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小編
經由 在 11月 6, 2018
(|)
187 閱讀

(2018-11-5 卡卡東  港股那點事)

 

1

艱難的一年

 

今年註定是中國汽車行業異常慘烈的一年,自從6月汽車銷量增速轉負以來,已經連續3個月為負,在去年購置稅減免因素形成的高基數下,今年4季度的汽車的銷量大概率更加難看。10月的銷量數據還沒出來,但是乘聯會已經提前放了風聲:10月的銷量會更差!

 

 

資本市場上今年各種汽車股也是一路下跌,申萬汽車行業指數自年初已經下降了34%,本人的精選汽車行業自選股大部分時間也都是整片整片綠油油,在推什麼票什麼跌之後,老闆終於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小X啊,年輕人就要多嘗試,不要一直局限在一個行業,你去看下機械行業吧,面無表情地我說了一個‘好’字就退下了,然而我的心裏是充滿了無盡感動的,一個設身處地為員工找臺階下的好老闆,你是願意給他賣命的!

 

 

由於汽車銷量增速放緩和放開外資限制等因素,零配件股票在今年都經歷了慘烈的殺估值,40倍的殺到20倍,30倍的殺到十幾倍的比比皆是。

 

2

寒冬綻放

 

 

9月,銷量前三十的車企中,有19家銷量下滑;前十車企中僅有3家取得同比正增長。然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吉利取得的成就才更加耀眼。9月銷量同比增長14.2%,自年初以來累計增速為37.3%。旗下有博越、帝豪、帝豪GS、帝豪GL、遠景、遠景X3、遠景SUV等幾乎穩定月銷過萬的爆款車型。

 

 

根據吉利汽車18年的半年報,上半年收入537億元,增長36%;淨利潤66,7億元,同比增長54%。而2018年上半年吉利銷量(包括領克)為766630輛,同比增長44%。

 

銷量增速高於收入增速,說明單車價格在下降,而利潤增速高於收入增速,說明經營效率在明顯提高。

 

吉利方面稱,其業績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其產品組合(即高利潤車型占比較高)及經濟規模有所提升。

 

 

3

“越是美麗,越是危險”

 

在這樣一個汽車行業整體明顯踩刹車的背景下,銷量大幅逆勢增長,而且在單車均價下降的情況下,利潤增速大幅領先於收入增速,吉利半年報近乎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然而經驗告訴我們,看似完美的事物,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危險。

 

吉利半年報發佈的次日,以汽車零部件讀者居多的蓋世汽車網上,一篇《吉利發佈上半年財報:淨賺66.7億元同比大增54%》的文章迅速成為10萬+的爆文,本應該迎來讀者們對自主品牌崛起的讚不絕口,然後評論中卻是幾乎清一色的對吉利壓榨供應商的聲討,任何一條聲討吉利的評論都引來大量的點贊。在我之前的幾次與零配件公司交流時,對於吉利的這種行為,我早有耳聞,不過在仔細的搜索相關資料多方打探之後,我還是對這種惡劣的整零關係感到震驚。以下是來自兩篇10萬+文的評論區截圖。

 

 

無論是整車製造和零配件生產都屬於重資產行業,零配件廠商在為某款車型供應部件時,需要經歷設計、開發和製造等過程,由於前期研發和模具的巨大的投入,同時因為評估供應商的流程複雜耗時很長,一般整車廠和零配件供應商的關係比較牢固,在一款車的生命週期裏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模具開發的費用有時由整車廠商承擔,有時則是供應商承擔,然後通過量產將這筆費用在一段較長的時間進行分攤。

 

在這裏我先簡單介紹下壓榨供應商的幾種手段:

 

拖欠供應商貨款:比如吉利向部分供應商開出“60-90天賬期+180天承兌”的要求,這就等於免費佔用了9個月的貨款。

 

