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小編
經由 在 9月 14, 2016
(|)
336 閱讀
(2016/5/22 蠻族勇士)
香港曾經有過壯麗的輝煌時刻,它以彈丸之地,引領了整個東亞的經濟和文化。從19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它都是當之 無愧的東方之珠,皇冠上的寶石,熠熠生輝。然而此後它開始走下坡路,它的產業經濟一蹶不振,文化更是只能用荒漠化來形 容。香港人將這種前後差異歸結為“回歸”,歸結為大陸政府對它的粗暴干涉。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顆東方之珠的隕落,真的是因為大陸政府的封殺嗎?回歸之後,中國連續三任領導人,真的嘗試過狙擊香港嗎?當年索羅斯 未能完成的做空香港的任務,中國政府代替他完成了嗎?在香港的沉淪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到底是不是一種歷史的 必然?本文將以近四十年來翔實的產業經濟數據,論述這個城市各支柱性產業的崛起和衰落,闡釋興衰的軌跡。並將站在歷史 和文化的角度,講述香港人民,是如何在殖民之中堅守廣府文化,又如何在崛起之後背棄廣府文化。這個堅守和背棄的過程, 也就是香港從興旺走向衰敗的過程。
--------------------------是以為序
第一章 崛起
1970年之前,香港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殖民地,經濟規模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英政府的港督這個職位,簡直就相 當於是流放。當年度香港的GDP僅38億美元(按照當年匯率計算,以下各年同),此後香港的經濟突飛猛漲,到1980年,暴漲到288億美元。10年 時間,其經濟規模暴漲了約7倍。這種恐怖的發展速度,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的任何一個城市都是望塵莫及。大陸各主要城 市的發展速度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大致是每3到4年經濟體量翻一番,而香港卻實現了不到兩年翻一番的奇跡。這黃金十年 ,奠定了香港產業經濟的基礎,此後整個香港,都在吃這十年的老本,一直吃到現在。為了更清楚的說明問題,我們往前看1 0年。1961年香港的GDP是15億美元,相對於1970年的38億美元,10年時間的增長率僅1.5倍,這種經濟增長速度其實也不算慢,但相對 於黃金10年而言,實在是乏善可陳不值一提。
數據需要對比才能說明問題。1980中國最大最富裕的城市上海,以1147萬人口創造的GDP僅為311億人民幣,以當時美元對人民幣匯率1:1.49計算,約208億美元,人均GDP僅1800美元。而香港以506萬人口創造的288億美元GDP,人均高達5700美元。無論是經濟整體規模還是人均值,香港均遠遠的超越上海。大陸人民在當時對著香港,只剩下流口 水的份。香港人民在當時的驕傲是有道理的,這種驕傲令其長期保持對大陸的心理優勢,即便是後來
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與英國的管理政策變化有關。從1971年開始,港督不再由英國殖民官員擔任,轉由真正 的政治官員擔任。英國開始重視香港的經濟與民生,不再容忍當地秩序混亂官員貪腐,它開始將現代制度與文明引入香港,建 立一個真正的現代化都市。這期間的標誌性事件是: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被香港人稱為“香港社會發展的基石”,享受 了無盡榮譽。廉政公署這種監督部門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這種巨大效用,香港人只不過是將一個時代轉變的記憶投射到了廉署 身上罷了。成立廉署,是香港從一個下等殖民地,轉變為一個現代文明城市的標誌。
1980年後香港經濟仍然高速發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1990年其GDP為769億美元,相對於1980年又增長了167%。2000年其GDP值為1691億,相對於1990年的增長率為120%。這種增速雖然比不上1970年代的黃金10年的增速,但也算很 不慢了,尤其是在其經濟規模已經很大的情況下,能取得這種增速,也是非常好了。即便是在當時改革開放的中國,從一窮二 白開始發展,能達到這種增速的城市也不多見。然而此後香港的經濟增速迅速放緩,到2010年,香港的GDP規模為2289億美元,較2000年僅增長了35%。這種增速較前30年簡直就不能看。再之後其經濟形勢每況愈下,2 011年香港的GDP約為2491億美元,2012年是2624億美元,2013年是2730億美元,2014年上半年是1351億美元, 預計全年也就是2800億左右。這基本上已經沒有增長性可言了,隨時都能掉入負增長陷阱了。
