到,筆者基本上全面看好內銀和本地 房地產這兩個板塊,本週將談談內銀。
大行普遍唱淡
筆者觀察到,超過50%的大行和中資券商對內銀的看法都很悲觀,這與筆者的看法完全相反。例如:建銀國際認為,內地銀 行業的盈利增長在今年上半年達到峰值,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11%,淨利潤同比增長6%。由於資產收益率下降和新資產品 質惡化導致淨息差下滑,可能導致2019 年盈利增長面臨下行風險。他們預期,由於資產收益率下降,淨息差將持平。下降的利率如貨幣市場利率、債券收益率和銀行 貸款利率都對內銀不利。
另外,羅兵咸永道分析15間AH內銀股上半年業績,發現整體資產持續增長,但同比略放緩,淨利潤亦繼續改善,惟大部分內銀的資產回報指標則為失色,例 如淨資產收益率(ROE)下行。
建行民行或較佳
但是內銀是有好的一面,大部分內銀受惠於貸款發放速度加快和淨息差擴張,上半年業績持續改善,撥備前經營溢利按年平均 增長14%。其中建行的撥備前經營溢利,較去年下半年更增長28%,其90天逾期佔不良貸款66%,反映資產質素高於 同業。民營銀行方面,以民行(1988)和招行(3968)較好。
另外,內地正加大力度開放金融市場,吸引更多外資參與,A股的投資者結構起變化,有望推動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而若A 股交投有改善,亦有望令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減輕依賴貨幣政策刺激手段,讓市場發揮自我調節能力,機制漸趨成 熟,對整個內地金融業都有益處,內銀股的非利息收益前景展望亦可得益。
隨着MSCI明晟指數增加A股比重,除非有不可臆測的重大不利消息進一步打擊宏觀經濟,否則A股現水平再跌機會不是沒 有,但空間不會大,若有好消息出現,屬權重的內銀股有望帶動市況嘗試收復失地。
DP 張貼文章
2017年個股推介 – 聯想控股(3396.HK)
還有一個月就踏入2017年,中港兩地縱有深港通等利好消息,但市場亦已反映不少,加上港股目前牛熊真假難分,「買股 不買市」較為明智,筆者這次會全方位介紹一隻值博率較高的個股
- 聯想控股(3396.HK);看完全文後相信你們會認同它在2017年有不錯的投資價值。
1. 背景及基本面分析:
誠如大家所知,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992.HK)的母公司,並同時是神州租車(699.HK)和神州數碼(861.HK)等上市公司的策略性股東,其餘投資的業務廣泛,有金融丶農業丶食品丶化工丶能源材料丶私募股權基金等。
特別要指出的是,旗下正籌備在2018年上市的拜博口腔,拉卡拉及正奇金融等,在收入和利潤都有快速的增長;以正奇金 融為例,其2016年上半年的淨利潤按年增長143%至人民幣5.78億元。可以預期,聯想未來分拆上市的這批公司, 在接下來一兩年有較大誘因交到「好成績」,有望令聯想的業績造好。
另外,聯想早前公布,將旗下主要佈局在二三線城市的地產業務以近140億人民幣 (相當於稍高於1倍PB的估值) 出售予融創中國(1918.HK),意味著消除了內地樓市下行的風險。
大家可能不知道,聯想控股去年6月上市時的招股價為42.98元,截止11月27日的股價是18.68元,潛水幅度達 到57%。彭博綜合券商預測,聯想控股2016年PE約7倍,預期PB約0.64倍,估值相當便宜。
當然,在港股市場,會有較大的「綜合企業折讓」和「控股公司折讓」,但筆者認為,現價實在未能反映聯想控股未來幾年的 增長潛力,而且只要籌碼越趨集中在「中資」手中,這些折讓可以收窄甚至消失。(詳見籌碼分析)
你又可能會問,為何公司不進行回購?原因是聯想去年IPO發行股比已為聯交所要求的最低上市流通比例,因此沒有辦法做回購。不過,考慮到聯想未來幾年分拆業務上市的項目,以及 日後放售的項目,將能釋放的價值,會慢慢反映在股價上。(詳見管理層分析)
最後,聯想董事長柳傳志多次在公開場合派「定心丸」,指對未來幾年的業務和近年的投資項目有信心,相信股價長遠會造好 。
2. 技術分析:
聯想控股自去年6月29日上市後,股價一直下跌,到了今年6月20日見底,最低見16.74元,其後三個月跟隨大市展 開了升勢並形成了上升軌,呈「一底高於一底,一頂高於一頂」的態勢,但10月及11月走勢轉弱。
以週線圖作分析,聯想的10週線於8月底時升穿20週線,為今年的首次,但目前等待買方的動態加強。形態上,聯想過去 半年形成大圓底收集,目前正等待突破,中線來說,股價有望在2017年年中前上探今年年初的橫行區,約在23.5元附 近,估計屆時需要一定時間消化沽壓,並可視為造圓底的右柄。2017年底有望重回30元水平,較現價升幅超過50%。
3. 籌碼分析:
聯想控股在去年上市後,內資股佔83.37%,H股則佔16.63%,其中1.51%是社保基金的持股。
83.37% 內資股的組成如下: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29.04%)
北京聯持志遠管理諮詢中心(有限合夥)(20.37%)
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6.97%)
北京聯恒永信投資中心(有限合夥)(7.55%)
柳傳志及其他聯想控股管理層 (9.44%)
