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2019-1-4 馬斯卡彭 矽兔賽跑ID:sv_race)
這讓人意想不到的反差,正是矽谷那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去年美國時間的12月16日,在一個周日早晨,紐約警方接到了一位女性打來的911求救電話。
他們立即趕到了位於紐約曼哈頓SoHo的一間住所,在屋裏發現了Colin Kroll的屍體。年僅34歲的Kroll是美國短視頻Vine的聯合創始人、直播答題始祖HQ Trivial的奠基人。
儘管警方尚未給出Kroll的屍檢報告,但據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的報導,Kroll極有可能因服用了過量毒品身亡。警方在Kroll的住所內,發現了大量的可卡因和海洛因。
據Kroll的父親Alan Kroll透露,他的兒子在過去因為工作壓力極大而養成了吸食毒品的習慣。慢慢地,過量吸食和不良毒品要了他兒子的命。
Kroll本來計畫在下周去見生活在密歇根州的父親,享受為期10天的聖誕假期。如今,假期成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期。
1
醜聞纏身的天才
Colin Kroll的人生本應該順風順水:出生於1984年的他是美國千禧一代的精英。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了雅虎,隨後又在旅遊初創 公司Jetsetter做了五年的CTO。
2012年6月,他與合夥人共同創辦了短視頻公司Vine,以6秒視頻為賣點在社交領域異軍突起。創立僅僅4個月,V ine就被Twitter以3000萬美元收購,Twitter寄希望於Vine能與剛剛被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相抗衡。
然而,他的人生從被Twitter收購之後就開始如同過山車一般起伏,僅僅18個月之後,Kroll就被炒了魷魚。
由於那幾年,各大社交媒體紛紛推出了短視頻業務,Vine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連年流失大量的活躍用戶。2017年, Twitter停止了Vine的運營,也宣告一代短視頻新銳的隕落。
他很快捲土重來,瞄準了下一個社交風口——直播答題。他創辦了Intermedia Labs,並在2017年8月發佈了首款直播答題應用HQ Trivia。
每天東部時間下午3點和晚上9點,HQ Trivia推出12道題目,邀請用戶直播答題,贏者平分獎金池。
HQ Trivial迅速引爆了美國市場,被時代週刊評為“2017年年度應用”。然而,母公司Intermedia Labs的融資卻遇到了阻礙。
去年年末,一篇來自外媒Recode的報導揭露了Kroll在加入Twitter之後疑似多次出現職場性騷擾行為。多位來自Twitter的女性員工用“詭異”來形容Kroll的表現,導致她們非常的不舒服。隨後Intermedia Labs的一位投資人也證實了這個說法。
自Uber2016年爆發性騷擾事件導致前CEO Travis Kalanick下臺後,投資人對於創始人的職場行為尤其看重。Kroll的醜聞導致了多位投資人在融資上打了退堂鼓。
儘管Intermedia Labs年初依然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融資,但據Kroll的父親表示,Recode的報導和融資一事對Kroll打擊甚大。
即使公司保住了,Kroll的一生都會留下這個污點。一個會“性騷擾”的創業者,只會拖累公司的後腿。
與此同時,Kroll的去世撕開了蒙在美國科技圈的遮羞布:白天光鮮亮麗的創業者們,晚上卻成了人們口中鄙夷的癮君子。這讓人意想不到 的反差,正是矽谷那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2
矽谷的“毒癮”
Colin Kroll不是第一個死於毒品的科技大佬。他的過世讓人聯想起了5年前因注射過量毒品身亡的穀歌前高管Forrest Timothy Haves。
2013年11月23日,51歲的Haves的屍體在其自家遊艇上被人發現。警方隨後從遊艇調出的監控錄影上獲悉,給Haves注射毒品的是一名叫做Alix Catherine Tichelman的應召女郎。
穀歌高管Haves是矽谷知名的科技大佬,這位來自密歇根州的前汽車工程師先後受聘於Sun Microsystems、蘋果和穀歌,並參與了穀歌幾個重大的專案,包括穀歌眼鏡和Google X。他和結婚17年的妻子Denise共同養育5個小孩。
他和Tichelman是在一個叫做 “SeekingArrangement”的援交網站上相識,Tichelman是一名灣區當地的高級應召女郎。