開二供:首先整車廠商找到一家零配件供應商,說你給我這款車開發個前大燈吧,模具費用你承擔,事成之後,我這款車以後的大燈供貨就交給你了。供應商算了之後感覺可以接,於是投入了大量資金設計圖紙,開發模具。整車廠在拿到設計圖紙之後,又找了另外一家供應商,說你給我照著這個圖紙給我製造大燈,注意這裏是盜用了之前供應商的知識產權。由於二供無需承擔開發費用,他們可以提供更低的報價。不久後,整車廠找到一供說,你看二供報價比你低,你也要降低價格,不然就滾蛋吧。由於一供巨大的投入,使得他們不能說退出就退出,於是咬著牙堅持。然而由於一部分量被二供拿走,這樣一供能拿到的量就會大幅減少,成本也會上升。

 

要求很高的年降:一般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生產工藝的成熟,供應商供貨的成本會逐年下降,因此整車廠會要求供應商每年按照一個固定的比例降低價格,然而吉利要求的年降過於苛刻,大大壓制了供應商的利潤。

 

品質扣款:吉利會以品質款的名義扣押供應商的貨款,比例在10%左右,這筆資金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很大一筆錢。

 

……

 

吉利的應付賬款占營業收入比重最高

 

 

以上種種,本質上都是缺乏契約精神的表現。

 

吉利作為自主品牌龍頭,巨大的銷量是他擁有絕對議價權的基礎。有人說供應商搶著去給吉利供貨,給吉利供貨使得他們有能力去講故事,這完全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市場行為。“為什麼吉利這麼黑,你們還要給他供貨”。我只能說這個行業供應商太多了,多到你沒法想像。另外一條自動線的投資少則百萬,多的上千萬,再加上人工、管理、物流等等,想撤退並不容易。

 

然而根據調研表明,吉利的供應商中,正在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景。過度壓價使得優秀的供應商無利可賺,選擇離去。二流的供應商捨不得放棄這個大單,通過使用廉價的材料以次充好,來應對過高的年降等。

 

過分注重價格,可能會導致長期成本的上升。有人說吉利的新車只能在剛上市的前兩年買,因為後面的車零部件都是小作坊供的貨。供應商能力不行的直接後果就是車的品質下降,召回維修成本上升,口碑下降從而導致銷量下降。

 

作為整車廠商,有兩種利潤是不可持續的,壓榨員工和壓榨供應商。供應鏈繃得太緊的話,早晚是要出事情的,尤其對於像汽車製造這種對供應商要求非常高的行業。通過降低成本維持利潤的高增速存在上限,而過度降低成本導致品質下降則會適得其反。

 

世界著名的零部件供應商,大多都是從整車廠中發展出來的,電裝和豐田、現代和摩比斯、偉世通和福特、德爾福和通用等等曾經都屬於一個整體,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在同步開發、零配件供應等方面做到一體化,關注長期的最優而不是短期的價格。豐田的精益生產要求零存貨與及時供應,這就需要和供應商的緊密配合,只有大家都有的賺才會長期合作。

 

供應鏈的戰爭,最後的贏家一定是供應鏈管理的贏家。

 

 

4

不要指望著購置稅減半

 

“不要指望著購置稅”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購置稅減半不一定會有,第二個是我認為,就算真的有購置稅減免,對車市的拉動效果有限。

 

近幾日,受到將要推出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的刺激,大量資金湧入汽車板塊,吉利、廣汽、長城近三天都有超過10%的漲幅,而在A股港股汽車板塊躁動之前,老外似乎就提前聽到了風吹草動,海外汽車股也都紛紛發力,不過讓我納悶的是1.6L以下小車子購置稅減半,寶馬豪車企業為什麼會大漲,因此市場上傳言這次減稅有可能是針對2.0L以下的。

 

 

老實說,我認為購置稅減半再來一次作用不會太大:

 

一輛售價10萬元的汽車,如果按照正常10%購置稅,需要繳納8620元;如果減半,則只需繳納4310元。計算公式為:車價/(1+增值稅率)*購置稅率

 

歷史上,我們曾經有過兩次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時間分別是2009-2010年和2015-2017年。

 

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次減半: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期間,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施行減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政策,2010年開始按照7.5%徵收,自2011年開始1.6升及以下車型的購置稅稅率由7.5%恢復至10%。

 

背景: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下半年汽車銷量出現大幅下降,當年狹義乘用車銷量增速為7%,相比於臨近年份30%左右的增速,車市著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次減半: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施行減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政策,2017年開始按照7.5%徵收,2018年恢復至10%。

 