鑒於香港經濟失去增長性,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這與它1997年回歸的時間點大致相同,香港人因此將自己的衰敗歸 因於大陸。香港人忘不了自己曾經的輝煌,忘不了他們曾經那種奇跡般的崛起。在香港人心目中,他們在1970年代因為建 立現代文明制度而輝煌起來,那麼他們在2000年之後的衰弱,當然也是因為制度方面的原因。這是多麼淺顯易懂的邏輯啊 ,猛地一眼看過去,簡直無可辯駁,就算是再沒文化的香港人都能看懂。大陸的制度,當然比不上大英帝國。老牌的資本主義 強國,完善的判例法律體系和龐雜的海洋文化體系,想想就令人激動。大陸有什麼啊?社會主義法制就是個笑話,儒家文化早 就被自我閹割和批鬥了無數回,這要是不把經濟衰落的黑鍋扣到大陸政府身上,那恨不得都對不起自己。
然而,真相往往不是表面的那麼簡單。香港經濟失去增長性的理由,與大陸政府毫無關係。香港人在80年代之後徹底放棄製 造業,這才是他們衰敗的主因。
第二章 苦果
根據香港統計局的公開數據,1980年,香港製造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值比值約42%。這個時刻是香港製造業的 巔峰時刻,代表行業為紡織、玩具、塑膠。這三個行業全部為基礎型輕工業,並在全世界範圍內處於數一數二的地位。如果香 港繼續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走下去,那麼它有可能像此後的韓國一樣,向上遊發展,發展出強大的重工業,然後更有機會向下遊 發展,走上科技研發之路。然而這個時候香港開始放棄製造業。港島的企業主們開始逐步將廠房內遷到內地,並滿足於最簡單 的三來一補,不再進行任何產業升級。到1990年製造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值下降到約30%,到1995年就下降 到約20%,2000年是12%,到了2010年,已經僅僅只有3%左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業人口的絕對數,19 80年香港製造業工人總數約100萬,而2010年僅10萬出頭。香港的本地製造業至此幾乎是死了個乾淨。
至於被稱為香港驕傲的金融保險業,這個真的說起來都是淚。確實,金融保險行業占香港GDP的比值不低,2012這個比值為16%,比製造業的3.6%要高得多,但就業人數少得可憐,僅21.4萬人,比製造業 的從業人數多不了幾個人,占香港275萬總就業人口的比值也僅僅只有7.8%。這個行業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個城市。
認真說起來,目前支撐香港的最大產業,竟然是進出口貿易行業及旅遊相關行業(零售及住宿餐飲業),2012年進出口貿 易行業就業人數55.4萬,零售行業就業人數27.2萬,住宿及餐飲業就業人數28.3萬,加起來一共達到111萬的 水準,占了香港總就業人口的40%。產值方面,進出口貿易和零售行業加起來創造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5%,而住宿餐飲行業則占3.6%。40%的人口,創造了不到29%的財富。這大概就是苦逼的香港年輕人的出路了 。在香港的製造業衰亡之後,幹幹貿易,做做售貨員和酒店的服務生,這種更低級,更沒有出路的行業,就成為香港市民的無 奈選擇。製造業好歹還能升級,還能從輕工業走向重工業,走向高科技,相關從業人員的收入還能隨時水漲船高。而貿易和旅 遊服務,大概就只能苦逼一輩子。這叫驕傲的香港人情何以堪。
順帶提一下香港地產行業,2012年其創造的增加值大致占香港GDP的6%,就業人口也僅僅只有12萬出頭,雖然這個行業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其實在香港的經濟活動中,並沒有占到什麼地位 。
至於香港在大陸開辦的港資工業企業,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根據香港工業總會2012年發佈的調查報告,港資企業最為集 中的珠三角地區,正面臨全面的勞工緊缺,缺口超過15%,與此同時,其經營成本普遍上升了15%。港資企業面臨困境的 原因非常簡單,經濟學界人人皆知,香港業界也從不諱言:港資企業的技術水準太低,盈利空間非常有限,因此工資開得很低 ,無法吸引工人入職。港資企業基本上不會投入技術升級成本,更不用談什麼研發了。在歐美產業回流的今天,低端的港資企 業首當其衝,死得也是最快。