二人的第一次見面,Haves付給她3000美金邀請她共進一頓午餐,第二次則是讓帶她倒自己的遊艇上過二人時光。
事先,Tichelman被要求帶海洛因過去,但她不知道的是,Haves在見她之前已經服用了一些安定片和喝了不少酒。
在Tichelman給Haves注射了一劑海洛因後,他立即失去了意識。據之後Tichelman的闡述,她當時以為他只是昏過去,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把桌上的酒喝完就匆匆離開了現場。
警方從監控錄影上看到,Tichelman離開的時候極其冷漠:她跨過了Haves的身體,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也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報警。
出事後的8個月,便宜員警找到了Tichelman,並且當場逮捕了她。在審訊中,Tichelman才得知Haves過世的消息。
地區檢察官辦公室隨後判處了Tichelman非故意過失殺人、賣淫、擁有毒品和破壞證據,入獄三年。
Haves當年的過世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震動。隨著媒體的調查深入,他們發現毒品問題在矽谷遠比他們想像中的嚴重的多:
美國的科技從業者,出於不同的緣由,對包括可卡因、海洛因、鴉片等毒品有著超乎尋常的需求。而他們的大本營矽谷也在一 步步成為毒品的“重災區”。
3
科技公司員工為工作而吸食毒品
去年,美國因服用過量毒品而死亡的人數達到了70,237人,創了歷史新高,比2016年漲了40%多。加州貢獻了全 美第二高的死亡率。
美國毒品有關的死亡人數分佈
據聖何塞緝毒署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4年,聖何塞地區因攝入海洛因而發生癲癇的比例增長了249%!而加 州26歲以上使用違禁藥物(不包括大麻)的人數達到了將近64萬。
而這些“癮君子”中,科技從業者占了很大的比重。據一名戒癮教練聲稱,他曾幫助過將近200多來自蘋果、Twitte r,Facebook、穀歌、雅虎等矽谷公司的科技從業者,許多都是公司高層。
他們服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從可卡因和海洛因、到羥考酮(oxycodone)這樣的止痛藥或者是像阿得拉(Adderall)這樣的興奮劑。
圖片來源:Hustle
這些人使用毒品無非出於幾種原因:工作壓力過大想要放鬆,或服用過藥物後無法戒癮,甚至為了提升工作表現而借助毒品。
工作壓力過大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在矽谷,一周80-100個小時的工作強度並不少見。咖啡和紅牛對許多科技從業者而言已經不起作用了,他們會尋求藥物 來保持興奮勁兒,通宵熬夜地埋頭苦幹。
如同運動員使用興奮劑提高比賽表現,科技從業者的興奮劑就是可卡因。一位毒販就曾經在一次外媒採訪中表示:無論白天還 是晚上,他都按需向科技工作者提供高級可卡因。
特斯拉的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是其中的代表。由於他經常在工廠裏加班加點,睡覺失眠,他會選擇吃點安比恩(ambian),一種安眠藥。
但特斯拉的董事會成員對此非常擔憂,他們注意到,這種藥物並不能讓馬斯克入睡,反而讓他經常沒事兒大半夜在Twitt er發表奇怪的言論。
而據馬斯克身邊的人透露,他也有吸食少量毒品的習慣。
毒品也常出現在矽谷科技公司的派對上。人們為了放鬆和尋求刺激,類似冰毒、可卡因、甚至更厲害的藥物會擺上臺面。
今年彭博社記者Emily Wang就撰文揭露:“這些派對會推出各種藥物。一些形式的MDMA——比如迷幻藥或Molly——在派對上是必不可少的……”
不少從業者為了緩解受傷帶來的疼痛,會通過各種管道從醫院獲得一些處方鴉片類藥物。這些藥會讓人上癮,慢慢地隨著著受 耐力提升,他們就要尋求更大的刺激,例如海洛因,或者是一種叫做芬太尼(fentanyl)的鴉片類藥物。
要知道,海洛因是目前在美國除了酒精之外最容易讓人上癮的東西。
20年前,在加州要得到海洛因沒那麼容易。隨著違法走私違禁藥物規模擴大,加州又離墨西哥很近,如今,海洛因的購買管 道廣泛,而且價格便宜(根據緝毒署的報告,海洛因每0.5克20美元)。使用者一開始用嘴抽或者用鼻子吸,慢慢地就直 接用針筒注射了。
3
微劑量迷幻藥盛行
上世紀60年代末,三藩市興起了以反文化著稱的嬉皮運動。美國所謂的“垮掉的一代”在街頭遊行,公開使用LSD迷幻藥 。50年後,當年種下的“毒品基因”依然紮根在這片土地,只不過以另一種形式流行——“微劑量”迷幻藥。
年輕的科技從業者堅持認為,服用小劑量的迷幻藥只會讓他們在工作中表現更好 - 變得更有創意和專注。 這種被稱為“微劑量”的做法是讓人每隔幾天服用少量藥物,如LSD迷幻藥,魔術蘑菇(psilocybin)或者叫做莫斯卡靈(mescaline)的迷幻藥。