首先,最大股東是「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佔29.04%;而「北京聯持志遠管理諮詢中心」和「北京聯恒永信投資中心」 兩者都是聯想系管理層以外的近千位員工持股,合佔27.92%;泛海控股則是由內地「大孖沙」盧志强掌舵,持股達16 .97%,至於柳傳志及其他高管持股合共9.44%。
從內資股的組成,我們可以看到聯想由高管到中層,以至前線員工都有持股,合共持股近40%,而且中層以及前線的持股比 例不少,這能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聯想的經營業績。另外,泛海的盧志强在多個行業都有巨大影響力,且與 柳傳志的關係深厚,相信對聯想未來數年的佈局都有幫助。總結而言,內資股的股東都是「同路人」,在低於招股價42.9 8元減持的可能性並不高。
H股
H股方面,去年上市時,社保基金持股有1.51%股權,相當於H股約9%;其餘的包括24名基礎投資者,包括中外資的長倉基金,國企以及中港富豪,佔H股的一半。筆者從聯想控股的內部人士得知到,當時的基礎投資者有部份在減持,還有一部份「不動如山」。
從3月1日到11月27日的這段期間,成交股數達到約2億股,佔H股總數約60%,撇除短線投機者的成交量,相信還有一定數量的止蝕盤和減持盤未完成,這亦配合上面提到基礎投資者和錨 定投資者依然持股的比例。
究竟這些止蝕盤和減持盤何時賣光??? 筆者估計在明年2月至3月,原因是有部分基礎投資者不是在年中,而是在年尾才進行write-off,變相他們在明年年初才會在side pocket賣掉聯想控股。
最後,從盤路分析籌碼,筆者觀察到,最近數月的買盤較多來自中資券商,亦常有「中國投資信息」的經紀牌號6999的身 影,估計較多中資基金和國內投資者買入。展望「深港通」正式開通後,會有更多中方資金買入,有利聯想控股的股價表現。 沽盤方面,近期較多是大型的prime broker盤,在19元以上的沽壓很大,估計是基礎投資者或錨定投資者的side pocket沽盤。
小結: 從籌碼面看,聯想控股中短期還有不少沽壓。
4. 管理層分析:
眾所周知,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在中國商界當中獲得廣泛認可,是受到廣為認可的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之一。在國內 四大富豪圈子中,都有柳傳志的影子,其中泰山會以及中國企業家俱樂部都是柳總當主席,可見其江湖地位之高。這些不但能 將幫助集團吸引潛在業務及投資夥伴,帶來潛在投資機會,同一時間亦容易套現或放售旗下項目。(從其上市時的江湖好友都爭相成為基礎投資者已知)
此外,聯想擁有一支年富力強的管理團隊,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在投資、融資、企業運營及管理方面能力互補,密切合作逾十年 ,相信能夠高效地制定和執行戰略,推動成長。除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先生外,其餘核心管理層均有矚目的成績。其中,總裁朱 立南創立君聯資本,將其打造成了業內領先的風險投資基金;副總裁趙令歡將弘毅投資打造成了業內領先的私募股權公司。
在內部管理方面,柳傳志更是高手中的高手,出了多本書講解其領導和管理的哲學,被內地商界譽為「中國企業教父」。柳傳 志的強項是建立遠、中、近期的戰略目標,並制定可操作的戰術步驟,分步執行;而朱立南的強項則是帶隊伍,透過規章制度 、企業文化、激勵方式,最有效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保證戰略的實施。兩者配合之下賦予了聯想控股特殊而有效的管理文化 基因。
小結: 聯想控股現價未能反映管理層的優勢。
總結:
目前聯想控股股價只有18.68元,相當於總市值440億港元(H股佔73.2億元)。無論是從基本面或管理層分析,都能發現聯想控股目前的價值被低估。
其實,內地大型民企除了BAT外,聯想控股肯定亦是10大之一,成為未來主導中國產業發展的超級企業財團。
大家心裡只要問一個問題,堂堂的聯想控股只值440億港元? 只要清除基礎投資者的沽盤,明年肯定大有作為。
風險因素:
1. 聯想旗下的PC 及智慧手機的業務未來增長將逐步放緩。
2. 由於投資企業分佈多個不同行業,因此集團面對不同行業、市場及監管風險。另外,複雜的業務架構增加集團有效執行管理制 度的難度。
3. 集團若干資產的估值方法極具主觀性,所確認的資產公允價值可能被市場低估。
=========================
筆者制筆時並不是證監會持牌人士,可能隨時買賣上述提及的股票長倉。
風險披露聲明:證券交易的風險證券價格有時可能會非常波動。證券價格可升可跌。買賣證券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 能會招致損失。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自 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人無關。投資者應審慎,並在作出其投資決定時僅應視本網頁為眾多考慮因 素之一。本文所提供的建議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作者合理地認為所提及的資料在公佈時是準確的,但並不保證「包括明確或 暗示」該等資料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