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小編
經由 在 12月 6, 2018
(|)
248 閱讀

(2018-12-5 翟文婷 藍洞商業ID:value_creation)

 

騰訊正在調整身姿,應對新戰局。但因為體形巨大,不可能一步到位,好比鏡頭裏的慢動作播放。連接這些分解動作,一定程度上就能看清,騰訊轉型產業互聯網的開局。

 

一個不能忽略的現實是,互聯網正在集體實施B計畫。流量見頂,資本遇冷,產業互聯網和To B成為這個冬天最有溫度的兩個名詞。

 

帶頭者是騰訊。

 

2018年9月,騰訊以組織架構調整的形式,宣佈醞釀已久的轉型動作。馬化騰對外發聲,“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想像一下,身處風暴中心的巨人,為應對新戰局而調整身姿。但因為體形巨大,不可能一步到位,好比鏡頭裏的慢動作播放。

 

從C到B,太多人想知道,騰訊的陣型與打法。

 

一位美元基金合夥人告訴「藍洞商業」,關於產業互聯網,騰訊正在逐步明確,哪些自己做,哪些投資。

 

拿到騰訊投資的B2B公司創始人則透露,騰訊主動找上門,雙方如何在相關垂直領域展開合作。“他們還是做基礎的連接”。

 

騰訊自己的動作更快。負責醫療數位化的團隊規模超過400人,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之前,騰訊醫療健康事業部就已經成立。馬化騰在多個場合提到覓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這是除微信支付外,騰訊首個參與醫療核心“診療”環節的產品。

 

連接這些分解動作,一定程度上就能看清,騰訊轉型產業互聯網的開局。

 

親自下場

 

騰訊正在鎖定產業互聯網的根據地和進攻點。

 

前不久,馬化騰書面回復《新京報》,“騰訊最優先的是聚焦在一些我們能做而且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雲。這是騰訊To B業務所有產品的出口,新成立的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會基於騰訊雲進行資源分配。服務端、終端的雲化,內部管理的線上化,這被認為是最好的生意,而且只屬於阿裏、騰訊等巨頭。

即便沒有此次業務重組,騰訊雲的攻勢也足夠猛烈。尤其在2017年,騰訊雲價格低到業內認為差不多是“白送”,而且還能提供增值服務。

 

一個企業級雲服務商的創業公司曾在雲南丟失一單,挖角的正是騰訊雲。

其實兩家提供的服務差別不大,但騰訊答應幫助對方搭建一套企業級內部社交軟體,這是一般創業公司做不到的。

 

雲服務,騰訊最大的敵人是阿裏。

 

阿裏巴巴2019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阿裏雲當季收入56.67億元,同比增長90%;而騰訊在2018年Q3財報中首次披露雲服務收入,今年前三個季度收入為60億元,同比增長逾一倍,環比為兩位數百分比增長。

 

兩大巨頭還在重新排兵佈陣。11月26日,阿裏雲事業群升級為阿裏雲智能事業群,集團CTO張建鋒兼任總裁。不論人與事,在集團層面的權重都被提升。

 

騰訊9月底的那次調整中,雲業務沒有單獨成立一個事業群。CSIG掌門人湯道生在接受介面採訪時解釋,將雲業務放在CSIG,是更進步的組織形式,是以行業客戶需求為中心做的調整。雲基礎設施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再往上則涉及到多個產品融合。

 

除雲之外,騰訊親自下場的第二層業務是基礎連接,比如企業微信。

 

消費互聯網是八爪魚式的橫向延伸,產業互聯網則天然縱向深入,把無數夫妻老婆店之間互聯網化沒有意義,上下游各個環節被打通,這個行業才會發生改變。

 

一位拿到騰訊投資的B2B公司創始人告訴「藍洞商業」,騰訊正在跟他們研究,如何解決產業鏈條的連接效率問題。快速找到對方,溝通更有效率。“B跟B的溝通不像C端用戶之間,什麼都可以聊,他們都是基於商業行為。”

 

流通行業依靠差價為生,這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價值。作為在流通產業浸潤10多年的老兵,上述企業負責人認為,如果騰訊推出類似“快消版QQ”的產品,能幫助B端消除資訊鴻溝。