他們聲稱從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那裏得到啟示。這位矽谷科技界的精神領袖即使在去世這麼多年後依然對他的 擁泵產生影響。喬布斯曾經說過:LSD是他一生中所做的“兩三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許多矽谷的科技大佬們相信,微劑量迷幻藥能提高警覺性、活力和創造力、增強整體健康、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改善睡眠並 帶來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最近的一些科學研究確實證明,迷幻藥的成分可以讓大腦能夠以比平時更自由地運作。
矽谷的創業者們過的是九死一生的日子。被投資人婉拒,無法完成融資是常有的事情。彼時他們就會依靠這些微劑量的LSD 來保持清醒或者減輕壓力。“每三天,10微克LSD。”
問題是,使用非法的、不受管制的藥物進行微劑量服用帶有高風險,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拿到的是什麼樣的藥。如果自身 就有心裏或者生理上的疾病而隨意使用這種藥物,也會帶來無法估量的後果。
矽谷的一些科技公司正在努力幫助他們的員工解決藥物濫用問題。據AXIOS報導,矽谷的一些科技公司正在和FDA聯手,打擊那些販賣毒品的網站和管道。
大多數大型科技公司也會提供諮詢服務,只不過員工經常會避免使用這些服務,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他們吸毒習慣的消息流傳 出去,很有可能會因此失去工作。
一些初創公司正在瞄準毒品戒癮市場。一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創業公司WeConnect最近就宣佈了600萬美元的A輪投資,用來推動其戒癮相關的研究,並開發應用。WeConnect的兩位創始人就曾經戒掉過毒癮和酒癮。只不過,這些產品離真正戒掉紮根在美國人身上的毒癮,還有很長的路要 走。
對於被大麻毒霾籠罩的矽谷科技圈,你認為應該怎樣監管?
讚好
4 讚好
香港小股東權益關注群, 洪錦鉉 和 2 其他 讚好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哈佛大學新聞研究實驗室剛總結了今年的報業大趨勢,當中有兩個關鍵詞特別值得留意:一、NINO,乃「Newspapers In Name Only」的縮寫,意思是實體報紙基本上毋須再印。研究發現,目前接近七成的受眾主要是從智能電話讀取新聞:今日的新聞 傳媒不用出紙,只靠品牌效應便已足夠。但「基本上毋須再印」不代表完全不用印:實體報紙應當視為一種限量生產的高檔次 產品,專門迎合那些需要觸摸到紙張,又或是要嗅到油墨味道的尊貴客戶而設。
正因如此,實體報紙對爭奪年齡較大顧客市場的廣告客戶來說,依然相當吸引,從而令實體報紙的頭版設定,亦會更傾向中年 以至長者讀者群;同時,由於實體報紙定位為高檔類別,是故價格在未來勢將迅速提升,藉以進一步拉遠跟網上訂閱費用的距 離,來間接吸引受眾「棄紙上網」。
二、FILO,則是從會計學方面借過來的縮寫,全寫為「First In Last Out」。承接以上受眾普遍以手機讀取新聞的現象,哈佛大學新聞研究實驗室認為,今天新聞鋪排的方式已出現結構性轉變: 由原來的LIFO變成FILO。
LIFO(Last In First Out)新聞鋪排法,純粹把新鮮出爐消息上載,然後相對少人關注的新聞便會盡快被踢走,但此法目前已經被愈來愈多新聞平 台以FILO鋪排方式取代:編輯現在更關心受眾願意花多少時間去了解一單新聞,並希望盡取長尾效應,讓上載的新聞逗留在手機版面的 時間盡量拖長。
哈佛大學新聞研究實驗室甚至預言「新聞不再新」,意指一旦有讀者對某件事情起哄,各新聞平台便用盡一切辦法來延續此熱 潮,導致「即時新聞」不及「熱點新聞」重要,也就會有愈來愈多置頂的新聞故事,並非來自當天。
NINO和FILO現象也為新聞從業員帶來一點曙光:NINO現象指出全球報業業務已確立移向「訂閱模式」(subscription model),因此金主們亦逐漸知道,按什麼比例投放資源才符合成本效益,繼而令傳媒管理層較容易處理留人和請人的問題( 至少可以較清楚釐定薪金指標)。
FILO現象則表明「標題黨」文章勢必被受眾捨棄(因為願意付費訂閱的用戶不可能忍受被標題欺騙),所以可以預期各新聞平台將 大量聘用那些能寫出會讓人追看的文章的寫手。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2018-12-24 波波夫 波波夫同學ID:trip517)
矽谷的共用滑板車引起了巨大爭議,不少人為了抗議而虐車,可冤冤相報何時了?