對於香港為何要在1980年後放棄發展製造業的問題,很難有一個簡單的答案。19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開始啟動 招商引資。香港人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他們將簡單的工業生產線搬遷到內地,圈占大量的土地,招聘內地優質而又廉價的 勞工,用最簡單的方式掙起了大錢。然而他們自此就停步了。他們不再有任何產業升級的欲望。他們躺在過往的成績上睡起了 大覺。由於經濟的慣性,他們還能再輝煌幾年,但是從他們放棄製造業開始,他們的衰亡已經註定了。我的問題在於:為什麼 ?勤勞的香港人為何要放棄實業,開始沉迷於所謂的金融和地產。明明這兩個行業並不能養活一個人口總數達到700萬的城 市,養活其中275萬的就業人口。這兩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行業,加起來也就是30來萬人的就業規模罷了,這已經是香港這 座城市所能達到的極限了,足以讓它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了。要想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增加以10萬計的就業崗位,連香港 政府都不敢想。指望金融行業引領一個700萬人口級的大都市的未來?那是中國愚蠢的中西部城市的市長們才會做的中國夢 ,比如成都和西安的領導們沒事就叫囂自己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也不知道他們這種人口達到千萬級的城市,打算讓多少人就 此實現就業。即便是大陸市長們心目中像神一樣存在的新加坡,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製造業,石油 化工和精密加工行業甚至屬於國際一流水準,第二產業占GDP的比值,長年保持在20%以上。
香港原本只是個小漁村,它的人口主要是是由珠三角各地聚集而來,它的文化,原本是典型的廣府文化。廣府文化的精髓,是 低調和務實,廣府人有著創辦實業的熱情,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產業,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百年字型大小,是廣府人骨子裏的夢 。這種實業熱情激勵著香港人,當大英帝國放開了對香港的殖民管制,讓它走上文明之路的時候,香港人的創業欲望爆發了, 他們創造了1970年代的經濟奇跡。10年時間經濟增長7倍,這種速度足以令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經濟體仰視。然而此後香 港開始融入英國文化。英帝國對香港懷柔的結果,是香港人也開始放棄對英國文化的抵觸。英國的制度與文明流入香港,同樣 衝擊著傳統的廣府文化。在短短的十餘年內,熱衷貿易並厭惡實業的大英帝國文化就完成了對廣府文化的清洗。
英帝國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卻逐漸變得厭惡實業,討厭生產,它曾經在全世界有著無數的殖民地, 但它從未將其中的任何一個建成為工業基地。它只喜歡從事最簡單的貿易,最基礎的買賣,最原始的交易。產業空心化是籠罩 在英帝國頭頂的魔咒,而在香港人接受了英國文化後,這種魔咒延續到了香港人身上。看看香港的富豪家族吧,沒有一個從事 實業。李嘉誠、霍英東之流,他們擅長的是買空賣空,是騰挪轉移,是在資本市場上的長袖善舞。但他們不能生產出哪怕一個 螺絲釘。
香港人在1980年年代吞下了這枚產業空心化的苦果,他們就註定要在21世紀付出代價。而這種代價,令驕傲的香港人始 料未及。香港人的未來,就在於他們將如何消化這枚苦果。
第三章 未來
香港的年輕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絕望,在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城市長大,他們的人生前景灰暗得令人窒息。去碼頭當搬運工, 去商場當售貨員,去飯店洗盤子,是4成香港的年輕人必然的選擇,除此之外的其他職業選擇也好不到哪里去。運輸業容納了 17萬就業人口,汽車維修、水電工等商業服務行業提供了總共35萬的就業崗位,全是低端服務業職位。香港的年輕人不可 能再有夢想,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都沒有任何意義。來大陸發展?接受了大英帝國文化並以此為傲的香港人,與大陸人之間的 差異之大,從兩者站立的姿勢都能看出來,根本就無法相融。