標準化工具是騰訊的首選,但註定無法做深。尤其在流通環節,那些占山為王、掌握行業核心秘密的玩家才敢說,“我們要做行業基礎服務提供商”。因為背後涉及物流、倉儲等服務,不同行業之間壁壘極深,騰訊並不具備這樣的履約能力。

 

馬化騰也態度明確,“合作夥伴能實現的,應該儘量用好他們的資源和力量,讓合作夥伴發力,我們提供支持。”

 

他甚至沒有用“賦能”的說法,認為那樣太高調,“助手”一詞更適合。

 

湯道生的姿態擺得更低,他把CSIG視作重新創業的團隊,從零打造產品,一步步切入客戶服務的市場,“挺拼命,挺辛苦”。

 

實際上,騰訊在B端並非沒有根基,觸角早已深植零售和醫療。微信支付是最好的杠杆。騰訊行走江湖,靠的是行業解決方案。

 

馬化騰解釋,“像微信,就是希望從底層的小程式、公眾號、支付再加上社交廣告、雲,提供一整套基礎工具給各行業,這是我們在產業互聯網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以醫療為例,騰訊在醫療健康方向有三個著力點:電子健康卡、醫保支付等基礎設施;騰訊醫典服務和醫學AI解決方案。

 

其中,醫療雲是底層能力,在此基礎上按需定制醫療資訊化解決方案;移動醫保支付也是一個切入點,目前在全國數十個城市上線200多家醫院。醫學AI產品還處在臨床預試驗階段,並未商業化。相應的團隊主要集中在CSIG事業群,包括醫療健康事業部、醫療資訊產品團隊,以及醫療雲團隊。

 

激進投資,但會更難

 

10月中旬,一位美元基金投資經理看上一家供應鏈服務公司,兩人之前有過交集,就在他把專案推薦給合夥人時,騰訊搶先一步。他滿眼遺憾,“這樣我們的機會就比較小了。”

 

另一位VC合夥人同樣表示,今年騰訊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激進,甚至“未來不排除整合並購。”

 

馬化騰給《中國企業家》的書面回復中提及騰訊投資的變化,證實了外界的判斷。一,投資範圍有一定擴大,未來會加強產業互聯網的投資。二,強化升級投後服務。

 

騰訊投資產業互聯網沒有脫離原先的邏輯,基礎通用業務親自下場,垂直行業應用層選擇投資。

 

不同之處在於,C端市場,騰訊投資失手的概率很低,創業者無法拒絕騰訊龐大的流量。但這個投資策略恐怕很難平移到產業互聯網。To B公司相對垂直,不必燒錢,沒有成熟的顛覆套路。資金優勢,不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問題來了,巨頭的作用是什麼?

 

9月26日,藍淩宣佈獲得阿裏巴巴釘釘的數億元戰略投資。要知道,這是阿裏追求4年的結果,知情人士稱,“之前阿裏一直投不進去。”原因很簡單,這家公司是OA領域的老大,行業滲透率足夠高,核心客戶都是國內頂尖公司,輕易難被替代。

一位To B創業者今年幾乎同時被騰訊和阿裏找上門。他們此前跟微眾銀行、騰訊征信有過合作。因為在這個細分賽道,他就是頭號玩家。巨頭想有所佈局,必定繞不過去。

 

這是產業互聯網的普遍現象。與To C玩家一擁而上的情景不同,To B專案分佈在不同細分賽道,老大很容易被識別,且輕易難被撼動。

 

面對同一家公司,阿裏和騰訊表現出來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阿裏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你在其中能幫他起到什麼作用。他的整體規劃是什麼,行業如何變革,甚至能夠一眼望穿終局。騰訊不然,他更關心企業自身發展如何,未來收入怎樣,沒有讓企業融入體系的想法。”

 

最後,考慮到保持客觀中立角色的必要性,這位創業者沒有做任何選擇。

 

實際上,拿到巨頭投資的To B專案不在少數,只是比較低調,不願對外披露。公開信息顯示,騰訊已投資東華軟體、銷售易、易久批、知道創宇等眾多To B企業。

 