梅裏特湖,位於加州奧克蘭城東部,是美國第一座官方野生保護區,一百多年來,這裏一直鳥類棲息的天堂。但這已經是過去 式了,如今,這裏是電動滑板車的集體墓地。
僅僅在十月份,據梅裏特湖研究所披露,當地的環衛工人們陸陸續續從湖中打撈出60多輛電動共用滑板車,從超級火熱的B ird、 Lime到知名度略低的Scoot、 Wind,堪稱矽谷共用電動滑板車的水下博覽會,以至於梅裏特湖研究所直呼這是一場危機,會要了它的命。
1
它們將長眠於水底
從奧克蘭城的梅裏特湖,到洛杉磯太平洋海邊,甚至華盛頓州的波茨坎城小河裏,哪怕是位於中部的印第安那波利斯州的波紋 運河,都發現了被扔棄的電動滑板車,在三藩市灣區一帶的海邊,波濤拍打著電動滑板車,甚至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一景。
水淹只是諸多酷刑之一,Bird、 Lime的外包維修人員告訴媒體,最常見的破壞方式是割斷滑板車的電源線、砸碎刹車。Bird拒絕披露他們向市場投放 的滑板車數量以及損壞率;Lime則公開他們的滑板車的損壞率只有1%左右。
在俄勒岡州波特城,當地市民再也無法忍受滑板車橫屍遍地,發起了一項反對共用滑板車的運動,並為此專門建了一個網站, 名為「威拉米特河裏的電動滑板車」,他們努力想搞清楚,究竟有多少輛電動滑板車被丟進他們的母親河。不過,網站的數據 好像有一陣沒有更新了。
這家網站的管理者對媒體說:
「為什麼建這個網站?為了環保啊,理由如此簡單、直白,威拉米特河已經不堪重負了,如果再加上電動滑板車電池裏有毒物 質的污染,這條河就徹底完蛋了!」
「威拉米特河裏的電動滑板車」網站的管理者還專門在INS開設了一個帳號@pdxscootermess,意在揭露電動滑板車給這座小城帶來的混亂,數百張圖片讓人無比失望。
不過美利堅滑板車的完整版死亡日誌,則是保存在INS上的一個名為@birdgraveyard的帳號裏,記錄了針對 電動滑板車的一連串謀殺,堪稱滑板車的訃告欄,這個帳號的簽名也是火藥味十足:
「如果發現任何一輛Bird、Lime滑板車掛了,請一定把照片和視頻發給我們,它們罪有應得。」
2
老鐵沖冠為何怒
一些人非滑板車不出門,而另一些人則恨透了這種交通工具。反對和憤怒主要來自兩方面:
其一,是對公眾秩序的干擾,這和共用單車的問題是一樣的,電動滑板車也存在亂停亂放的問題,不但阻塞了人行橫道,特別 是盲道、還侵佔了許多公共綠地。
另一方面,電動滑板車還引發了許多交通事故,這主要是路權不清,人行道、自動車道甚至機動車道上都可以看到踏著滑板車 呼嘯而過的身影,這些滑板車時速最快可達50公里。
Vox針對十座城市的民調顯示,三藩市人最煩電動滑板車,有近一半的人對這種新型交通工具評價消極。而位於南部的亞特蘭大居 民對其最為熱愛,接近八成受訪者支持電動滑板車。
虐車的破窗效應已經形成。
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Dan Ariely分析:為何如此多的人在破壞滑板車上毫無道德感可言?人們在破壞個人財產時可能還會有內疚感,比如你去砸 碎一輛Uber汽車的車窗玻璃,司機車主會蒙受損失,而這些滑板車並不屬於某個個人,而是屬於公司。
特別是當這些滑板車讓城市變得一團糟時,破壞也也成了一種極端的保護方式。不像焚燒大巴或者劫持飛機,蓄意破壞共用滑 板車非但無法定罪,反而更像是更像一種值得贊善的先鋒行為。
與Bird配置接近的電動滑板車的售價在1000美元左右。按照美國的法律,破壞價值400美元以上的財產即可定位重 罪。但洛杉磯警察局迄今為止只接獲過一次相關舉報,但因為公訴人的拒絕立案而不了了之。員警部門對此也睜只眼閉只眼, 畢竟救人比救車更重要。
3
冤冤相報何時了
如潮般地抗議已經衝擊到了Bird、 Lime的估值。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Bird在今年6月曾拿到紅杉資本領投的4億美元融資,當時估值為20億美元,比年初翻了一番 。但是最近12月謀求新一輪融資中依然是20億美元,而非事先預計的40億美元。
Lime在App裏劃定了一些禁止停放區域,重點就是一些濱水地帶,在這些地方,用戶無法終止行程。Bird則表示要對那些惡意破壞、 非法使用比如扔到水裏的用戶施以處罰。
通過GPS定位技術,Bird、 Lime的運營經理們可以很清楚知道,這些滑板車的生命最後終結於何處。地方政府已經約請相關公司談話,而達成的協議 是,公司同意在被告知情況後的24小時把它們打撈上岸。
