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丘健和 張貼文章
6月 26, 2019
374 閱讀
明報 A22 | 觀點 | By 丘健和 2019-06-26
一場《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促使不少政府官員、建制派議員都紛紛出來,宣稱要修補社會撕裂、做好民生工作、重視年輕人 問題云云。
觀乎過去多次反修例遊行,除了不少中產及專業人士之外,「90 後」、「00 後」青年更是反修例的主力軍。或者有人會問:這批「90 後」、「00後」青年人,已經是在五星紅旗及紫荊花旗下成長及接受教育,為何他們的離心以及對內地的不信任,往往比「 70 後」、「80 後」來得更嚴重?
「與青年同行」是本屆政府的施政綱領,並提出了「三業三政」:致力解決青年學業、事業、置業問題,包括增撥教育資源及 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等;以及鼓勵青年人參政、議政、論政,包括成立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改組青年發展委員會、設立「青 年委員自薦」機制等。
雖然這些舉措無疑比起歷屆政府來得積極,然而卻未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就是當局仍然將青年視作一個「問題」去解決。主事 官員仍未能放下「家長式」、「官本位」心態,不懂換位思考,自然招致他們的反感。
林鄭「家長式」心態 明顯不合時宜
就以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以自己「身為人母」為例子,指出「作為母親,不想縱容兒子的任性行為」。作為一 區之首、一名公僕,應當謙卑用心地聆聽各方面的意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反觀這種擺着「家長式」架子的心態,很明顯 是不合時宜。
誠然,香港的確存在青年向上流動困難的問題。然而,過去最令青年關注的議題,包括高鐵撥款、國教科事件、政改方案,甚 至這次反修例風波,都是涉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政治問題。如果只是單純地從民生角度出發去為青年紓困,恐怕未能對症下 藥,甚至事倍功半。
政府不必急於「派糖」讓利,相反要「以青年心辦好青年事」,以青年的角度出發,主動走入群眾,了解他們的訴求是什麼, 並提升他們對社會政策的參與度,以及建立既符合一國兩制,而又切合已發展地區的發展論述。方向對了,再慢也能到終點; 方向錯了,再快也只會愈走愈遠。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讚好
3 讚好
高扬, 稻穗小編 和 另一個人 讚好
丘健和 張貼文章
6月 20, 2019
330 閱讀
明報
A19 | 觀點 | By 丘健和 2019-06-19
政府於上周末宣布暫緩修訂《逃犯條例》,然而未能平息民憤,翌日引發更多人參與反修例遊行,面對群情洶湧,特首林鄭月 娥終於向市民致歉。是次修例令香港陷入自回歸以來最嚴重的管治危機,特區政府應當深切反思,並在今後的施政貼近民意, 方能挽回公眾的信心。
回顧修訂逃犯條例爭議,港府一來求成過急,縱使面臨法律界以至社會大眾的質疑下,仍不惜快刀斬亂麻,但求及早通過修例 ;二來誤判形勢,對本地民意輿情缺乏充分的評估,令修例一再被污名化,最終令反對聲音一發不可收拾,社會撕裂程度比2 014 年佔中期間更為嚴重。
本屆政府自2017 年上台以來,社會民情逐漸回復溫和理性,過去藍、黃陣營劍拔弩張的局面已不復見,緣何在過去半年內急轉直下?「風起於 青萍之末」,問題的核心在於本港社會的結構性矛盾未能有效解決,修例只是宣泄民怨的導火線。觀乎過去數次大遊行,參與 的主要是青年、中產及專業人士,也是社會最躁動不安的一群,政府應當對症下藥,從根本上疏導民怨。
以今次修訂逃犯條例為例,反對派提出「反送中」口號,反映出陸港矛盾的特點:市民對內地產生偏見(諧音送終),以及希 望與內地保持區隔(視中國為他者),與其說人心尚未回歸,倒不如說港人對內地不信任所致,這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 因。
香港750 萬人口當中,大都是國共內戰至改革開放前逃港潮的第二、三代,他們已經是土生土長,甚少接觸內地,對國家觀念甚為模糊 。即使在回歸後,特區政府盡力補救國民身分認同的短板,然而主事官員及建制派議員,對國情仍一知半解,政策文宣不接地 氣,效果往往走樣變形,為排外右傾民粹風氣提供滋長溫牀。
其次,政府在今次修例過程中,為求在議會「數夠票」通過,只因應商界要求而兩度微調方案,卻對民間的質疑視而不見,加 劇市民對政府「重商輕民」管治手法的不滿,折射出階級矛盾日漸尖銳。
香港雖然處於全民就業,然而隨着經濟全球化,收入分佈從「欖球形」轉向「啞鈴形」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拉闊,中下階層及 年輕人向上流動慢,甚至出現中產向下流的迹象;加上樓價租金居高不下,他們想創業、置業愈來愈遙不可及,難免對未來產 生躁動不安。反觀「居廟堂之高」的官員不僅做不到「憂其民」,有時甚至道出離地言論,更令大眾反感。
調整利益格局 檢討管治失效因由
必須強調的是,以上數點只是結構性矛盾的冰山一角,它們環環相扣,日積月累。要從根本上走出困局,關鍵在於政府能否認 清問題所在,如何合理地調整利益格局,認真檢討及反思管治失效的因由。中央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綱領中,提出按照效 率及公平原則調整利益格局,去打破近年國家發展面臨的僵局,正好為特區政府帶來啟示。
港人須明白到,只有加強對國家的影響力,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作出貢獻,才是守護一國兩制的不二法門,而不是畫地為牢, 盲目對抗;並須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國家的視角思考未來的出路。如果這道結打不開,香港的路只會更難走。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