一位拿到數輪融資的To B公司創始人委婉地表達,投資人在戰略層面對他的幫助非常有限。儘管如此,當BAT其中一家感興趣時,他沒有拒絕。“畢竟是巨頭,先拿了再說。”

 

已經拿到騰訊投資的創業者,鼓勵他的戰略投資人積極出手,“每個垂直行業都應該投一家,這些公司能幫助騰訊戰略落地,否則光有連接也沒用。”

在他看來,全球產業互聯網只有在快消、生鮮和藥品行業能夠誕生超級大公司,騰訊的投資佈局也必然離不開這三個領域。而且他堅稱,騰訊像消費互聯網投資那樣,在做賦能。

 

但此賦能與彼賦能背後的意義全然不同。To C公司起飛靠流量,To B沒有那麼簡單。

 

連接只是第一步,小B對雲、支付等服務需求強烈。往往是巨頭負責提供貸款資金,行業中堅角色提供業務和風控數據。每個鏈條環節不可割裂。

 

正是基於類似的案例,投資人和創業者猜測,未來騰訊不排除並購整合被投公司的可能性。

 

 

To B焦慮是個偽命題

 

2018年,全民診斷騰訊,To B能力弱、投行化等聲音不絕於耳。但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卻給出不一樣的觀察和判斷。

 

他們的共識是,騰訊對To B業務的理解並不存在認知誤區,戰略方向,基本格局,垂直機會在哪,都沒有判斷錯位。

 

至於外界質疑騰訊B端的技術能力,更被認為是偽命題。9月底的組織架構調整,騰訊成立技術委員會,CSIG與TEG(技術工程事業群)會加大技術共用。

 

湯道生否認騰訊沒有To B基因,“如果你相信基因就會相信進化,騰訊恰恰是一個不斷能夠進化的組織。”

 

一位與騰訊有業務往來的B2B創業者認為,騰訊轉型To B,最大的挑戰是企業文化。文化決定一家公司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騰訊骨子裏崇尚個人自由,以創意為主。”

 

同樣是企業版溝通工具,釘釘的“已讀”、“釘”功能是考慮管理者的訴求,不允許員工設置免打擾。這在企業微信是不可能看到的。

 

換個視角,阿裏做To C踩過的坑,就是騰訊轉型To B最好的鏡子。

 

從淘寶旺旺時代,阿裏對社交的野心始終不死,他們同樣意識到關係鏈和流量的重要性。支付寶與微信幾乎同時開發紅包功能,思路完全不同,一個是“討紅包”,一個是“發紅包”,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支付寶高層承認,即便當時他們做的同樣是發紅包,效果怎樣很難預估。

 

但也有人給出不同的評價,美圖創始人吳欣鴻就辛辣地指出,“騰訊很狼性,馬化騰看上去很溫文爾雅,但是真的很狼性,看准的東西都一定要做,無論是重兵打造,還是外部投資、收購。”

 

轉型To B只是戰術,更多理性聲音分析,從互聯網公司升級為技術公司才應該是騰訊的願景。

 

2012年左右,騰訊內部就有聲音討論,應該完成這樣的升級動作。據說,有高層曾當面建議過馬化騰,他得到的答復是,“騰訊還是聚焦在連接一切。”

 

連接本身也是技術,但在上述高層看來,騰訊應該把這一目標明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這是騰訊當前的願景。

 

20世紀90年代末,貝佐斯就聲稱,亞馬遜是一家技術公司,而非零售商。當時,這是個聽上去一廂情願的想法,亞馬遜的利潤主要靠賣商品所得。

 

貝佐斯四處抗議,轉身則低調開發搜索引擎,招徠技術專家並授予他們隱蔽性的頭銜。此後,亞馬遜站內搜索對穀歌廣告收入形成巨大威脅,AWS橫空出世,亞馬遜才無可爭議地成為貝佐斯一直夢想成為的技術公司。

 

這個夢想始於在今天看來毫不起眼的書內搜索工具。但貝佐斯說,“你必須從某處開始,爬上第一座小山,就能從山頂上看到下一座山。”

 

To B就是騰訊腳下的第一座山。

稻穗小編
互聯網的下半場,一個重要戰場是產業互聯網。稻穗也想做~~
施建祖
產業互聯網是趨勢,相信騰訊可以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