儘管如此,成立均不到兩年的Bird、 Lime仍在處於快速擴張期,它們還在向工廠追加訂單,把更多的電動滑板車送到大街小巷,以滿足人們對電動滑板車的熱 情。
在矽谷,如果你不是踩著電動滑板車來上班,那簡直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極客。很多年輕人也覺得滑板車出行不但環保而且也實 惠:1美元開鎖,騎行每分鐘15美分——這是絕大多數美國人可以負擔得起的價格。
Bird公司尤為執拗。Bird的創始人Travis VanderZanden說:
只有滑板車和路上小汽車的一樣多時,他才感到滿意。
虐車者也絲毫沒有罷手的意思,就像他們對待資本慣有的敵視一樣。
你認為目前矽谷電動滑板車的困局應該何解?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2018-12-7 矽兔君 矽兔賽跑 ID:sv_race)
很多現如今已經發展為互聯網巨頭的公司一開始的起點可能都有點超乎你我的想像:“原來它們一開始是做xx的?”
Youtube一開始其實是個約會網站?Twitter從前就是個播客平臺?
很多現如今已經發展為互聯網巨頭的公司一開始的起點可能都有點超乎你我的想像:“原來它們一開始是做xx的?”
有的是取其精華;有的是翻盤重來;有的是意外收穫。
今天就和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大公司不為人知的“前世故事”。
1
Youtube:
“緣”來是約會網站
Youtube是全球最知名的視頻分享平臺之一,月活躍用戶接近20億。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觀看喜愛的表演,視頻,電視劇, 電影等,也可以創建發佈自己的內容。
Justin Bieber和The Weeknd等明星正是通過該網站收穫了巨大的人氣。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創立初期,Youtube卻是一個約會網站。單身人士能在網站上上傳視頻,談論他們對理想伴侶的期望。然而,這一功能對目標客戶來說 甚是雞肋。
意識到了這一點的創始人將網站重新定位,允許所有種類的視頻上傳。這一改變瞬間擴大了受眾群體以及用戶需求,開啟了Y outube的快速增長。
2
Instagram:
本來想做定位打卡社交
今天,Instagram是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之一。作為Facebook旗下的平臺,它的圖片和視頻分享服務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用戶數量突破10億,更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社交媒體行 銷方式。
然而,在成為社交媒體巨頭之前,Instagram只是聯合創始人Kevin Systrom在學習編程時所做的一個簡單模型。
它的早期版本叫做Burbn,是一個基於地理位置服務的社交應用,功能包括線下場地簽到,好友出行規劃,照片分享,積 分等。
但是Systrom和另一位創始人Mike Krieger漸漸意識到,Burbn的功能過於雜亂——他們分析數據發現,用戶從來不會使用簽到功能,反倒熱衷於照 片分享。
於是,他們將功能簡化到了最基礎的照片發佈,評論和點贊,在用戶體驗上確保用戶可以在三次點擊內發佈圖片,並重命名為 現在為人熟知的Instagram。
也正是其簡潔的視覺體驗,最終使得Instagram脫穎而出。
3
Slack:
為了開發遊戲做的副產品
Slack Butterfield可能是最成功的“轉型者”之一。在賣出Flickr(下文的另一大轉型案例)之後,Butterfield將他創造的一款遊戲改造成了完全無關的產品。
他的公司Tiny Speck開發了一款名為Glitch的遊戲。
Glitch是一款基於網頁的2D大型多人線上遊戲,靈感來自於《我的世界》,玩家可以通過採集資源打造自己的家。
儘管遊戲體驗廣受好評,基於Adobe Flash的技術框架導致遊戲難以適應移動時代。在2011年短暫發佈後,Butterfield於2012年宣佈放棄這個遊戲概念。
在開發Glitch的過程中,Tiny Speck為了公司的美國及加拿大分部順暢溝通,開發了一個內部消息平臺。