背景:2015年6月,乘用車產銷月度同比數據自2008年12月以來第一次出現了產銷雙降(不考慮春節月份),當月乘用車銷量下降1.8%,此後7/8兩個月銷量分別下降5.9%、1。5%。(注:此處乘用車指狹義乘用車,包括轎車、SUV和MPV,下同)。乘用車銷量下降的原因目前看主要有:多年銷量高速增長形成的高基數;6月12日在達到頂點後,股市轉熊,財富效應導致購車放緩。

 

 

購置稅減半政策的效果:

 

第一次購置稅減半對車市的刺激效果非常明顯,2009年狹義乘用車銷量增速大幅增長47.2%,第二年購置稅為7.5%時,增速為34.4%,購置稅2011年恢復正常後乘用車增速大幅放緩,這說明該政策有效提振了消費者需求。

 

第二次購置稅減半政策從2015年10月1日開始,2016年狹義乘用車增速為17.6%,2017年為2.7%。相比2015年,購置稅的減免仍然有提振需求的功效,但是當我們為了應對車市低迷第二次開出同樣的處方時,效果卻沒有上一次那麼明顯,而且2017年狹義乘用車僅僅2.7%的增速。

 

 

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和銷量基數的逐年擴大,繼續通過政策維持高增長已經非常不現實。從歷史上的兩次購置稅減免政策的效果來看,政策退出當年銷量增速立馬大幅下滑,並且第二次購置稅減免政策效果明顯弱於第一次,這說明購置稅減免不能憑空創造出來需求,只是將未來的需求透支到當下消費,同時面對巨大的銷量基數,幾千元的的價格降低也似乎越來越難力挽狂難。

 

我差的是稅錢嗎?我差的是車錢!

 

一二線城市汽車銷量經過多年的增長,保有量基數已經很大,而且由於限購、限牌等政策,基本已經處於飽和狀態。而由於管道下沉以及車價下移,三四線城市成為近幾年新車銷售增速的主要貢獻力量。近幾年,三四線城市在新車銷量占比重逐年提高。

 

資料來源:菁財資本

 

然而今日不同往時,三四線老百姓也沒錢了。過去幾年為了完成三四線城市房產的去庫存,化解系統性風險,政府通過棚改貨幣化的方式人為抬升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隨著而來的是這些居民的加杠杆購房。棚改貨幣化推進帶來的三四線房地產繁榮,是拉動三四線城市消費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如今去庫存接近尾聲房價的支撐力量不在,承受著大量負債還要面對房價下跌風險的老百姓,面對幾千塊的購置稅優惠,又會有多大的動力去買車呢?

 

過去每逢汽車銷量下降,我們都會祭出購置稅減半這張牌。然而目前汽車銷量已經連續9年全球第一,基數已經來到了3000萬的大關,我們還能期待汽車銷量增長的空間有多少?過山車般的政策變動一次次衝擊我們的汽車產業,低端過剩的產能讓行業陷入價格戰長久無法自拔。

 

購置稅減半政策確實不應該繼續推出,我們不能再走老路,就算真的推出了效果也會非常有限,而且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加劇行業的產能過剩和製造的低端化。

 

 

5

尾聲

 

 

上周市場盛傳購置稅刺激政策即將推出,由此乘用車板塊也迎來久違的反彈,吉利汽車股價上漲幅度已達20%。

 

不過當前看,未來吉利的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風險。

 

長期看,其供應鏈管理急需改善,相應的通過過度壓縮成本的利潤增長模式難以持續。

 

中期看,隨著多款車的相繼推出以及產品矩陣的完善,吉利已經處於本輪產品週期的景氣高點,盈利向下的壓力逐漸增大。

 

短期看,覆巢之下無完卵,10月前三周吉利日均銷量同比下降11%,其實正增長終結的時點本該來的更早一些,但由於存在經銷商這個安全墊,通過向經銷商壓庫存的方式維持了數字上的美觀,如今經銷商庫存已高,銷量頹勢將逐漸暴露。

 

我相信,中國自主車企龍頭的未來一定是星辰大海,只不過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仍然需要及時厘清風險,只有這樣,吉利的未來才會如其名字願景般大吉大利。

分類: 6D.消費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