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
經由 在 9月 26, 2018
(|)
168 閱讀

最近在二刷《冰與火之歌》原著,全卷15本,特有的文本行進風,金句頻出,翻譯的特好,良心推薦五顆星。

 

過去一個月,一勺言與董小姐推送了五六篇基調悲觀的文字,創造了四篇10萬➕,從組織調整,行業性裁員到過冬信號,林林總總,看起來,一勺言似乎是一個被嚇大的自媒體。

 

其實,不是的。一勺言還送溫暖。

 

我們安身立命的地產是一個動輒十萬➕億元產值的行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年就算增速走平,也都有足夠大的空間,供各路梟雄同場競技。只不過,大家吃增量飯吃習慣了,速度一下來,難免心中失落,無助,恐懼。

 

其實,都是心病。

 

心病之方,貴在未雨綢繆,不讓其落在預期之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有誘惑的是,每一批次的行業週期波動,都是洗牌好時間,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每一個週期,都有一批穿越了週期的黑馬躍出。搞不好,就是你。

 

幾天前,在北京燕莎高級餐廳與高人餐敘,得到一些啟發,送地產商一些建言。

 

一共十條。

 

一,市值管理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今年1月至今,同花順的地產股指數整體跌了34%。巨頭碧桂園與萬科,跌幅都在40%以上。

 

這種跌幅不算小,但尚未到08年地產股平均80%跌幅的水準。但是在當時當日的局勢下,股價下墜如刀,你做市值管理基本是無用功,無異於螳臂擋車。反倒是現在啟動,跌幅尚在人力可為的當下,市值管理才有功效。

 

這種勸告,尤其對大股東做了大量股權抵押融資的公司,相當致命。隨著毛衣戰往深處走,資本市場不是很明朗,地產股在今天的政策語境下向上空間有限,向下空間倒是清晰可見。

 

二,額外重視降價與交付輿情危機

 

對中國地產商而言,美好的故事總與銷售拿地有關,不那麼美好的故事總與交付、降價有關。如果說行銷是一門功課,那麼降價與交付就是一門藝術。

 

中國房地產產能過剩的傳統開發模式裏,歷經十餘年,拿地與銷售,已經造就了你國最強大的新聞啦啦隊,包裝能力超強。

 

但是,這些戰鬥力,一旦與開發商下行週期的降價與交付危機迎面相撞,基本上是復仇者聯盟面對滅霸,下場極悲慘,毫無還手之力。

 

這些危機,直接關乎品牌,客戶粘性,人心感受。降價不可恥,但是要善待客戶,比如把房子好好蓋。房價一夜七折賣,交付還疊加事故,人心此情同理,你不憤怒,說明你修養過高。

 

送句忠告給開發商。轉身的時候要優雅,越是情勢艱難,越要人心共渡,重視誠信與誠意,房子好好蓋,客戶關係好好維護,此時有事半功倍之效。

 

是的,淡市下,做好人好事是最好的加杠杆!

 

 

三,培養自己的中低速生存能力。

 

很多開發商,很多職業經理人,很多商業機會,只存在於增量模式裏。從本質上說,它近乎是速度的函數,速度沒有了,前途就沒有了。

 

這是一種悲哀。這個行業財富效應如此明顯,老天如此慷慨給了十餘年黃金光景,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結果只教會大家一種在增長模式下活下去的本領,太令人遺憾了。

 

我們應該注意培養,自己在低速模式與中速模式下活下去的生存能力。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開發商,更適用於職業經理人,當然也適用於莘莘媒體同業。我們應該把一個美好故事函數的變數,從速度轉移到能力,從天時轉向人力。

 

否則,我們不過是自以為是的高薪巨嬰,以及,一群明顯被包裝過度的偽明星。

 

四,重視培養公司內部的趨勢研判能力。

 

中國房地產的開發模式,進化到今天,明顯已經變成產能過剩的投資自動化機器。人、地、錢,三者只要具備,機器就可以轟隆隆地開工,無眠無休。

 

但是,人的重要性在此刻被凸顯出來了。我其實指的是,基於公司內生的趨勢研判與戰略選擇能力。

 

它能決定三件事情:

 

1,依然有增量的城市在哪里;

2,增量比較穩定的城市在哪里;

3,增量消失了的城市在哪里,足以讓你避開大坑。

 

這些結論,很多時候,外部外包機構可以告訴你,但是我自己覺得,致命問題的答案,還是要靠內部自身。

 

而它並非一夕一夜之功。重視這些人才,等於提前打造一把救命的火把。

五,研究中西部崛起與自己的關係。

 

中西部崛起,大概是下一個五到十年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機會。抓不到的話,基本上可以洗洗睡了。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幾個小問題:

 

1,對開發商的投資佈局的影響;

2,對職業經理人群體就職流向的影響;

3,對政府稅收結構的影響;

4,對土地資源指標分配的影響。

 

基本上,前三十強的公司都得想這個問題。想的越早,越接地氣,越快動手,機會離你越近。

 

六,研究人口流向,關乎人命!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這個數據請深圳朋友回答一下,互動頻繁,比預期還好。

 