專案告一段落後,這個消息平臺卻被Butterfield挖掘出了巨大的商業價值,打造成了今天的Slack——一款集聊天、檔分享、專案規劃等功能於一體的團隊協同 應用。
而在這一消息平臺的商業化過程中,Tiny Speck團隊將遊戲開發的創意與活力傾注到了這款企業應用之上,將用戶體驗打造的輕鬆有趣——從明亮的主題色,到可愛的 Slackbot聊天機器人。
受益於此,相較於Microsoft等公司功能類似卻死氣沉沉的競品,Slack贏得了用戶的喜愛。
Slack於2014年正式上線,同年估值突破10億美元成為獨角獸。四年後,Slack日活躍用戶達到 800萬,估值超過70億美元。
4
Twitter:
兩周內從播客平臺轉型
Twitter公司於2005年推出了Odeo,一個用於搜索、訂閱並分享播客的平臺。但是由於iTunes的成功,蘋果在播客領域佔據了龐大的市場,迫使Odeo不得不尋求轉型。
為了徵求轉型創意,公司鼓勵員工用兩周時間準備一個新的商業想法。借此機會,未來的Twitter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介紹了一個全新的微博平臺的想法:在這個平臺上,聯繫人可以即時共用和閱讀彼此的狀態更新。
如今,Twitter擁有3.55億用戶,用戶除了分享個人狀態以外,還利用該平臺發起社會運動,交流公眾新聞,以及 推廣媒體與文化活動等。
5
Shopify:
從賣滑雪裝備中發現商機
Shopify的創始人Tobias Lütke於2004年推出了一個名為Snowdevil的滑雪裝備線上商店。商店本身並沒能成功,但在開發的過程中,Lütke卻發現了一個商機。
Shopify使用了Miva,OsCommerce以及Yahoo Store等多種框架來搭建自己的線上商店,卻發現這些系統的功能、體驗以及可定制性都十分糟糕。
於是,Lütke將公司轉型為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小型企業的線上商店搭建提供技術框架。
2009年,Shopify進一步推出了API(應用程式介面)平臺以及應用商店,允許商家用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的API定制自己的商店,將產品由工具漸漸平臺化。
2013年開始,Shopify開始提供POS、線上線下庫存同步管理、二維碼等功能,打造了一個全管道電商生態。在不斷的轉型與進步之下,如今,Shopify已為全球逾60萬商戶提供了服務,估值突破140億美元。
6
Groupon:
從眾籌到團購
Groupon起源於一個名為The Point的社交平臺,鼓勵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或者眾籌。
儘管這個想法聽上去頗具社會意義,它模糊的產品功能中卻很難找到真正能夠吸引用戶、創造價值的點。
而一組用戶的奇思妙想,給了創始團隊一個靈感——20個希望購買同一商品的人聚在一起,最終爭取到了團體折扣。
受此啟發,2008年起,公司將產品功能聚焦於“團購“模式。這一優惠而新鮮的購物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戶,一度將Groupon市值推至160億美元的峰值,儘管如今已然跌落至20億美元。
7
Flickr
前文提及的Slack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的另一成功創業Flickr,同樣來自於一款名為Game Neverending的失敗遊戲。
Game Neverending是一款2002年推出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當時,這類強調社交互動的遊戲在市場上還相當罕見。 為了促進用戶間的交流,遊戲內搭建了即時消息、群聊、照片分享等社交功能。
意外的是,照片分享功能的受歡迎程度反而超過了遊戲本身——而考慮到遊戲運營的困難,Butterfield決定將公司轉型,命名為Flickr,並專注於照片分享。Flickr收穫了巨大的成功,最終被Yahoo收購。
8
Netflix:
從租售DVD起家的
Netflix這個名字今天幾乎成為了內容流媒體的代名詞,但在過去,Netflix也曾是個傳統服務商,通過郵購的形式,線上上提供DVD的租賃與出售服務。
