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鈴木俊隆
1.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情
當你行走的時候,專心行走。
當你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
當你看書的時候,專心看書。
當你煮茶的時候,專心煮茶。
除此之外,腦海裡不要想其它的事情。
2.慢慢並謹慎地做事
你可以一次完成一個任務,但也可能會急匆匆的完成它。
相反,你不能急,要慢慢來。
謹慎地注意你的行動,不要太急忙和隨意了。這需要練習,但它有助於你專注於你的任務。
3.徹底地完成它
全心全意關注你的任務。不完成目前的任務不要進行下一個。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你不得不去做別的事,至少儘量把沒有完成的放好並整理一下自己。
4.少做
如果你少做,你可以更專注地、慢慢地、更徹底地做這些事情,如果你把一天用不同的任務填滿,你就會急忙地從一件事情轉到另一件事情,而不會停下來想想你究竟做了些什麼。
5.懂得留白
留白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把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拿掉,讓更重要的東西變得更美好。同樣,這也是保證你總是有時間去完成每項任務的一種方法。
不要把事情安排的過於緊密,相反,...
1k+ 閱讀
1 讚好
(2018-1-28 長江商學院ID:Weixin_CKGSB)
本文根據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教授在2018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一個美國或中國孩子放學回家,他的媽媽常會問“你今天在學校都學到些什麼”?
在一個猶太家庭,媽媽會問“你今天在學校都問了什麼好的問題”?甚至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什麼問題能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
這是一種對知識和權威非常不同的態度。猶太人之所以能夠擁有超常的創新能力,不是因為遺傳基因,而是體制,是文化。
如果我問你,世界上創新最厲害的地方是哪里?你如果回答“矽谷”就對了。
如果我問你,世界上人均創新最厲害的地方是哪里?你如果回答“矽谷”,就錯了。是以色列。
猶太人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民族。截止到2017年底,全世界猶太人總共不到兩千萬,占世界總人口不到千分之三,卻出了近兩百個諾貝爾獎得主(和平獎除外),占整體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36個化學,31個經濟,15個文學,54個物理,56個醫學。
...
252 閱讀
7 讚好
(2018-12-13 36Kr)
衡量成功的標準從效率轉向“有效性”。
時代已經變了,洞察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越來越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回報。怎麼獲得洞察力呢?首先要養成學習者的生活方式。暢銷書作家邁克爾·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巴菲特的學習方式,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啟發。原標題為“The No. 1 Lifelong Habit Of Warren Buffett: The 5-Hour Rule”。
我還記得,第一次聽說沃倫·巴菲特把 80% 的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上的時候有多麼驚訝。
而且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他都是這樣做的。
更讓我的驚訝的是,他的商業夥伴透露出來的每週日程安排:
你可以時不時看一下他的日程表,就會發現他還有專門的理髮時間。
星期二,理髮日
這就是他創造世界上最成功的商業記錄之一的原因。他有很多時間思考。
“這怎麼可能!”我有點不敢相信。
“為什麼一家有數十萬員工公司的首席執行...
348 閱讀
6 讚好
(2018-11-8 顏為海 通向財富與幸福之路 ID:FUDANMBA-AMCCLUB)
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頭腦風暴,聊到投資的本質的時候,最後不約而同地總結為認知變現,覺得還是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因此在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簡單總結,跟各位探討。
1
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背後的根本是認知水準(“認知是大腦的決策演算法”):投資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下注,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勝率和賠率之間做平衡。
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勝率選擇。
沒有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賭博。但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可能給你高賠率。
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場大多數人的認知,適時的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
馬雲所說的,任何一次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也是同樣的邏輯。
2...
