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事評論員、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
陳錦雲 張貼文章
(2020-01-16 陳錦雲 原載於紫荊論壇)
2019年,香港青年和國民教育問題備受關注。國民教育或者愛國教育問題需要長時間去解決,但香港青年的發展空間問題 ,2019年2月國家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無疑就是目前最好的答案。中央和廣東省政府已經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 照顧到港澳青年和各類人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乃至就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要。有眼光的家長也應鼓勵子女加強對 相關政策和實際情況的了解,為未來開拓更寬的出路。更重要的是,政府層面應該更積極推動香港社會掌握大灣區的機遇。
住房問題是香港和港青之痛
受困于土地開發的重重障礙和困難,香港人一直受住房問題困擾,青年人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積累不少社會怨氣,產生 反政府情緒。香港社會的財富分配安排似乎也沒有給中下基層市民帶來甘露。劉遵義教授曾撰文指出:雖然每個人都從全球化 中受益了,但在自由經濟體制下,市場是不會給輸家補償的。各國各地區政府的責任,就是對經濟全球化的成果進行再分配, 確保每個人都能受益。但包括香港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都尚未這麼做,導致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準不升反降,同時也 導致了收入和財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鼓勵香港青年人才認識、投入大灣區
香港特區政府和內地有關方面,應該更多地走入社區,走近青年。筆者特別建議,政府官員要多去公共屋邨走走,甚至去蹲點 ,因為那裡住著接近一半的香港基層市民。公共屋邨裡有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包括離婚單親家庭、老弱病殘和長期病患、家 庭糾紛和暴力,當然還有貧困。筆者認為,官員應該更多地下基層、到現場辦公,解決居民實際困難。香港特區政府可以聯合 內地城市,一起推動「大灣區政策說明會」之類的活動,走進香港的大學校園,走進屋邨廣場,走進專業團體,去解說,去宣 講,去帶動社會氣氛,去解答疑惑。比如之前港人在內地生活很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是上網——無法使用Gmail,Facebook,WhatsApp,看不到香港電視台,等等,這些問題目前已經逐漸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但相當多香港市民並不了解這一情況。
在政府多做工作的同時,筆者建議香港青年人自己也要詳細閱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理解透徹,結合並發揮個人所長,服 務當地(你想去落地發展的城市和社區)所需,在當地幹出一番事業。
以內地升學為核心逐步擴大服務
特區政府可以從服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讀的港生切入,力爭在生活、社區管理等方面為他們提供配套,讓港人慢慢適應、從 而更好地融入、習慣內地的生活。
其中廣州由於粵語比較通行,香港學生很多,僅暨南大學一家就有在校港生超過5,000人,還沒算上畢業生。另外,中山 大學、廣東中醫藥大學等也都是港生大戶,再加上在廣州及附近城市工作的港人,數量可觀,應該有相當留下發展的潛在需求 。香港特區政府可以進一步和廣東省政府合作,共同發展住宅提供給港人居住,也可以參考內地「人才房」的一些做法,比如 先租給他們若干年後,達到一定的社會貢獻(比如成長為高層次人才、或繳交一定數額的稅款等)後,可以獲得房屋的業權, 以增強吸引力,鼓勵港人留在當地打拼。關於港人住房所產生的經費問題,可以由粵港雙方政府協商,共同合理承擔。
僅暨南大學一家就有在校港生超過5,000人,還沒算上畢業生。圖為暨南大學校園
如果香港特區政府與內地有關部門坐下來商量,應該還會有許多好方法能夠服務好香港青年和其他市民在大灣區的工作和生活 。如何結合好目前香港特區政府的「大灣區辦公室」和駐內地各省市的辦事處,互相有機地配合起來,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和執 行力量。
從短期「做客式交流」到融入當地生活
再來看看香港青年與內地的來往情況。目前特區政府推動的各種交流項目,大多以短期為主,頂多是一兩個月的實習項目。這 些極短期交流活動只可以讓港人港青初步了解內地社會,卻無法讓「一國兩制」下與內地社會資訊十分隔離的港人切身體會中 國內地社會的狀況,特別是「一國」之下內地同胞的思維模式、行事方式、生活習慣、語言習慣、人際關係等等。簡單一句話 ,就是港人難以走進內地人的生活圈和朋友圈,無法做到了解,更遑論理解包容。
「一國兩制」的「一國」顯然是最重要的,對香港青年更是重要。我們可曾想過,從小沒有在內地成長經歷的香港青年,他們 顯然無法乃至無緣擁有內地同齡人那樣真摯的國家情感。比起短短幾天的交流團,讓香港青年人回到內地讀書升學是很好的途 徑,大學期間,香港青年可以在內地生活四年,全面感受內地社會的風土人情和價值觀。然而,目前的情況是,缺乏畢業後的 配套安排,難以讓香港人才繼續在內地發揮所長,在祖國大地上發展事業。
除了去內地讀書,特區政府還可以多舉辦較長時間「沉浸式生活體驗」的交流考察活動。筆者建議,可以與各城市地方政府合 作,選拔香港青年人才到內地基層掛職,比如擔任城市街道辦事處主任的助理,乃至農村村長助理,深入理解內地社會問題和 辦事方式,讓香港青年透過在實際環境中了解中國內地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難題,並發揮聰明才智協助處理解決或提出解決方案 建議,更重要的是可以實際掌握內地社會的辦事方式和文化習俗,大大有利於他們將來在內地開展事業。
香港一部分青年人所關心的可能不只是「住房」、「向上流動」等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價值觀的問題,比如「言論自由」、「 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等。但在對國家缺乏實際認知的情況下,思考中國內地和香港社會、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 發展,容易缺乏大局觀,往往無法照顧到整個國家複雜的情況,無法因地制宜。對這類香港青年人來說,「沉浸式生活體驗」 或掛職計劃就很適合,他們可以藉此到中國內地的社會裡面去,去接觸社會實際問題,去發揮才幹,去創新創業,為自己、為 家人、為當地社會創造價值,創造美好未來。我想,青年朋友們將會得到他們在香港無法施展的空間和收穫。
無論社會如何折騰,大家冷靜下來想想,香港和香港青年的最佳選擇,就是結合國家發展的大勢。有見識、為子女著想的家長 ,應該及早為子女做好心理和知識準備。對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來講,推進香港青年、香港市民回去大灣區生活、工作、學習 、創業,需要突破許多障礙,但這是一件對「一國兩制」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工作,必須去衝破困難。中央政府實際上已 經推出了許許多多的便利措施,包括推出港人在內地的暫住證等等。2020年,期望更多的香港青年和家庭在更廣大的祖國 大地上找到安心之處、安家之所。
作者係香港時事評論員、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