結果,我有兩大發現:看好深圳的朋友比想像中多的多;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反正,我的意見我保留,可以等等看。

 

未來十年,中國所有商業公司必須考慮的事情是:人口流向。它由兩個問題組成:1,人口從哪里流出了;2,人口最終流向了哪里。

 

第一個問題很致命,第二個問題很黃金。也就是說,第一個問題的後果是,關乎公司的消失,而第二個問題,則關於黑馬的出現。

 

很多時候,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不要靠經驗,靠感受,更不要靠意願。而是要靠數據。冰冷的數據,不為人喜愛,但折射殘酷的真實。

 

比如,江蘇省省際間流動人口的最新增量數是多少呢?很多人覺得,江蘇是中國GDP第二大產區,省際間流動人口肯定是增加的,而且增加不菲。

 

真實的答案是什麼?一年增量人口僅僅5000人。2017年10月,江蘇省統計局就公佈,2016年,全省省際間流動人口(外省流入我省人口與我省流動出道外省人口數量之差),增加不足5000人。

 

這個數字,一定在很多人的意料區間以外,它也一定會讓很多看多者驚詫莫名。

 

江蘇省公開承認,全省常住人口增量中,自然增長人口是主因,因省際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口增量較小。

 

這個數字究竟有什麼商業冒險的後果呢?

 

簡單來說,如果你開工廠,你可能發現勞動力不僅不夠用,而且很昂貴;如果你賣房子,你可能發現,主打投資性的房子未必好賣了,因為接盤的人可能少。

 

不信,你去看統計年鑒。這僅僅是一個戲劇性插曲。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挑幾個自己感興趣的江蘇城市去看看結構。

 

七,那些離開大城市的流動人口,究竟去了環京環滬,省會,還是悄悄繼續生活在大城市的林立高樓裏?

 

這是又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命題。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決定著泰禾、龍湖、華夏幸福、萬科、建業的投資與戰略選擇,究竟是善終,還是慘敗?

 

事實上,人口答案的背後,不僅僅站著一個個開發商的命運,還意味著一個傳統商業模式的成敗。由不得你不重視。

 

我不是在嚇你。因為這個被擠壓出來的人口流向,可以折射兩件事:

 

1,大都市圈的衛星城模式,還靠譜麼?如果擠壓出的人口都向省會城市回流了,那麼,這個衛星城就不靠譜,環京環滬的生意,可能就不成立了。

 

2,郊區旅遊大盤,還值得投資麼?同樣,如果擠壓出來的人口都向各自省籍的省會城市或者家鄉回流,就近就業,那麼,郊區大盤,很可能未來會發現大規模的滯銷與促銷現象。

 

八,在中國中西部城市裏,誰的房地產機會相對更大?

 

我沒有標準答案,希望你們暢所欲言,不為自己傳統固有的認知所錮,更不要在辯論中引入個人意願與興趣愛好。它不興這個!

 

武漢,西安,鄭州,貴陽,成都,重慶,昆明,合肥。這些都是排名靠前的網紅城市,我個人覺得,都很有機會。但是,由於它們各自的發展階段、長官意志、政策導向、產業結構互不相同,因此,構成了不同的結果。

 

相對於答案,我更喜歡提問題:武漢會在崛起中成為最大贏家麼?鄭州會不會受到富士康的重創?昆明與西安,反而成為被低估的一帶一路經濟的最大受益者呢?合肥會再一次產業崛起麼?

 

請記得,你的答案每一個都很昂貴,絕對值得你小心論證。

九,雖然流動性正在快速減少,那麼,就趕緊把最大的那一塊搶到手吧。

 

這一點無需多言,去年的信貸,今年的流動性,都對房地產不友好。請放心,明年還會不友好。那麼,董事長、總裁與CFO該怎麼辦呢?

 

想盡一切辦法,把最多的流動性率先搶到手!

 

從這個意義上看,剛剛被洩密的萬科董事長鬱亮911內部講話,暴露出兩大真相:

 

1,鬱亮確實是一名危機意識與財務素養極高的董事局主席。過去三十年,誰是完整穿越了多個經濟週期的勇士?萬科,僅此一枚。歸根到底,還是掌舵人牛掰。

 

2,鬱亮號召公司搶收回款,今年不到6300億元回款,其他業務都會受到重大連帶影響。這等於在告訴同行,別光盯著搞大促銷等客戶端的那些三瓜兩棗,還有一個領域需要寸土必爭:銀行的按揭額度,誰去晚了,誰賣掉的越多,誰的後果更嚴重。這個領域的競爭法則是,時不宜遲,攻心為上。

 

請感謝鬱亮。

 

十,行業下行,究竟是集權,還是放權?

 

我不打算對這個高端話題評頭論足,僅僅提出來,供看到的人力總、運營總、總裁與董事長深思熟慮。

 

總之,集權有集權的好,風險控制可能更到位,但是放權也能釋放出公司的靈活與敏感,對市場炮火的判斷,更有心得。

 

唯一能向諸位保證的是,一勺言與董小姐會聚精會神地盯著你們。如果你們的改革很有成績,我們會考慮寫一寫。但是,如果你們的改革出了岔子,請回頭看,我們就在你的身後。

分類: 10.地產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