295 閱讀
4 讚好
(2018-11-1 銘思智遠教育)
請看這張圖,在這個框的左邊,是業務人員的視角。業務視角講究的是過程,但是我們財務視角講究的是結果,因此無論有哪些業務的變數,最後都希望體現在一定的財務變數上。財務變數請看右邊這個框,就是收入的上升,利潤的增加,現金流變得充裕。資產品質得以提高,負債得以控制。
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其實有一套非常著名的工具,叫做平衡記分卡的工具,相信各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經理都聽說過這個工具。
這個工具的作用是什麼?使得具體的業務變數,跟我們的財務變數對應起來,把戰略落實。這個平衡記分卡最高級別的就是財務變數。在財務變數下一個等級是客戶方面的變數。就是說我們為了追求好的財務績效,必須要服務於顧客,要去瞭解市場。然後在這市場的下一個維度,是我們業務流程的問題,具體的業務流程來支撐我們的顧客,支撐我們的產品,最後一個維度是學習跟發展的維度。每一個維度都會有每個維度的一些指標。
這個工具的作用就是將我們的戰略目標進行層層分解,分解成具體一些業務指標,讓業務指標跟我們戰略性目標,以及財務性目標能夠順利的對...
249 閱讀
6 讚好
(2018-1-3 李錄 新浪博客)
2017年,中英文都出了一批好書,這裏選出兩本作為我的年度書評推薦:
一. 第一本是Robert Wright的《為什麼佛學是真實的》(Why Buddhism is True),副標題是“關於冥修和覺悟的科學與哲學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Robert Wright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進化心理學教授。我之前看過Robert Wright的其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 The Moral Animal,另外還有 The Evolution of God和 Nonzero。他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在我看來他還是一位哲學家,更具體來說是一位道德哲學家。他的 The Moral Animal 一書對我影響非常大,這也是我今年很重視他這本 《為什麼佛學是真實的》的原因之一。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由來。作者是一位進化心理學教授,進化心理學研究的是自然選擇如何設計人類大腦。我們的大...
214 閱讀
4 讚好
編者按:查理 · 芒格素有巴菲特的“黃金搭檔”“幕後智囊”和“最後的秘密武器”之稱,在過去的45年裏,他和巴菲特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帳面價值以年均20.3%的複合收益率創造投資神話,每股股票價格從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雖如今已是94歲高齡,但他仍擔任著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活躍於投資一線。無論資歷和業績,查理 · 芒格無疑是投資領域的大師。
1
反過來想,問題會變得更容易
“反著想”,適應複雜系統的工作方式是,反過來想,問題會因此變得更容易。
比如,如果你想幫助印度,你應該問的不是“我怎樣才能幫助印度”,而是“什麼東西在印度造成了最嚴重的破壞?我應該如何避免?”找出你不想要的東西,避免它,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查理·芒格採用的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使用的方法截然相反。反向演繹和逆向思維是對這個方法的兩種描述。
舉個例子,保持快樂的一個好方法就是避開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芒格曾經發表過一次演講,講到了約翰尼·卡森的一次演講,芒格說:“卡森說,他不能告訴畢業生如何快樂,但他可以用個人經驗...
199 閱讀
1 讚好
前段時間,萬科的一則新聞刷爆朋友圈。
萬科在北京建了一棟租賃房,只租不賣,呼應“租購同權”,結果租金一出來,嚇了所有人一跳:
“90平米的房子,租金180萬,10年,一次性付清。”
“180平米的房子,租金360萬,10年,一次性付清。”
如果是你,你會租房還是買房?
這個問題,等你看完文章後再回答吧。
01
複利思維
世界第八大奇跡
說一人:吳曉波。
吳曉波作為新秀流行財經作家。1990年參加工作,做新華社的財經記者,那個時候的月薪是70元。
從1996年,吳曉波開始寫他的第一本書《農民創世紀》開始,他說:
“我給自己下了一個命令,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年寫一本書,每年買一套房。這個計畫,堅持了很多年。”
就這樣,吳曉波以非常驚人的毅力和魄力,每年寫一本書,拿來的稿費,每年買一套房。
當然,那個時候中國房地產還未開始騰飛,買房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1999年的時候,他還買下了千島湖上的一座小島,租賃期50年,當初花了50萬元,現在這座小島的估值已達數千萬元。
“我挺喜歡錢的。”吳曉波說。
如今吳曉波是中國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在杭州市中心的西湖辦公,...