但順應著流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用戶習慣的改變,2007年開始,Netflix主營業務由傳統DVD轉向了數字內容,以訂閱的形式為用戶提供線上電影和電視節目。
2012年,Netflix出品廣受好評《紙牌屋》,高調進入原創內容市場。
如今,Netflix訂閱用戶超過1.3億,已成為傳統媒體巨頭HBO最大的競爭對手——2018年艾美獎,Netflix以112項提名登頂,終結了HBO十七年來的統治。
9
PayPal:
從網路安全轉到移動支付
PayPal是個廣為人知的老牌線上支付應用。但它首次涉足支付領域,卻是作為一個安全軟體公司。
PayPal的原型是1998年創立的Confinity,其理念是將加密銀行資訊儲存在掌上電腦上,並支持設備之間傳輸電子欠條,從而使得移動設備具備電子錢包的 功能。
該服務並沒有流行起來,但公司隨即轉向通過電子郵件實現線上匯款,又漸漸將支付功能拓展到了各個端口。
在被電子商務平臺eBay收購後,PayPal找到了極佳的應用場景並開始飛速發展。
前者最終再次將PayPal拆分為獨立的公司上市。從那時起,PayPal估值已經增長到超過61億美元。
在這些大公司發展過程中,早期的創業想法難免遇到困難,在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跑者之前,這些公司都經歷了或大或小的轉型 。
它們或是尋找客戶端以及技術上更可行的辦法,或是直接提出一個全新的思路。順應潮流,及時調整,抓住機會,都成為了它 們成功轉型的因素。
稻穗小編 張貼文章
(2018-12-11 劉喜汪 HUGO)
果姐前兩天發了一篇文章《華為,你終於活成了他們害怕的樣子》 https://mp.weixin.qq.com/s/4eFzPqSRyXDXrNS2U6WpKg ,引發了全網的傳播,謝謝大家支持,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封殺華為,今天我就告訴你們他們害怕的原因,華為公司的 CFO被抓第十天,英國、日本等11個國家,網路集體癱瘓。其實,果姐覺得美日英封殺華為也未必是件壞事,因為不試一次,他 們不會知道,世界到底多兇險
今天是華為CFO被羈押的第10天。
加拿大當地時間10日上午,針對她的第二場保釋會舉行,但仍然沒有給出結論,法官決定於11日再舉行第三場聽證會。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前提下,單憑美國一面之詞,就無故扣押一個中國公民長達10天,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憑什麼!難道你們競爭不過華為,就只能綁架華為老闆的女兒?
這還不算,就在昨天,日本政府突然決定:
事實上將華為和中興產品,排除在政府採購清單之外。
這是繼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等盟國禁止華為參與5G網路後,又一個“做了一些決定”的國家。
其實就是:我的小夥伴都禁了,我當然也要站隊,禁華為!
他們為什麼禁華為?
因為號稱世界大佬的美國,找到這些國家,並以“危害國家安全”這種莫須有的罪禁止他們使用華為,告訴他們“用華為,就 有網路安全風險”,希望他們不要用。
"美國警告其他國家不要使用華為的5G技術"
然後作為“好兄弟”,美國會給一同抵制華為的8個國家一點財政援助。
堂堂一個大國,用如此下三濫的手段,多次打壓華為,抱團抵制一個中國企業。
但是這些國家,已經開始因為禁用華為,同時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通訊界大BUG。
首先,12月6日,有11個國家的人陸續發現手機無法上網了。
當天,在英國禁用華為的設備後,手機無法聯網,連基本的打電話和發信息都無法做到,通訊處於全部癱瘓狀態,直到晚上, 才開始斷斷續續的上網。
這中間的混亂可想而知,沒有了網的今天,就像丟了大腦,上街開車只能盲開,聯絡只能靠吼,上班族連外賣都沒法點。
再來,就在禁用華為當天,日本三大運營商之一的軟銀,通信設備出現了故障,一半的島民收不到4G信號。
當天的日本公用電話機旁排起了長隊。
再有,就是南半球多國也因為沒有網路陷入了混亂。
追究其因,還真是有點可笑:導致全世界6000萬人同時斷網,只是因為愛立信核心網設備的軟體證書過期了。
如今4G時代即將過去,在馬上到來的5G時代,當年的通訊龍頭愛立信已經被華為遠遠的甩在身後。
沒錯,他們根本擋不住華為。
華為到底有多牛?