連兩地之間的演藝明星都無法和平共處,沒事就打架,還能打死 人,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了,相互之間看到了恨不得直接往對方臉上吐唾沫,吐了一口還想吐第二口,後面還有一堆人排隊等 著互吐。就這麼大的文化差異,說啥大陸與香港之間實現交叉就業,純屬扯淡。在這個事情上沒有對錯。文化的形成過程不以 個人意志為轉移,香港人徹底拋棄低調務實的廣府文化,接受大英帝國好逸惡勞的那一套紳士文化,其中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畢竟人家都被英國佬虐了上百年,到了70年代突然被懷柔一把,要是這都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對英國佬感恩戴德言聽計 從,那簡直對不起人類基因裏服從霸權的天性。所以算來算去,香港的年輕人完全就沒了前途。這幫絕望的年輕人,終於嘗試 發出自己的聲音,向這個操蛋的世界發出無奈的?喊。
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政治上香港再怎麼改,能逆轉它產業空心化的趨勢嗎?能給它的年輕人帶來就業崗位嗎?能讓絕望的 香港人重新獲得希望嗎?這顆因為自己拋棄了製造業而隕落的東方之珠,它的前景到底在哪里?它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香港問題的核心在於:它沒有腹地。任何產業都需要腹地,需要消費人群,需要新生的勞動力,需要廣闊的市場,而香港沒有 。閉關鎖島,自給自足,將自己從大陸隔離開來,會讓香港死得沒有翻身的餘地。香港的製造業死亡,固然有著港人厭惡實業 的社會心理作祟,但香港本身缺乏腹地,也是促成惡果的客觀因素。製造業需要腹地,服務行業也需要腹地。港口物流行業就 不說了,哪怕是醫療行業,要掙錢的話也需要廣大的客源,這些香港本身都沒有。期待香港重新把製造業搞起來,那就是癡人 說夢,如今之計,只能是讓香港把服務業搞出來,讓整個中國成為香港服務業的腹地。香港的現代化醫療體系如果可以面對整 個中國大陸的市場,那會有多麼大的空間?能解決多少就業?中國的病患們原本再有錢也只能在逼仄的大陸醫院受氣,現在有 機會去香港享受五星級服務,有啥醫療糾紛都有成熟的法律體制解決,至少不會在手術臺上死得不明不白,那多少錢都願意去 啊。到今時今日,僅僅只需要提供一項向大陸兒童注射合格疫苗的服務,就能解決十萬級的香港人的就業。再加上國際法律服 務、高端保險服務、現代教育服務等等,將原本低端的服務行業升級。原本只能做做自由行遊客的零售生意,現在把生意往大 了做,將這些高端服務業覆蓋到整個大陸。那近百萬只能扛包洗菜的香港年輕人,以後有機會進入這些高端服務業,面對13 億人的市場,想想都令人心潮澎湃。這個目標要實現起來,起碼沒有硬體上的難度,啥都是現成的,只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 規模就行。現有的醫生數量不夠,慢慢招聘和培養嘛,我們又不是要一天之內建成一個羅馬城,至少有了一個發展方向,讓香 港人不至於那麼絕望。只要有了希望,有了目標,那所有問題都能解決。
然而最麻煩的,就在於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融合問題。文化上的差異就不多評價了,最起碼兩地之間要能實現自由往來。現在去 一趟香港,麻煩得要命。我都不說取消港澳通行證這種事了,好歹實現不限時通行吧,不用卡著時間非要出關吧。擔心大陸人 民去香港搶了為數不多的就業崗位,這純屬香港窮屌絲們的杞人憂天,要真能融合了,你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優勢,那對比大陸 強的不是一點半點。香港律師們對國際法律的熟悉程度,可不是土鱉的大陸律師能比的。到那時候,擔心被搶掉工作機會的, 根本不是香港人,而是滿身奴氣的大陸人。只要你香港人願意,至少在醫療、法律、保險、教育這些個高大上的服務業領域, 可以橫掃整個大陸,沒有敵手。至於大陸的窮人跑到你香港來爭搶洗盤子的職位,那就算了吧,有所得必有所失,你就當是可 憐大陸人,把這些職位都讓出來唄。更何況,哪怕是低端工種呢,大陸的窮人一時半會的也未必真能搶得到,這些個小雇主們 可都是從骨子裏不信任大陸仔的,讓你洗盤子還怕你偷偷在懷裏藏幾個呢。等雙方的信任慢慢建立起來了,你香港的高端服務 業早就橫掃全中國了。
融合,才是香港的出路。我不敢說這條路一定能走通,但這是希望。而像現在這樣,狂烈的與大陸對罵,只能讓香港產業空心 化的勢頭愈演愈烈,令其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至於融合能不能完成的問題,就讓這一代的香港學生來回答吧。他們作出的選 擇,將決定這個城市是繼續隕落,還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