121 閱讀
2 讚好
《教父》裏有句話極其經典: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眼看透本質,一語就能中的的洞察力,對很多人來說難度係數極高,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獲得。這樣的過程並不輕鬆,首先,你得堅持看完本文。
一、仗劍走天涯
郭德綱曾說:“活得明白,與時間無關,跟經歷有關。三歲經歷一個事兒這輩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還沒經歷這個事兒他也明白不了。”而經歷這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須“親自”上陣——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看世界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讀萬卷書,一種是行萬裏路。二者缺一不可。讀萬卷書,走不出去,最多是個書童;如果不讀書,行萬裏路,也只是個郵差。
在中國,讀萬卷書的人很多,行萬裏路的人太少。縱使有人高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腳之前,卻又思慮萬千,猶豫不決。
其實,這也能理解。畢竟,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很多80、90後都在“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的環境中長大。在父母的關心呵護和嚴防死守下,很少有機會能到“廣闊天地”裏摸爬滾打。而大多數人,也因此習慣了一邊抱怨著生...
189 閱讀
3 讚好
來源:自然的恩典(ID:full_wisdom)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請跟隨我們先做一個有趣的測試。
環顧一下你的居室,如果你不在家,請回想一下不久前你離開家時房間的樣子:
地板上有沒有積滿灰塵,
沙發上是否有堆積如山的過期雜誌,
衣櫃裡是否淩亂不堪,
廚房灶臺上是不是油漬斑駁,
……
如果是這樣,那麼小心了,你的人生可能危機四伏。
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來源於席捲全球的生活哲學:掃除力。
1、你的房間就像你自己。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
“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淩亂骯髒中。”
由小家及大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窗明几淨。反之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骯髒的角落。
於是摸索出這樣一個結論:
“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此語一出,舉世譁然,有不置可否的,有跌足頓悟的。
但越來越多的人,從公司總裁到家庭主婦,紛紛成為“掃除力”的擁躉。
一位天天以淚洗面的失戀女孩,一邊讀著《掃除力》,一邊把衣櫥中的東西整理出14袋垃圾一口氣丟掉。
...
112 閱讀
4 讚好
工作越久,發現合作夥伴的靠譜越重要。
靠譜是個口語標準,很多細節都可以往裏填充。靠譜也可以類比為職業化,而職業化說到底是以契約精神為核心支撐,是一個人在商業世界裏的基本素養。
對一個職場人來說,如果填坑的能力還沒增長起來,至少先不要挖坑。畢竟坑挖得多了,你就變成了坑。
那麼一個職業化的職場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01
有強烈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源於西方文明,它是商業社會的定海神針。一紙契約定下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不可更改,一旦違約,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人性有多複雜,契約就有多必要。
在職場中,除了那些白紙黑字的合約,明文貼出的規矩制度,還有很多口頭約定,比如跟同事約好專案對接日期,從領導那裏包攬某個任務,都是在建立契約。
有時候,我們說一個人靠譜,其實就是說這個人有契約精神。靠譜的人千篇一律,不靠譜的人各掉各的鏈子。
關鍵時刻玩消失,規定的deadline一拖再拖,承諾的結果諸多變故,共同定下的方案屢次推翻……和不靠譜的人共事,就要隨時做好女媧補天的準備。
很多人會把遵守約定當成死板,為自己投機取巧占了便宜...
147 閱讀
1 讚好
你好,我是何川。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很普遍,但很有價值的話題:
哪些工作習慣越早養成越好?
這是一次職場通識分享,建議一線員工重點學習,推薦管理者和培訓經理分享給身邊的同事。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你在工作中有哪些好習慣?
比如今日事今日畢、及時總結工作方法、隨時做筆記、有事及時回饋等等。這都是好習慣,有時候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覺到。
分享之前,我先和大家交流一個我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習慣——獨立思考,深度思考。
這其實是兩種思考方式。一種是反向思考,也叫獨立思考;另一種是延展思考,也叫深度思考。
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思,故我在”。在我看來,一個人只要在思考,就是一種年輕的狀態、一種生長的狀態。當你停止思考的時候,你也就不會成長了。
我自己經常會想下麵這些問題,大家也可以看一下這八個問題,看看你心中是否有答案。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非常多的知識值得梳理。
比如,為什麼畢業後同學差距越來越大?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因為上學的時候有分數,畢業之後沒有分數了,只有首富和貧民,只有這樣一種差距。
我們重點看第二個問...
115 閱讀
1 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