1000億美元,5G,這兩個數字可以代表現在的華為。
2018年世界500強榜單中,華為躍居排行榜第72位。
華為的營收,更是超過了百度、阿裏、騰訊的總和,大致相當於2個聯想、4個格力電器、6個小米。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是宣佈,華為2018年營收將超過100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17%左右!
這將是在蘋果和三星之後,全球第三家邁入千億美元俱樂部的電子公司。
大家平時肯定都用過華為的手機,但是華為的主營業務不僅僅是手機,它們的主業是做通信設備。
而這也正是美國一直盯著華為找茬的原因,因為華為在通信設備領域就是巨無霸。
在營收上,華為更是吊打了全世界,後面歐美的幾大通信公司賺的錢,全部加在一塊兒,都沒有華為一家多。
而且其他幾家歐美通信公司基本上都處在下坡階段,只有華為,每年都處於增長階段。
科技公司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核心技術,這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
華為,2017年申請的專利高達4024個!遙遙領先於其他公司。
然後是,5G網路
5G網路技術是目前新興的產業,相比較於2、3、4G,數字越高,證明它的網速越快。
最開始的1G由摩托羅拉和愛立信各占半壁江山;
2G到3G,美國高通一手遮天;
直到2017年4G時代,中國華為成為了標準的制定者之一;
而就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標準制定的競爭者只有美國高通和中國華為。
這意味著什麼?
掌握5G標準話語權的華為,以後所有的使用者都要給專利持有者交稅,也就是說以後蘋果每生產一部手機,都要交一筆“專 利費”。
這也是華為最牛的地方,讓美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Race to 5G》報告
於是,美國不顧臉面,擾亂通訊秩序,費盡所有力氣,只為打壓華為。
除了華為,其實我們大有所為的民族企業,比比皆是。
1989年,中國企業第一次進入全球商業評價體系,當時只有中國銀行一家上榜。
而到了2018年,世界《財富》500強排行榜上,排名第二、三、四位的都是中國企業。中國共有120家企業上榜,僅 次於美國的126家。
從1家變為120家,中國企業用了29年。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
想攔?只怕你攔不住。
《財富》雜誌發佈了“最受讚賞中國公司” 榜單第一的阿裏巴巴,解決了全世界最多人的就業問題。
騰訊市值早已超過3200億美元,是亞洲最大的上市公司。
而我們日常熟悉的微信和QQ,走出國門,也被人刮目相看:其通訊功已經能超越Facebook。
此外,按收入計算,騰訊也早已是全球最大的遊戲發行商。
聯想作為最早走向海外的中國科技品牌,並購了IBM和摩托羅拉這樣的知名美國公司,無數次登上世界媒體頭條,名揚海外 。
如今,聯想的海外業務占比已經超過50%。
格力的強大,源於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平均每天有超過20項專利問世。格力自主品牌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 用戶超過3億。
安踏體育2017年市值突破千億港元,成為國內運動品牌千億市值企業,成為全球範圍內第三大運動品牌。
吉利汽車從八年前並購沃爾沃,就開始了買買買的節奏,相繼並購寶騰、超跑品牌路特斯,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 fugia。
2018年,吉利更是斥90億美元鉅資,收購賓士母公司戴姆勒集團股份,間接成為賓士的最大股東。
……
無數的中國企業,已經崛起。
過去,有太多人看不起中國。
喬布斯看不起中國,他創辦的蘋果公司,每年從中國撈走了大把的利潤。
D&G看不起中國,卻有無數的中國人跑去門店排隊買單。
然而,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的中國。
中國企業,早已經形成一股擋不住的商業力量,所向披靡。
我們不再山寨,不再廉價,我們有了越來越優秀的品質和實力。
賓士看不起吉利,但它阻擋不了吉利成為其最大股東。
蘋果看不起華為,但它阻擋不了被華為趕超。
那些我們曾經看不起的國貨,其實,早已今非昔比。
中國企業已經勢不可擋!
中國力量,已經崛起!
蘇默 張貼文章